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下的端午

名家笔下的端午

读一本好书、品一篇美文,如同结交一位良师益友,在生活中伴你砥砺前行;又似与高人对谈,以文中精华启迪人生智慧。

忙碌了一天的你一定很累了吧?

拂尘晚归,得空闲坐,不如与宁夏卫视一同感受文字的魅力。

夜 读

写在前面的话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从吟诵楚辞到题咏先贤,涉及端午的文学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

名家笔下的端午

名家笔下的端午

曹雪芹《红楼梦》:元春端午给宝玉赠扇

在《红楼梦》中,端午节被正式描写的细节很少,只是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提到过“。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王夫人等也置酒席庆祝,同时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提到节前的那天“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顽耍”。

在其中对于端午节习俗所提甚少,对于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话“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笔带过。不过,对于“端午赠扇”的 习俗,小说中倒是描写较多。《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元春“端午儿”前给亲人们“赏节礼”,给宝玉的便有扇子。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充满“江苏味”的端午

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这篇《端午的鸭蛋》则充满了“江苏味儿”。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 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除了怀念著名 的“高邮咸鸭蛋”,汪曾祺还在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其中“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抹王字”、“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送符送 扇”、“端午要吃十二红”等习俗均在文中有所提及: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 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名家笔下的端午

沈从文《边城》:在世外桃源赛龙舟捉鸭子

从一开始,沈从文就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

“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 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民独特的端午风俗了;所有的戍 军长官也一起与民同乐,早早地围在税关前看热闹,并派遣士兵将大鸭子缚上红条放入水中,一起嬉戏。”

边城在沈从文的笔下,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 子遗风。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去看端午赛龙舟,你 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

梁实秋《北平的零食小贩》:插菖蒲艾草,挂钟馗捉鬼图

梁实秋则在散文里记录了关于端午节的趣事,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名家笔下的端午

苏童《祖母的季节》:青色的粽叶、清泠的湖水、淅沥的雨声

苏童一直以来在文坛以颓艳、衰败的情调著称,但《祖母的季节》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她写到: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走过春天,走过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青色的粽叶、清泠的湖水、淅沥的雨声等意象冲淡了原本绵密、浓艳的氛围,留下了苏童对祖母的思念。

林海音《我的童玩》:缠粽子、缠樟脑丸

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写了许多童年时候的玩耍,其中就包括在端午时候的缠粽子。她在文中这样写道: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的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

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串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钮绊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

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这样的端午节,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名家笔下的端午

张恨水《现代青年》:棕箬剥了,蘸糖吃了

“粽”与“中”谐音,自古以来就有“高中”的好彩头。张恨水的《现代青年》中就写了这样一段:

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个粽子,将棕箬剥了,用筷子夹了蘸好了糖,然后送到计春面前来,笑道:“恭喜你今天毕业,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总是要吃一个的。这是好口气,以后你还要高中呢。”计春接了粽子吃着,笑道:“干娘还是这种旧脑筋,以为读书的人,都是像从前三考一样,赶考中状元。我和爹爹早说好了,初中毕业以后,我就去学工……”

端午节正值毕业季,小小的粽子也饱含着父母殷切的期盼。但是,此时的周计春正沐浴在西风美雨中,哪有心情理会这等“封建糟粕”呢?

他看不上中国传统文化,更看不到长辈们的期待和祈盼。父亲周世良倾尽所有,供其赴京求学,他却流连于歌舞场,堕落于财色虚荣之中。张恨水通过一个小小的粽子,其实早已透露了剧情的走向。

名家笔下的端午
名家笔下的端午

更多美文在这里:

名家笔下的端午
名家笔下的端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