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在球迷的歡呼聲中落下了帷幕。賽後舉行頒獎儀式時,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

一位保鏢模樣的黑衣男子,立馬上前為擔任頒獎嘉賓的普京總統打傘遮雨。而一旁的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克羅地亞的美女總統科林達都被淋成了落湯雞。

這一幕被現場電視直播傳送到了全世界,也引發了不少人的熱議。

有人說,這個保鏢真沒紳士風度,都不知道先給女士打傘,真丟俄羅斯人的臉。

但也有人說,作為一名保鏢,就是應該對他的服務客戶負責。至於其他的人或事,並不在他考慮的範圍之內。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當人情和職責發生矛盾時,我們該如何抉擇? 是堅守職責,不被情感所左右;還是首先履行社會道義,再考慮恪盡職守?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2017年4月15日,敘利亞拉希丁發生了一起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至少126人死亡。事發時,敘利亞的攝影師哈巴克正在現場。

爆炸發生後,他第一時間投入到救人的行列中。而他在廢墟和炮火中飛奔救人的一幕,也被同行記錄下來,迅速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

當人們為哈巴克的英勇舉動紛紛叫好時,也有人發出一些質疑的聲音:作為攝影記者的他,顯然沒有完全盡到自己的職責,不僅沒能捕捉到這一突發性事件的珍貴畫面,還錯失了一個爆炸性新聞的首發機會。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在一張同事拍攝的照片中,哈巴克正跪在一具被燒焦的孩子的屍體旁放聲痛哭。面對這一情形,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他在目睹了慘烈現場之後的情緒失控,但是對於他所服務的機構來講,這絕對是一種失職行為。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那麼,在面對這種兩難困境時,如果首先選擇堅守職責,將會是怎樣的結果呢?也許,南非自由攝影記者凱文·卡特的拍攝經歷會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示。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1993年,他在南蘇丹戰亂中拍攝的一張照片——《飢餓的蘇丹》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撼。畫面中,一個蘇丹女童因為難以忍受極度的飢餓而跪倒在地,而一隻禿鷲,正在女孩身後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著獵食女孩的那一刻。

這張新聞圖片在《紐約時報》發表後激起了民眾的強烈反響,也引起了國際輿論對蘇丹饑荒和內亂的積極關注,因此成為了“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站出來譴責卡特。他們根據畫面猜想到:那隻禿鷲一定是在等待女孩餓死好把她吃掉,而凱文·卡特居然只顧拍照卻不先救孩子。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因為不堪忍受大眾對自己的輿論攻擊和道德審判,凱文·卡特在獲獎三個月後,選擇了自殺身亡,這也成為了新聞攝影界的一個典型悲劇。

其實很多人並不曾理解卡特在堅守職業操守進行拍照時,他內心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事實上,他在拍完照片的一瞬間就立即趕走了禿鷲。接下來,在目送著小女孩蹣跚走遠後,他轉身坐在大樹下,點起一支菸,念著上帝的名字放聲慟哭。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有時候,情感與職責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人情在左,職責在右,抉擇永遠是艱難的。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說到情與理的矛盾,我們不得不提起著名的“海因茲困境(買藥困境)”,它是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研究道德的發展階段時所用到的例子。

這個“買藥困境”是這樣的:一個女病人馬上就要死了,但有一種剛發明的藥能救她,而這種藥非常昂貴。病人的丈夫海因茲借遍了身邊所有的人,最後也只籌到了一半的錢。

於是海因茲去求藥劑師,請求他把藥便宜賣給自己或者遲些付錢,但是藥劑師卻拒絕了:“這是我發明的藥,我就是要靠它賺錢。”於是,絕望的海因茲只能闖入了實驗室,偷走了藥。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儘管這只是在假設場景中進行理性推理的選擇,但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進退兩難的道德困境會給我們帶來情感上的掙扎,最近熱議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裡,程勇和白血病友們面對的,就是現實版的“海因茲困境”。

在電影故事的發展中,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道德困境中的選擇猶豫:程勇對該不該走私藥的猶豫、是否轉讓代理權的猶豫、牧師對要不要入夥的猶豫、警察對是否稽查救命假藥的猶豫……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道德衝突。

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回答“該”或“不該”並不是重點,人們如何解釋自己的選擇,才是問題的關鍵。每個人的道德觀成熟度不同,出發點也會隨之不同。

情深似海,責重如山,孰能稱輕量重?

生活中充滿了選擇題,在我們對一項行為做出判斷時,會優先考慮自己的職責和規則。但是在面對人性的考驗時,我們的道德水準也會在我們的內心構建出一座良心的天平秤,究竟孰輕孰重,相信答案自在心中。

所以,假若有人問你:“我這樣做是對的? 還是錯的?”

相信你可以回答:“這世界上真沒什麼絕對的對與錯,聽從你的內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