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邊貫穿北京城內的河

南鑼鼓巷邊的南鑼鼓巷邊一條貫穿北京城內的河

當你暢遊在南鑼鼓巷時,可曾領略過在這古老的街道旁的一個風光靚麗、景色如詩如畫、一派江南水鄉的的的河流?在現代人,也包括很多北京人的記憶中,北京城內只有什剎海等幾個湖,對於河沒有什麼印象,充其量可能有個圍繞看故宮的金水河、筒子河,再延擴一點可能有一小段二環築德勝門外的護城河、西直門外的昆王河,東便門外的通惠河....。其實在上世紀中葉以前,尤其是元明清以前,北京城是個河流眾多、豐草水美的地方,從北京的許多衚衕帶有水和橋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北京城的河流眾多豐富。城內流淌眾多的河流,比較有名的是連接什剎前海和通惠河的玉河(也稱御河、御溝),從什剎西海到什剎西小海的月牙河,圍著什剎海內岸的套河,護衛紫禁城的筒子河、金水河等。可惜的是隨著城市建設,玉河、月牙河、套河等在人們視線裡消失了,變成了通衢大道、衚衕、民宅,北京城內除了現存圍繞故宮的金水河及筒子河,沒有城內河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恢復了昌蒲河、萬寧橋至東不壓橋部分玉河河道,正在向人們呈現展示城內古河道的綺麗風光。元朝時的郭守敬於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了從什剎海連接大運河的整條從事漕運的河流系統,那時這條河流統稱通惠河,是元朝至明朝初年重要的給京城運送米糧及各種日用品等的物資通道。河水從什剎海東側萬寧橋(後門橋),經現在的柺棒衚衕向東南方向,經南羅鼓巷西側的東不壓橋,順著現在的北河衚衕一路向東,在水簸箕衚衕北口處向右轉折,順著現在的皇城根遺址一直向南,在現在貴賓樓飯店西側,穿過東長安街,經過現在的正義路與南護城河相連,再經南護城河、到達東便門 再向東直至通州與大運河相連。

那元朝及明朝初時的什剎海,湖中舟楫往來、帆桅如牆,岸邊碼頭商鋪林立、車輪滾滾、人聲鼎沸。明朝的永樂年間重建都城後,這段城內段的河流,緊靠著皇宮紫禁城。由於每天往來船隻太多,噪聲嘈雜震耳,影響皇帝及其後宮的辦公和日常生活。明宣德七年(1432年),這條河流被圈入皇城的供排水系統,正統三年(1438),在東便門附近修建成大通橋閘,將城外段通惠河與東護城河通連。同時修建皇城牆,通惠河這段內城段玉河圈入皇城之內,改名為玉河或御河,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家御河,漕運功能徹底消失。至此元朝命名的通惠河正式分為玉河段和大通河段,大通河段繼續從事漕運。這時的玉河段作為漕運的功能雖然已經消失,但還是提供通惠河重要水源之一;且在皇城之內,沿河建有眾多的官衙機關、達官貴族府宅,所以明清兩代仍然不時對玉河堤岸及橋樑進行維修,對河道進行疏浚。但由於運輸物資船隻不能通行,什剎海失去往日碼頭商阜的熱鬧繁榮,逐漸的變成了遊玩休閒之地。

南鑼鼓巷邊貫穿北京城內的河

1934年北平地圖局部

民國初年的1915年曾對玉河進行過疏浚維修。民國十三年(1924)自前三門護城河南水關到東長安街段改成暗溝,上覆泥土成了街道,就是現在的正義路。民國二十年(1931)由東長安街至皇城東安門望恩橋(東安橋)段改為暗溝,成為現在的南河沿大街。後來的玉河年久失修,徹底變成了一條汙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的臭水溝。1956年將僅存的萬寧橋至已填埋的南河沿大街北端的河道填平成了暗河,萬寧橋至北河沿東皇城根段變成從西向東的柺棒衚衕、東不壓橋衚衕、北河衚衕,而沿東皇城根的河段上面建成了重要通衢大道,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北河沿大街。

今天我們有幸能欣賞到一段恢復的玉河古道,正向人們散發著古老的芬芳,傳遞著思古的幽情。去南鑼鼓巷時,南胡同口的西側幾十米,或穿過南鑼鼓巷內西邊的帽兒、雨兒、蓑衣、福祥衚衕,就會別有洞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