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卑微,17岁就因军功封侯,19岁当大将军,为何能成功

他出身卑微,17岁就因军功封侯,19岁当大将军,为何能成功

他出身卑微,17岁就因军功封侯,19岁当大将军,为何能成功

霍去病原本出身卑微,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靠着姨母卫子夫的裙带关系而进入了社会的上层。虽然人仕之途有些不太光彩,但他毕竟不能等同于那些不学无术、斗鸡走狗的纨绔子弟。相反,霍去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具备优秀军事天赋的有志青年。时势造英雄,那个时代,正好是汉匈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惨烈的民族战争一方面给汉匈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另一方面却给年轻的去病一个施展自己军事天オ的广台。

他出身卑微,17岁就因军功封侯,19岁当大将军,为何能成功

17岁那年,他初出茅庐,便率八百轻骑深入敌军腹地,斩将夺旗,年年纪轻轻就被封为冠军侯。不过,他的赫赫战功只是刚开了个头。不久后,他又利用匈奴内部矛盾,果断出击,一鼓作气将匈奴国搞得分崩离析,因此被封为骑将军。但这还不是他戎马生涯的顶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三次漠北之战中,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军直捣黄龙,追击匈奴千余里,直至封狼居胥山,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彻底摧毁了匈奴人的意志。然而天妒英才,在这场战争结束后不到三年,正值壮年的霍去病便去世了。

他出身卑微,17岁就因军功封侯,19岁当大将军,为何能成功

纵观霍去病一生,年纪轻轻便征战无数,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除了死神,谁都无法阻挡他进军的步伐,为什么年轻的去病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战功?分析他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天幸”与个人能力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他出身卑微,17岁就因军功封侯,19岁当大将军,为何能成功

霍去病虽然和卫青一样都是外戚,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他在很小年纪已经为武帝所宠幸,可以说自小便深沐皇恩。去病既然从小便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性格上不免有些张扬,这一点与谨小慎微的卫青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卫青自小贫苦,待因姐姐而飞黄腾达之时已经成人,所以自的他深知世事艰辛,因此处事谨慎,事事小心,带兵打仗也是如此。恰是这一点,使得卫青领兵,惯于稳扎稳打,不轻易犯险。而年少得志的去病在战场上自然有些意气风发、无所提惧。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霍去病领兵打仗,总是激情四溢,勇于出击。

他出身卑微,17岁就因军功封侯,19岁当大将军,为何能成功

但不管卫青还是霍去病,他们虽然统帅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得到了“天幸”。一方面,他们不仅都是皇帝的亲戚,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每次打仗,他们都能得到良好的资源,或者得到一支精壮的部队,或者面对较弱的敌人;而另一方面,匈奴会因为他们是外戚而放松对他的警惕,特别是霍去病,匈奴以为他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不值一提。因此他首次出征便能出其不意,大败敌军。而除此之外,幸运女神赐予了他们最重要的力量一一强大的汉王朝的支持。此时的汉朝,已经远不是汉初民生凋敝的景象,在对外政策上已经强硬到可以用战争来以绝后患。不论是卫青的沉稳还是霍去病的进取,强盛起来的汉王朝都有足够的资本支持他们放手一搏。更加幸运的是,在这场最为关键的对决里,沉稳的卫青遇上的是敌军的主力,激情澎湃的霍去病则给了匈奴最后的致命一击,成就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出身卑微,17岁就因军功封侯,19岁当大将军,为何能成功

虽然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就和战绩可能各有千秋,但单就“天幸”而言,霍去病无疑更像是上天的宠儿。与卫青相比,霍去病的战绩显得更加的荡气回肠,这与霍去病主要采取的都是骑兵战术有关。骑兵本来不是汉民族的强项,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经验原本就不足,但偏偏霍去病不爱读兵法,反而能不受传统的战术束缚,在战术上能勇于创新,不落窠白。他生性张扬,打仗无所顾忌,直来直往,这样看似冒险的战术往往能出其不意,取得奇效。而最为重要的是,此时的汉朝有足够的实力让霍去病打一场大规模的骑兵战争。在第三次漠北之战中,汉军光战马就消耗了十一万匹,而敢打敢冲的霍去病正是这场消耗战争最合适的终结者。但此战之后,虽然匈奴一蹶不振,汉王朝亦元气大伤。命运女神在这个时候带走一代天骄霍去病,让他在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候走到生命的尽头,或许正为了保全他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