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是這樣讓羣衆擺脫貧困的?

“安居”夢啟航

“政府無償給俺一套‘洋房’住,再也不為那幾間破房爛窯擔心啦!”7月9日,筆者見到搬住新樓房的湖濱區高廟鄉小安村貧困戶馬桂樓。談起今夕生活對比,她連聲感慨。 馬桂樓今年55歲,丈夫早年病逝,家裡還有患病的公公和女兒。以前的老院在山頂,交通不便,經濟收入有限,十幾歲的女兒也外出打工。在家的馬桂樓不但要早出晚歸下地幹活,還要三天兩頭往返數里,送公公到醫院抓藥打針,生活艱難可想而知。 在高廟鄉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獨居溝底山頂及分散零星戶約佔20%,老弱病殘出入不便的約佔40%,常年在市區租房戶約佔40%。 “脫貧攻堅,就得集中安置搬遷!”為此,高廟鄉黨委、鄉政府凝聚全鄉共識,開啟全鄉貧困戶安居脫貧夢的圓夢之旅。

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是這樣讓群眾擺脫貧困的?

“寒士”受益路

為真正讓搬遷貧困戶滿意,高廟鄉黨委、鄉政府十分注重“誰住房”“咋分房”始末環節,嚴格按照“農戶申請、村級評議、研究公示、區鄉審核”程序,認真核實、精準識別搬遷對象,逐村逐戶登記並簽訂承諾書,充分體現“政府主導與群眾自願”相結合原則。 全鄉最終確定448戶1728人為易地搬遷安置戶,佔全區此項任務的92%。 在分配中,該鄉逐村召開搬遷對象會、群眾代表會、村“兩委”會,從年齡、健康等方面擺情況、比條件,篩選出優先戶。抓號採取先抓順序號,再按順序號抓房源號。除此之外,還專門邀請國家公證機構對分房各個環節全程予以監督公證。 “公平合理!該是誰的就是誰的,老弱病殘優先抓號,大家都心服口服!”大安村農民員志科說。

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是這樣讓群眾擺脫貧困的?

“選美”安置區

確定了集中安置搬遷任務,又該如何選址呢? “讓老百姓幹啥都方便,有消費、有娛樂、能門口掙錢,還能享受公益福利,這就是我們選址的條件。”高廟鄉鄉長彭寶玲的話,擲地有聲。 彭寶玲介紹,建社區不但牽涉佔地,還關乎住戶生活和就業。為有效解決建房不佔地、搬遷能增收的“雙贏”難題,該鄉把周邊荒蕪閒置地作為搬遷集中安置點,通過置換、徵收等途徑,使所需的150餘畝土地全部到位,涉及120餘戶群眾地面附屬物賠償拆除無一起信訪,相關部門也一路綠燈完善相關手續。 按照統一規劃佈局,高廟鄉又將安置搬遷點與黃河移民搬遷工程緊密結合,創造出建6000人樓房沒佔一分耕地的奇蹟。除此之外,該鄉還通過搬遷安置、住新丟舊,開發老宅復耕增加耕地近千畝。 “新建的樓房南坐青山,面朝綠水,出門是學校,抬腳到市場,周邊又有廣場和醫院,真的很好!”扶貧搬遷安置對象、小安村貧困戶郭奎周感慨到。

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是這樣讓群眾擺脫貧困的?

“秘笈”鑄精品

確定了安置點選址,隨即建設開工。 “在計劃的短期內,要為448戶1728人蓋好樓,其中艱難可想而知。”高廟鄉黨委書記高蘇星感慨中幾度哽咽,“大家必須要聚全鄉之智、凝全鄉之力,採取超常規的舉措,小雨不停、大雨搭棚,晚上挑燈、晝夜施工……” 為確保高質量按期完成這一重大民生工程,高廟鄉嚴格落實執行“十二條”舉措。 一是嚴格招投標,精選施工單位;二是派駐監理人員,加強質量監督;三是派駐協調人員,及時協調服務;四是一把手上陣,在一線辦公;五是堅持週日工程監理例會制度;六是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七是班子成員分包標段,死包死打;八是及時撥付工程款項,有效保證順利施工;九是開展文化醫療“支前”慰問系列活動,關心農民工,鼓舞士氣;十是定期組織人大代表、鄉村幹部及貧困戶代表到工地瞭解進度,檢查質量,提出意見建議;十一是針對季節天氣,及時採取取暖防凍、搭棚防雨、人換機不停、晝夜連軸轉;十二是成立便民中心,建立“愛心超市”,設立電商機構等,配套設施服務跟進。

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是這樣讓群眾擺脫貧困的?

“百忙”系民生

書記晝夜蹲工地,鄉長累倒住醫院,武裝部長架著雙柺上工地……2017年冬,在建設工程最艱難的時候,為保證按期完工,高廟鄉的黨政幹部用自己的身體力行,詮釋著一個個感動故事。 高蘇星晝夜蹲住工地,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每晚開調度會督促進度,開現場警示會解決質量問題。一天下來,一身灰塵、滿腳泥巴…… 被大家稱為“工作狂”的彭寶玲風風火火,勁頭十足。病倒住院,她請求醫生晚上輸液,白天上班。拖著虛弱身體跑工地,結果不慎摔倒,自己又架著柺棍照常出現。 武裝部長彭鵬輕傷不下火線,架著雙柺上標段;機關幹部杜珂力安排到工程現場搞協調,剛從部隊轉業回來的他,沒工作經驗,一個月沒有回家,小身板瘦了十來斤……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拼搏、特別能奉獻!這就是我們的高廟精神!”高蘇星說。

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是這樣讓群眾擺脫貧困的?

“錢眼”為民開

“異地搬遷不單單是建個房子,要讓群眾住得進、穩得住、有錢掙、能脫貧,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彭寶玲說。 彭寶玲介紹,高廟鄉在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同時,以社區集中安置點為中心,在周邊規劃建成了6個產業扶貧基地,完成中藥材種植與推廣、高效農業產業園、光伏發電3個產業帶貧項目。其中,高效農業產業園中的臺灣林家花園,使105戶搬遷貧困戶每戶每年可分紅700元,一期建成的112棟日光雙拱大棚中,30戶無償承包30個大棚實現就業增收。 除此之外,社區周邊羊虎山石磨面、三門峽花椒加工科研基地、屋頂光伏發電、花椒種植等扶貧項目遍地開花。金融扶貧“戶貸戶用”走在全區前列,轉移就業扶貧成效明顯,雨露計劃、教育扶貧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實…… 為激發貧困戶,高廟鄉還從文化入手,圍繞社區精心打造“高廟文化”“虢國文化”“好人名人”三條街和“畫說孝道一面牆”及“核心價值觀宣傳一條路”,著力把社區建為致富的搖籃、文化的家園。【文/陳天恩 圖/來自東方l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