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近些年来理论界对中国风光摄影的发声热度不减。最聚焦的是如何将风光沙龙片的转型,从风光到风景内涵的丰富,以及对国际新地形摄影的推崇。当然有质疑、争论、反思、甚至抨击,一浪接一浪。让人对风光摄影心神不定,风光摄影有点像当小三一样的感觉,这对摄影人不见得是好事,摄影人应该对风景摄影有自己的主见。

宽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各种影像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风景摄影作为常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无疑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形态,在中国,人们把风光爱到骨子里是与生俱来的,文化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就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信条,让多少文人骚客画师艺人无不于山水中找灵感并寄情山水。在中国年代不甚久远、理论体系不甚完备的摄影,自然不自然的借用了悠久的中国的诗意审美和隐逸文化来拍风光也是在情在理的。何况读图时代摄影推动经济社会、旅游产业发展中有其无可取代的作用,这里就不赘述了,你懂的!

摄影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位。也不是所有人摄影人眼光齐刷刷、直勾勾的盯着流芳百世的杰作和流光溢彩的奖杯,有一波人是冲着愉悦身心、体味过程的快乐而来的,完全可以想拍就拍,拍啥是啥。用理论界的超前来绑架他们,是有点勉为其难的,不妨投以赞许的目光。

唯有与时俱进才是职业正道。当然对于立志于“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摄影人来说,如果仅沉迷于风景的文学性的、浪漫化的想象当中,色彩绚丽美轮美奂,标题点化诗意盎然,这样千篇一律的拍下去,也是很恐怖的事,所以,唯有与时俱进才是职业的正道,职业的摄影人真还得多听听理论界的意见。把风景影像拍得更有内涵一些更有价值一些,更有自己的主张和风格一些。

不妨:换一种视觉看风景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业界对于究竟是拍风光,还是拍风景的争论不休,而始终没有权威来一锤定音。其实,让我解读就是用简单的公式:风景摄影=自然风光摄影+社会景观摄影,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之处是当代摄影人要用怎样的视觉观看、拍摄和表达风景。

要打破惯性思维。我们不要去重复前人和别人的视觉表达。尽可能融入你个人化的特质。用你独特的思想和丰厚的知识,如用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植物学的思维看风景,肯定会与众不同。而真正优秀的艺术,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回归到一个生命个体,最鲜活最独立的观照上。

要转变观看方式。最重要的是能够把对自然风景简单的观察转入一种对社会人文风景立体的观察。观察风景的新、旧、变与人类、社会经纬纵横的关系,以及所具有的意义。这样就会使你的风景观看,从简单的唯美提升到思考的价值上,也许还会触动社会的神经,用思想的高度提升作品的高度。

要多一些创新表达。互联网时代、数码摄影,新媒体和自媒体如日中天,海量的摄影便捷的发布其实是无限稀释了图片的影响力,唯有拍出自己内心的独特风景才能影响公众,这不仅需要思想境界和创作观念的到位,更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现在不少新锐摄影人的自媒体里发稿趋势是没有主题的高定,没有意义的彰显,负载的是可作多义性的解读,值得考究。这其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制作出来的风景,也是值得探索的。

坚守:让本土与世界相融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原创:你到底拍风光?还是拍风景?

影响我们的新地形摄影。谈到风景摄影,我们都无法绕过美国一个很当代、非常重要的一个摄影家,叫罗伯特·亚当斯。以他为代表人物群体探索拍摄出了大量属于新地形摄影的作品。随着《新地形学摄影:被人类改变的风景摄影作品展》的举办,新地形学摄影被认为是一个美国摄影现象,所关注的拍摄主题也是人类对于美国风景的改变,被认为具有“酷”“善于分析”“无感情”等特质。四十多年来影响了诸多的摄影师,甚至包括德国的类型学摄影派。中国理论家推崇备至,摄影人探索实践,甚至当成风景摄影的方向,这也有未尝不可。

作品民族与世界的辩证。但艺术,只要成为模式,就成为了工业品,就会失去创新的基因和鲜活的生命力。中国的风景摄影唯有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才有出路。不管是纪实还是风景,任何一张作品的背后一定有强大的思想与文化作坚实支撑。也许是延续几千年中国的文化,也许和西方文化要素跨界相融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最后照亮我们的摄影作品而引人注目,从而真正被市场和大众所接纳、认可,这是民族与世界的辩证。

中国风景摄影的探索者。我们欣喜的看到有不少先行的探索与实践者迈出的坚实步伐。如摄影家洪磊的照片,利用风景、花卉这样的材料,他借用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宋元时代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图式,运用现代摄影的语言和后期影像处理技术,渗入自己的理解和观念,营造出一种新的观念化的风景影像。艺术家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作品,运用传统中国绘画的形式表现当代中国的面貌。风景的外貌大体一看貌似是中国的传统山水,而细细观察却是中国当下到处拆房形成的土堆、垃圾堆,一幅破败的景象。姚璐在作品中传递的是一个虚幻的风景,表达出他对中国现实的态度。他希望促使世界形成良性转变,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最近观赏了摄影名家熊汉泉的一组风景影像,黑白之间营造出的壮美意境中分明有人类“入侵”的痕迹,毫不犹豫地介入其间,给人以异样的反差、强烈的共鸣意味深长的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