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你同桌1


1.狰狞可怖的魔鬼

茂瑙1922年的作品《诺斯费拉图——恐怖交响曲》开创了恐怖电影的新类型,独特的造型和拍摄手法成为吸血鬼文化的鼻祖,此时的吸血鬼是狰狞可怖的魔鬼形象。

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的《德拉库拉》是首部吸血鬼题材的电影,此后又出现《德古拉的女儿》1936、《德古拉的噩梦》1958等作品,但此时的吸血鬼仍停留在单一的符号性的魔怪。

50年代后电影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吸血鬼文化的发展,此时的吸血鬼电影走B级片路线,以情节和画面的刺激来吸引观众。70年代后再性解放的思潮影响下吸血鬼电影添加了血腥、色情、暴力等元素,然而没有缺乏创意的题材、没有深度的思考、机械的复制使得此阶段的吸血鬼电影逐渐走入一种黔驴技穷的境地。

2.凄美凌厉的痴情汉

90年代,弗朗西斯科波拉导演的《惊情四百年》(1992)出现,使得吸血鬼题材令人耳目一新。该片完全把握了原著的精髓,在惊悚、恐怖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削弱了德拉库拉的魔性,将吸血鬼塑造成一个痴情汉的形象,使得吸血鬼身上有了些许人性的色彩。华美细腻的影响风格也让吸血鬼电影有了别样的视听享受。

本片光看演员表都让人流口水:

3. 忧郁文雅的英伦贵族

尼尔乔丹1994年作品《夜访吸血鬼》颇具文艺气质,影射了当代社会许多潜在的危机和人们孤独的精神症结,这使得整部片子具备极大的情感张力。《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忧郁文雅的英伦绅士形象丰满而立体,刷新了人们对吸血鬼形象的定位。

本片的演员阵容依然强大:

4.青春帅气的鲜肉偶像

2008年出现的《暮光之城》则更加青春化、时尚化、唯美化。吸血鬼文化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一时间年轻人成了吸血鬼文化的狂热追捧者,《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票房长线飙红。不仅如此,在吸血鬼题材方面的美剧也如雨后春笋,如《初代吸血鬼》等都取得不错的收视。

总之,吸血鬼文化在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影响下融合了多种类型元素不断变革,显示出了高度适应性。在文化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期待吸血鬼文化能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编剧演绎法


爱看西方的电影电视的同学都知道,吸血鬼题材一直备受编剧们的青睐。而众多的优秀作品,如《惊情四百年》、《吸血鬼日记》、《暮光之城》、《真爱如血》、《夜访吸血鬼》等,在全球都收割了大量粉丝,很多小姐姐们更是被里面帅气、多金、会撩妹的吸血鬼迷得不要不要的。



不过要是回顾一下吸血鬼文化长长的历史,就可看见吸血鬼们像现在风风光光还是头一次,他们在历史上要么是被人唾弃、使人恐惧的形象,要么是危险的浪漫分子,总之是一个敬或不敬都该远之的存在。


吸血鬼的原型早在最古老的希伯来文《死海古卷》中就已经出现。亚当有两个儿子,老大是该隐,小的是亚伯,该隐因为嫉妒亚伯得到了上帝的喜爱,所以把亚伯打死了。为此他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从此之后只能在黑暗中流浪,永远不死,只能以吸血为生。


另一个吸血鬼的原型是《圣经》中的犹大,他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后来却背叛耶稣,把他卖给敌人。犹大为此后悔不已,在黄昏上吊自杀了。上帝不能原谅犹大,就让他在死后变成了永生孤独的吸血鬼,永远不能见阳光。


这些故事在西方广为人知,另外在现实中也有着呼应远古传说的事实,更丰富、推动了吸血鬼形象的发展。有一种病症叫卟啉症,患者体内积累着卟啉,而卟啉遇到阳光会产生反应,转化成一种腐蚀性的食肉性毒素。所以卟啉病患者不在白天出门,身体也由于疾病变得可怖——嘴唇和牙床被腐蚀,皮肤遍布瘢痕,肤色由于贫血、缺少阳光,变得像鬼一样白。


在中世纪,愚昧痛苦的人们急切地需要一个解释,可是当时没有科学,所以人们只能自己发明一套理论。那时也许有患者试图通过饮血的方法治疗贫血,再加上这种疾病的症状,二者被人们的想象力联系起来,于是吸血鬼的传说和迷信就这样传开了。



陷入混乱和恐慌的社会


到了14世纪,在黑死病的助攻下,吸血鬼迷信形成了一波潮流。当时的欧洲哀鸿遍野,人们成批成批地死去,恐慌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了避免传染,精神紧张的人们常把还没死的病人仓促就入土,这些人在坟墓里虚弱徒劳地努力,想挣扎出来,而受伤流血,最后还是死了。没过多久人们打开墓穴掩埋其它尸体时,会看到这些沾有血迹的尸体。在极度恐惧中,这些可怜的死人就被活人当成了吸血鬼。


在瘟疫横行的年代,吸血鬼迷信席卷欧洲。当时盛传,每当深夜时分,亡灵就会从坟墓中复活,四处游荡吸人血液。这时期还有各种亡灵在夜间袭击活人的案例报道,讲得绘声绘色,像真的一样,更是使人们对吸血鬼深信不疑。


18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弘扬理性,但走得有点极端,将人的理性抬高到无与伦比的低位,抑制甚至反对情感、想象等非理性的东西。这激起了人文主义的反抗,他们反对如此冷漠的逻辑,决定在古代和中世纪的神神鬼鬼的故事中抒发情感,吸血鬼文学就是其成果。


英国的科勒律治和济慈分别创作了《克里斯特贝尔》、《无情的美人》,德国有作家布尔格的诗歌《莱诺勒》和歌德的《柯林斯的未婚妻》,都是吸血鬼文学的典型例子。吸血鬼们在他们的笔下不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代表,而开始有了人性的一面。他们也开始会爱会恨,并会和人类发生感情。这种危险的浪漫迅速收割了一大批粉丝。

《德古拉》海报


19世纪,以吸血鬼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热度不减,迅速增多,俨然是当时的一个大IP。我们今天常见的吸血鬼形象的一个直接来源就是1897年的小说《德拉库拉》中的德拉库拉伯爵。该作作者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在书中营造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哥特式氛围,在这里有一个从坟墓中爬出的邪恶贵族吸血鬼德拉库拉,他有着强烈的报复欲和征服欲,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的阴暗。这部作品是吸血鬼文学的登峰造极之作。


20世纪,吸血鬼文化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创作套路也发生了变化。作者们不再喜欢老一套的吸血鬼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吸血鬼变得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宗教和阶级的影响被淡化。任何种族、性别、社会阶级的人都可以是吸血鬼。贵族吸血鬼戏份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平民吸血鬼,还有善良的“素食”吸血鬼(就是不吸人血只吸动物血的)。吸血鬼们完成了从被仇恨的恶魔形象到值得同情的有人性的形象的转变。

《精灵旅社》中萌萌的吸血鬼爸爸


现在的吸血鬼们有着人类的情感和挣扎,又有着人类所没有的超能力。他们的永生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但也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寻找解放灵魂之路。在现实的痛苦中,他们希望能有一条出路,和人类和谐共处,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这样的心路历程无疑触及了现代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参考文献:姜雪:《解读吸血鬼文化的历史演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马海燕:《探秘西方影视中的吸血鬼文化》,《电影文学》,2014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