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报人与作家张恨水在江都卖药(扬州江都)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潛山人。著名报人与作家。在他青年时代,曾与好友郝耕仁有过一段流浪史,浪迹江都,使他终身难忘。

张恨水先生在1914年秋去汉口投奔家叔张犀草,就与堂兄张东野一起演话剧。1915年6月,剧团到上海演出时,结识了他堂兄张东野在江西讲武堂的同学,时任《皖江日报》主筆的郝耕仁。虽然郝长他十岁之多,但对文学与新闻的共同爱好,使他们很快成为挚友。

著名报人与作家张恨水在江都卖药(扬州江都)

郝耕仁(1895-1939),安灰怀宁石牌人。前清秀才,老同盟会员。此人风流倜傥,狂荡不羁,极喜欢酒赋诗词。自与张恨水相识后,便成了张的良师益友。

1918年春,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大好时光,郝耕仁突发奇想,想学《老残游记》中的老残,走乡间小路,边看山水,边察民情,由淮河北上,入山东,过济南,再浪迹燕赵,直至北京,便写信约张恨水同行。因为这个计划太浪漫了,不能不让人怦然心动,而且郝耕仁又是一位老记者,阅世丰富,他说行的事还有什么可顾虑的,于是,他们在安庆会合,到上海凑钱买了两提箱家庭常备药就出发了。

著名报人与作家张恨水在江都卖药(扬州江都)

他们从上海到镇江,过江后循大路到了仙女庙,在一家客店落了脚。“客店临近运河,有一道桥通往扬州。当天晚上,月色很好,我们两在桥上散步,看到月华满地,人影皎然,两岸树木村庄层次分明,有漁舟三五,慢慢地向身边开来……从这里顺流而下”,“面对此情此景,郝耕仁诗兴大发,直到月亮西斜,才回客店休息。”

因为急于北上,第二天他们就离开仙女庙,背着小提箱,且说且走,到了邵伯。“邵伯位于运河之滨,本是一个人烟杂凑,热闹繁华的水陆码头”,然而,他们发现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些惶惶不安的神色,还夹杂着背着枪的丘八。他们在一家客店住下,在写店簿的时候,在职业项下写下个“商”字,茶房不信。这时店主人来了,听说他们是来卖药们,就要他们找个保才行。又说,这一带是军人统治,要小心些。对面房间里就住进了保安团的人,随时可能把他们当作敌方的探子抓走。又看到他们衣衫不整,情形尴尬,就劝他们不必远行,还是回去为妙。但是,他们是打算卖药作川资的,只有来的盘缠,却没有回去的路费。于是,好心的老板便介绍了一家西药店,把他们带的成药打折收买了。到了晚上,他们还是三块豆腐干,四两白酒,陶陶自乐。醉饱之余,又踏月到运河堤上,临流赋诗了。当他们回到客店时,“又传来不幸消息,前途有战争发生,而且风声越来越紧”,店主人把他们当作祸水,只催他们快走,于是,次日,他们便搭了一只运鸭的木船,前往湖口,以便再搭小轮回上海。

就这样,这次一路流浪,观览北京的壮举,便“老残梦断”,半途而废了。

著名报人与作家张恨水在江都卖药(扬州江都)

这次旅程虽然短暂,却使张恨水终生难忘。因为他不仅学到了见识,而且郝耕仁那种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乐天知命的态度,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1919年春,郝耕仁要去广州参加革命政府工作,举荐张恨水替代他任《皖江日报》副刊编辑的职务,从而使张恨水收住了野马般的心,走马上任,在23岁那年开始了报人生涯,从此走向新闻与文学之路。

对于这段经历,张恨水后来曾在《半途记》,《写作生涯回忆》,《我们创作与生活》等文中分别以《第一流浪小史》,《郝耕仁卖药》为题进行了追忆。直到晚年,他还经常与他儿子讲起这件往事,说到兴奋之处,还会嘿嘿地笑起来。(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