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年,全国前50的鬼城,就被人们遗忘了

近些年,全国各地出现很多新城建设,大部分新城,唰唰唰冒头生长。

看一组数据:

2014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发布的报告称,在他们调研的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而在检索的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

在狂热的造城运动中,一家叫“标准排名研究院”机构发布了2015年的《中国50大鬼城排行榜》,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

上榜的前50个城市中,二连浩特、钦州、嘉峪关、威海、承德、烟台、三亚、鄂尔多斯、咸宁、拉萨等城市都存在“鬼城”的高危隐患。

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新城新区规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远超现实,新增部分甚至为现有的两倍以上。

不到三年,全国前50的鬼城,就被人们遗忘了

不到三年,全国前50的鬼城,就被人们遗忘了

不到三年,全国前50的鬼城,就被人们遗忘了

不到三年,全国前50的鬼城,就被人们遗忘了

不到三年,全国前50的鬼城,就被人们遗忘了

不仅如此,标准排名研究院研究还发现,新城新区热正从省会城市向地级、县级城市蔓延,甚至很多县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已经接近甚至超越地级城市。

大部分新城建设,速度才是决胜的关键:“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几乎像流水化作业,好像搞个新城,就跟种大白菜一样容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员郭仁忠说,全国新城区规划人口已经可以住到34亿。伴随这种大幅快速扩张的政策,恐怕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空城”和“鬼城”。

风口过后,鬼城依然是鬼城?

新城造城成热,伴随而来的是新城的买房热。

首先,如上文所说,新城的含金量并没有想象的高,全国各地都是新城。

其次,新城已经沦为炒作的工具。你买入的新城,殊不知三年前可能还被叫做“鬼城”。三年后的新城,和三年前的鬼城有什么区别?并没有。人口依然净流出、企业依然不过来、本地人也不来这里住。

可能唯一的区别是,因为棚改和去库存,房价涨了,博傻的人变多了。

目前的很多新区,就是一层被镀上金的大白菜。投资客希望炒出汉白玉的价格,但实质上,白菜就是白菜,可以批量生产,可以短周期成型,甚至可以在风口上骗几个傻子接盘。但时间不会骗人。风口过后,鬼城依然是鬼城。

当利好已经出尽

大批量造新城的逻辑是,政府需要快速的卖地。卖地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高筑。当火已经烧到屁股上,都快还不上债了,你还指望政府耐心培育新城?

有粉丝问我,凭什么老市区房价10000元/平,新城房价15000元/平?

老市区有配套,学校、医院、交通,企业,新城什么也没有,就敢要15000元/平?

按照正常的逻辑,老市区房价10000元/平,新城房价应该是5000元/平才对。等新城人气聚集、配套也起来,新城的价格才会超越老城,从5000元慢慢变成15000元/平。

但这样的话,受益的是买房群体,是接盘的韭菜。

凭什么让韭菜赚钱?

所以,新城只给你画一个大饼,然后地价直接拉起,翻倍,房价也直接翻倍——15000元/平,你买不买?

15000元/平,是已经透支了未来红利的价格。你买入的那一刹那,是不赚钱的,所有价差,所有利润,已经被地方政府吃尽。

喝汤的代价

大多数接盘侠,买入新区,是不可能有利润的。毕竟肉都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吃了。小白们能期盼的,就是喝一口汤。耐心等待区域从预期变成实际利好。

即便如此,想分一口汤也是万难的。

2003年,郑东新区建设拉开帷幕。数年来,郑东新区数次被中外媒体“羞辱”为中国最大的鬼城。自建立之初,郑东新区就是命途多舛,2003年建设遭遇非典,200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9年金融危机……郑州政府不断通过土地滚动开发的形式,以财政担保和土地抵押,向金融机构融资,经过数次资金链险些断裂的风险,郑东新区才逐渐成型。

因为,新城建设要经历3个阶段:初始阶段——快速增长阶段——成熟阶段。

从初始建设到养成,至少要经历10年以上的时间。这10年里,新城基本没有人气,没有配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鬼城”。

很多人因为买入新城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上车了。殊不知初始的新城就是“鬼城”,一旦上车,车门就被焊死,你想抛盘都没人来接。只有经过10年以上漫长的等待,新区房子才有变现的可能。

有的新城,政府可能只为了卖地。卖地之后,新城变成永远的鬼城,只留下美好的蓝图。那么当初买入的人,必须不断为此付出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