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匈奴人、突厥人在东北的时候,为什么不自己种粮而要去抢粮?

陈陈2253155953


你觉得以当时的生产力,可以开发东北的土地吗?很多时候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

我们看土地的开发程度,从人口密度可以看出来,很简单,如果一个地区土地能得到开垦,养活的人口就多,人口密度就大,

中国人口最开始是黄河流域,然后往南到中原地区,这是最容易开垦的,所以你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越国这些长江流域的国家人口少,比较弱,长江以南人烟稀少,

再看三国,孙权地盘大,也就一个半州,自己又分一个州出来,但实力还是不行,因为他的地盘人口少,粮食产区小,到了东晋衣冠南渡才开始开发长江流域的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思维,江南地区适合种水稻,也是粮食产区吧?甚至长江以南雨量充沛,适合耕种,

那为什么长江以南一直落后于中原地区呢?这种局面一直到宋朝都是如此,南宋开始,长江流域经济才高于北方。

这都是生产力决定的,以当时的生产力,无法开垦东北的土地,即使上世纪,要把北大荒变成现在的北大仓,用了多少人力无力?那是集全国之力开发东北,如果就东北人,估计到本世纪才有可能,何况汉代唐代呢?

还有一点你要知道,长城以北,一直到满清,都是一群原始人,他们相当于中原的三皇五帝时代,还是原始部落的状态,看看大明时代的女真就知道了,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只是建州女真的一个小部落的酋长,地位相当于一个村长,不要惊讶,就是村长。

1600年的女真尚且如此,汉唐时代的游牧民族,这些人怎么可能去耕种呢?

掠夺是游牧民族的天性,他们生来就是到处抢的,一切东西靠抢,吃的穿的用的女人,全部都靠抢,种田?对不起,没听过,

为什么做长城?秦始皇那么牛,怎么不占领北方?你只要看长城地图就知道,那是中国降雨分界线,长城以北的土地是不能开垦的,有段时间人定胜天,强行开垦,结果就是沙尘暴。


南朝四百八十寺


题主的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回答你。

首先匈奴人和突厥人都不在东北活动,而是在塞外的北方、以及西北地区活动。

《史记》和《汉书》记载的匈奴都是塞外的北方和西北活动,其东部最远的活动范围是右北平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北承德附近,这还是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之后,而西部最开始是河套一代,后来匈奴人也是经略西域,在西北方向出现,而匈奴时期活动在东北的是东胡,战国时期,占据河北、辽宁一代的燕国向北方开拓领土将领秦开,就是攻击的东胡,而非匈奴。

匈奴与西汉

而《周书》《隋书》中记载的突厥人活动区域大概和当年匈奴人的区域差不多,突厥人本是柔然人的锻铁奴,柔然人势力衰弱以后,突厥势力强大,在北方曾建立起强大的突厥汗国,突厥人除了对于中原王朝有了诸多联系外,在西亚、中亚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6世纪末,突厥汗国还联合当时欧洲拜占庭帝国一起进攻当时中亚的萨珊波斯帝国。而在突厥汗国时期,活动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句丽、靺鞨等族。

东西突厥与隋朝

所以匈奴人、突厥人他们从未在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活动过。

其次关于北方各族为何不在进行耕种。

首先农耕是个技术活,别看只是开沟,播种等简单的作业,但这却是古代世界最复杂的工种之一,而世界最胜任这个工作只有汉民族,就是通过开垦种地,汉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而少数民族尤其北方的少数民族真的做不来,五代时期的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的要地割让给契丹人的辽国,可是契丹人占据此地之后,不得不在辽国实行两院制,设置南院大王管理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因为只有汉人能种地。

幽云十六州

其次北方地区的塞外地区,地形主要是沙漠和草原,这种地形确实不适合农耕,特别这里长期由不会农耕的草原游牧民族占据,也没有农耕文化,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开荒种地。

第三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是在明代以后。东北地区的地形主要是山地森林、草原和平原,长期以来东北的少数民族都是渔猎民族,东北虽然冷,但是资源丰富,东北的高句丽人、靺鞨人都很容易能够在这里生存。虽然东北很早就纳入中国版图,但是一直以来这里的汉民族数量不多,对这里的平原农业开发的很少,所以古代东北的农业并不发达,反而是渔猎产物的海东青、人参、虎骨等更加出名。

海东青

明朝建立以后,徐达的北伐从蒙古人和高丽人的手里夺回了辽东地区,并在辽东开始屯田,进行开拓,特别是明朝后期为了应对蒙古人、女真人威胁,加强了辽东的控制,明朝驻辽东的军队和汉人也是进一步开拓的农业,东北的农业有了初步的发展。

清朝建立以后,满清皇族为了保护所谓的“龙兴之地”一度建立柳条边,限制汉人进入东北,但是1840年以后,随着满清国力衰弱,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的不断加强,满清最终放弃限制汉人进入东北的限制,于是大批的山东、河北的汉人涌入东北“闯关东”,利用他们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地大物博的东北开拓农业,让东北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满清晚期到新中国建立以前,东北已经逐渐成为国内的农业和工业发达地区,与关内动辄饥荒的灾难相比,关外很少发生饥荒事件。

闯关东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进一步对东北的农业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对北大荒的松嫩平原、南大荒的辽河平原,进行农业开发,那时候的东北“棒打狍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东北农业得到大发展,东北虽然一年一季,但是日照时间长,东北的大豆、玉米、水稻几乎是全国品质最佳,东北的粮食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源源不断的供应全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东北粮食基地


大东北的小豆包


匈奴人和突厥人生活的主要区域是在“漠北”(蒙古高原),而不是东北,匈奴人曾经击溃过东胡,东胡是生活在东北的,东胡人臣服于匈奴,但不意味着匈奴人生活在东北。突厥则从来没有控制过东北。东北古代人群主要有汉晋时期的乌桓、鲜卑(从东胡中分化出来的),唐宋时代的契丹、女真以及后来的满族。

游牧生活当然是匈奴、突厥的主要经济形态,但是匈奴人其实是有“农业”的,漠北的自然地理环境总体上不太适宜农耕,但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河滩地带,是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考古队在叶尼塞河、色楞格河流域都发现过匈奴人的村镇遗址,这些匈奴人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特别是还发掘出从事农耕的“犁铧”,考古学家从形制上推测这些农具应该是从汉朝引进的。但农业生产在匈奴人中不占主流,匈奴的一些农业定居点很可能是安置流亡或者被俘的汉人的。突厥人则基本上没有发现农耕的情况。所以从技术水平上来说,匈奴人和突厥人开发漠北的可以农耕的地区都力不从心,是不可能跑到东北去种田的。

当然,实际上东北是中国的自然地理中最有优势的地区,东北有大江大河,有广袤的平原,同时在古代又是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群既可以从事渔猎,又可以从事农耕,所以漠北的匈奴、突厥对中原虽然有些优势,但从来都不可能入主中原,反倒是东北的鲜卑、女真、满洲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入主中原,但由于森林和江河的物产资源丰富,渔猎完全可以获得充足食物,东北的人群在东北生活阶段,无法发展出精细的农业生产技术,因为刀耕火种就够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东北的族群一旦成熟起来后,就会向中原发展,离开东北,所以东北也很难积累起足够支撑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农业不发达是常态,而鲜卑、女真、满洲等东北族群的长期存在又限制了汉人大规模移民东北,直到近现代汉人移民大量进入东北以后,东北平原的农业优势才形成。


只爱潘多拉


首先,匈奴不在东北,突厥也一样。

时至今日,俄罗斯,农业仍然比较落后。

赫鲁晓夫曾经推进过苏联玉米种植计划,可是事实证明,苏联的温度,根本没法在短暂的夏天之中让玉米成熟。成片成片的玉米,还没有结穗,就迎来了苏联严寒漫长的冬天。

要知道匈奴当时可是游牧民族,秦代和匈奴决战的地点在九原,到今天那里也不是农业高产区,更何况当时那是边界,不是匈奴的主要聚集地。

总结起来,就是匈奴住的地方,不具备大规模粮食种植的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