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火得突然,不是名导演,不是大主题、不是热题材,甚至少有前期大肆话题造势与花絮传播,但它就火了,来势之猛,上映5天时间,票房就突破15亿元。

电影之火,自有道理,成功之道,值得摄影人思考,感悟,能悟透《我不是药神》,也许你就能成为摄神。

相信真实的力量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我不是药神》由曾经轰动一时的“陆勇案”真实事件改编。电影里得很多情节与故事,就是陆勇得切身经历和深切感受。故事原形陆勇,也是位白血病患者,自己吃印度版仿制药不错,就推荐给了病友,因为替人代购被捕,三个多月之后检察院最终撤诉,陆勇重获自由,后来正版药也终于纳入了医保。我们平常所说的来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空谈,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生活的真实比编造出来的幻想要复杂得多,精彩得多。所以剧中的情节,那么催泪,但一切又好像那么近。它几乎触动了每个人的痛点。

布列松曾经说过:个人不过是肉体,我的作品才是我,才是我的灵魂。这里的作品及灵魂正是我们想知道的关键。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投身生活——一个真正摄影家的标志。摄影中真正能震撼人心,能永世长存的是什么?这是无数摄影人终其一生探索的问题。正确的答案便是让自己的创作扎根于生活,找到创作的“根”,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真正的长久。用拍出来的东西告诉你还有多少没被拍出来,让想被看到的看到,让想被听到的听到。

拍出人物的个性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我不是药神》角色绝不是脸谱化的人物,也没有标签化的定型,更没有千人一面无趣,每个人都鲜活,个性鲜明,阅历坎坷,在命运多变中有迷茫和抗争,有灰暗的日子里有亮色的时光,凸现出人的丰富、真实与生动。如此立体的形象化表达人物,这时值得我们很多举机就拍的摄影人学习。

不说主角徐峥演的程勇,剧中王传君演吕受益总是在微笑,那个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男人,最后还在说:吃个橘子,你这个发型很适合你。还在微笑,如此从容地微笑;谭卓刻意素颜和不事装扮演刘思慧却令人动心,无奈中的坚强与柔韧,章宇扮演的黄毛彭浩身上有侠客的肝胆,彭浩就是那杯令人大醉的酒。杨新鸣扮演的刘牧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愿主保佑你。这句话每一次说的情绪都是如此不同,芸芸众生,阿门。周一围扮演的警察,李乃文扮演的药商高管,哪怕那个不知名的白发老太,也让人记忆深刻。

引发人文的拷问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凡是影像,并不仅是为了观看,而是为了引人思考,思想和态度是作品的灵魂。通过目击者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怀是影像所要表现的重点。它将生活解剖给人们看,看一个孩子脸孔上显示整个民族的忧喜,看一双眼睛里人类的不屈与渴望,看人类历史所走过的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

《我不是药神》咋一看好像是非对错是混淆的,道德根本无从评判。却让人与角色一同探索一个关乎疾病与健康、关乎矛盾与无奈、关乎救赎与思考、关乎法与情、关乎资本与道德、关乎利己与利他等诸多价值观念的选择话题,让人在思考中找到社会前行的方向,实际上是由主创人员的温度注入、态度指向。按导演文牧野说:“我希望能够传递正能量”“生病了,哪怕受伤了,大家别难过,要正面面对,要笑”。话很少,却句句点在心里于是,这种亦正亦邪的主角以及界限模糊的道德观足够反映真实,以致于能揭露人生苍凉的底色,并教人感同身受泪流满面。感谢宁浩、徐峥、文牧野,感谢所有让这部电影上映的人。

坚守自己的风格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原创:读懂我不是药神,你能成为摄神

《我不是药神》无疑是2018年最好看的片子之一,原因是这部电影风格鲜明,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一直都是当下中国电影的稀缺产品,在现实主义影片被印度韩国所垄断的当下我们终于扬眉吐气拍出了同样精彩的电影。它把社会现实题材影片的严肃性和类型片的趣味性融为一体,在痛点和笑点的切换中煽动人的情绪,激发观影快感,它让我们看到在这“小时代”的浮华之下,还有着这样的人在顽强地活着。让我们看到身边的熟悉,普通人的平凡之光。

它很独特。但这份独特,这正是现如今中国电影所需要的。表现手法也很切合于内容与形式的独特。从现实主义的定位,我们看到的光线都调试得自然完美,场景真实而有氛围,包括镜头特意摇晃来增加真实感。而从商业的角度,又增加了娱乐元素。仅片名就改了好多回,“生命之路”,“印度药神”,“中国药神”, “我不是药神”。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为风格赋能,都服从与整体布局,这是摄影人的修炼之道。

在此,我想起老炮冯小刚的质疑:“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你如果不去给他捧场,他就没有生存空间,那制作人就不去制作这些垃圾电影。”其实,把片拍好了,花香碟自来!没有垃圾的观众,只有垃圾的导演和摄影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