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浙江一位18岁男生,数学考了20分,也被美国名校录取?

圈内外


成才不仅只有学习一条路?

浙江的18岁小男孩—方正天,以数学20分的成绩被美国名校录取,乍一听写者都不相信啊!后来查阅得知,原来是有原因的。


方正天5岁就被其父亲送进衢州市一家最好的爵士鼓培训班,天赋也是惊人,和同龄人相比,方正天的爵士鼓成绩永远都是第一。15岁年,他参加了浙江省A级音乐特长生考试,高分通过。


但相比较,方正天的文化成绩却是相当的逊色,方正天自己说,150分的数学考卷估计得分也就20分。但其父亲却透露他数学成绩虽然差点但也是C级通过的。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优秀的特长生,一向都是录取成绩偏低的,只是看报选学校的特长成绩作为标准,再加上方正天的特长成绩十分的突出,被美国麦克纳利史密斯音乐学校录取,也是实至名归的。


只是标题太让人差异了而已。

不知道作为读友们,怎么认为呢?想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呢?(谢谢大家观看,别忘记关注一下哦!)


逍遥白帝


这位18岁男生叫方正天,家住浙江衢州,方正天数学成绩长期考不及格,却是一名优秀的鼓手。

150分的数学试卷只考了20分,他是如何被美国名校录取的?

方正天数学虽然很差,但是却是一位难得的爵士鼓鼓手。很小的时候喜欢上爵士鼓,他5岁那年被父亲送进当地最好的爵士鼓培训班学习。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动力,方正天进入培训班成绩一直是班级里第一。

每天坚持长达4小时的练习,打坏了近千根的鼓槌。在各种比赛中,方正天各种奖杯拿到手软,这其中离不开他父亲给予的极大支持,在家里练习噪音太大,影响了左邻右舍的不满,同时为了让儿子更好的练鼓,方正天的父亲专门买了地下车库,地下车库隔音效果好。

其实这和美国教育体制也有很大关系,美国高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强调多元录取,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发掘,那些在领导意识、胆识、意志等人格特质方面有过人之处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得到大学招生官的青睐

美国教育会也会特别注重某方面奇特的人才,特别重视培养在某学科领域超乎寻常的天才。从美国的教育体系培养人才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为什么看似基础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美国能培养出高端的人才?为什么我们中国看似教育水平比较高且有很多特别优秀的学生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值得我们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决胜网


浙江衢州有个18岁男孩,成绩不好,数学长期考不及格,却是优秀的鼓手,他叫方正天,已被美国麦克纳利史密斯音乐学院录取,下个月中旬将去美国求学。

爸爸说,这孩子从小就有天赋,天赋哪来?家族遗传!

“他爷爷弹了一辈子的棉花,非常有节奏感”。

方正天从小拿着小棒槌不断地敲打着家里的盆盆罐罐,不知道给他敲破了多少脸盆。5岁那年,爸爸把他送进了衢州市区最好的一家爵士鼓培训班。

他的爵士鼓天赋很快显露出来,和同龄人相比,他的爵士鼓成绩永远是第一。15岁那年,读初二的他参加了浙江省A级音乐特长生考试,高分通过。后来上了衢州高级中学的音乐班

但与此同时,他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差。“好的时候能有40分,考得不好的时候就低得可怜了,只有20分。”

不过练习爵士鼓他却更加努力,每天至少坚持4个小时以上的训练。

爸爸妈妈也全力支持儿子:在家里打鼓噪声太大,引起邻居投诉,爸妈挨家挨户登门道歉。为了让儿子更好练鼓,爸爸在相邻小区买了个地下车库,地下车库隔音效果好……

老师说:每一样学习都是不容易的,每一个孩子也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优点,尊重孩子的差异并且找出每个孩子身上的个性和优点,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看了这个少年的故事,雯姐很有启发:

为了我孙子,我现在决定开始 弹!棉!花!


南海游侠


葛大爷说过:21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

行行出状元,所以对人才的定义不仅仅是书读的好,而是在某个领域里面,他的技能超过一般人。

为什么浙江的这为数学成绩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的男生,会被美国名校录取呢?

蚂蚁只能说,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教学不是流水线作业,出来的制式品,而是匠心制作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品。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当年的韩寒吗?

同样是数学不及格,但是在文学上却有着非比寻常的天赋,初中生就能写出,读完引人深思的《三重门》,从一个纸团在水中的变化,写出让监考老师掉下巴的《杯中窥人生》的好文章。

初中毕业走进社会,靠着文学天赋,他的成就可以说是超过大部分的同龄人。

也不能说中国的教育不好,基础教育的扎实让美国人都称赞。只是现在的学校和老师都走进误区:为了分数而教学。

蚂蚁以前不太相信天赋这种说法,但是在大学时,我的舍友改变了我的观点。

大部分人的大学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我的这位舍友,不管是网络游戏还是纸牌游戏,蚂蚁只想说,他就是各种游戏黑洞,你手把手教都教不会。

每个人在某一个领域都有超过常人的天赋,只有你发现,并加以开发,那么那就会成功。


蚂蚁说教


无良媒体又试图用这种毫无统计意义的个案标题党来妖魔化中国教育,神化美国教育,这样其实真的很没意思。作为一个曾经的新东方教师,不妨给大家多说几句,免得看客不知内情给忽悠了去。

首先,美国的大学教育系统确实是全世界最好的,不需要加之一,学校多,专长细,研究能力世界领先,地理位置分布相对均匀,同时美国本土人口又并算不得多。这几点在一起,使得美国大学可以笃悠悠地挑选每年递交过来的各种申请材料,挑选他们认为最符合要求并契合学校专长或气质的学生。只有当教育资源供求相当,或者供过于求(美国显然是供过于求的,所以才能满世界招生)的时候,学校才有这样的能力、定力和财力去给统计意义之外的人才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这种资源上的宽裕度,中国是不具备的。美国大学Top 50基本都可以算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只有Top 6可以算是世界一流,而且这几所大学基本都在北京上海。在这样的基础上你再加上中国的人口……数学作为一个重要的门槛,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别急着批判高考制度,而是要看制度是如何针对各个社会的自身情况而实现其效用的。

接着说说美国的事,要进美国的大学其实也是很难的。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学校最看重的首先是你是否修了AP(大学预科),IB(国际学士学位),或者Dual Enrollment(也是一种大学预科),这些现在国内也都比较熟悉了,其实单就数学来说,中国的高中课程基本可以应付了。这三样东西是硬资质,是必须要有的,如果能有两种以上那就更好了。其次重要的是课外活动,比如已经烂大街的模拟联合国,或者国际数学竞赛,或者国际机器人大赛等等,简单的说你要有特长。第三重要的是各种申请文书,尤其是表达意向的那种Personal Statement,要有个性,同时要写得专业。到这里你其实可以看出来,如果你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长,你这个人是很容易包装的,就好比你是一个带施华洛士奇水晶的手机,肯定比一般的手机好卖,你的申请文书也会主题突出,强大而有优势。当然高中期间的学习成绩,换算成美国的GPA,也还是重要的,你选修了什么课程也很重要,总之要向校方证明你是一个负责任有主动性有方向的好学生。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语言类考试,包括TOEFL和SAT,托福一般没有硬性要求,但如果90分都不到面子上就要挂不住了。我在新东方教书的时候,学生拼死拼活就是为了托福考过一百,可见要进美国大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费有多昂贵那就更别提了。

回到问题中的方正天小朋友,很明显他非常符合有特长这一条,但请你注意他申请的是音乐学院,不是一般意义上那种综合性大学中的“名校”,以他的条件,申请美国综合性的Top 20是相当有困难的。其次,他的人生目标明确,父母又难能可贵予以支持,这种内容是申请文书的最佳题材,肯定是如虎添翼。至于家境是否允许,学校是否给奖学金,那就是具体情况具体论了,但是方正天小朋友的所谓“成功”并不具有广泛的参考意义,同样的,也不能成为攻击高考或者美化美国的舆论工具。

我再扯出去说点别的。首先,你们以为美国大学是不讲关系不讲门路的么,别天真了。优秀的美国大学特别重视社会人脉的,其一,是靠强调校友关系的传承,也就是说,如果你父母双方都是哈佛的,那么你被哈佛录取的可能性会比与你其他条件都同等的同学高,因为你如果对母校有感情,你就越容易捐款。美国大学基本每个月都会来问你要钱要捐款的,所以这个人情牌是很重要的。其二,是靠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大学靠录取少数家里特别富裕或者家里政治背景特别深厚的不合格学生是非常常见的事,因为私立也好公立也好,学校也要生存,录取一个拖油瓶换来几十万捐款,完全划得来,另外被录取之后,学生的人脉也变成了学校的人脉,对学校长远来说也会有好处,小布什这么憨憨的怎么进的耶鲁,别跟我说这和他老爹也是耶鲁的没关系。当然这个名利场太高端了,一般中国留学生是肯定碰不到的。我说这些也就是告诉大家,别把美国大学系统想成什么白莲花。

最后再多说一句,中国近两年尤其是一线城市,在高考之余设置兜底特殊人才的机制已经逐渐出现并成型了。我国教育资源总体是供不应求,但一些大牌学校已经开始意识到,考察一个人的短板方面没有意义,发现长板才是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也符合学校的长期利益。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以为很长的板,但它到底有多长呢?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在校长办公室打过一阵零工,当时主要的任务就是给校长拆信,看看有没有上报的必要。那会儿我每天都会读到毛遂自荐的高中生的信,觉得高考对自己不公平,要求北大破格录取他/她,其中有些人也就是言辞恳切,另一些人则是夜郎自大,甚至说自己有收复台湾的良策,如果北大录取他是国家之福,校长应该为国家社稷着想,赶紧破格录取他……这样的人,这样的“长板”,你觉得美国的大学会要么。


沈辛成


从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RIASEC)来看,这位小哥是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属于典型A型的职业兴趣倾向。

类型关系

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他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

相邻关系

RI IR IA AI AS SA SE ES EC

CE RC CR 。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现实型 R 、研究型 I 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际交往,这两种职业环境中也都较少机会与人接触。

相隔关系

RA RE IC

IS AR AE SI SC EA ER CI CS ,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

相对关系

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如

RS IE AC SR EI 、及 CA 即是,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兴趣很浓的情况较为少见。

艺术型(A)

    \n
  • 共同特点:
    \n
  • \n

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n
  • 典型职业:
    \n
  • \n

喜欢的工作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数学是逻辑性条理性特别清晰的一个学科。大部分人是属于C型的。

而AC正好是两个相对的兴趣方向,一般人不太会同时拥有两个相同的方向。所以他艺术天分很高但是数学不好属于正常。

加上他从小就开始选择自己兴趣方向且不断地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顶端优势,使这一优势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点。

换一个说法,如果你数学也如他的爵士一样超群和卓越,但是你五音不全,一样可以出类拔萃。如果这正好也是你的兴趣的话。


校园招聘小师傅


浙江衢州18岁少年方正天被美国麦克纳利史密斯音乐学院录取了!关键是这个18岁男孩数学长期不及格,150分的数学试卷往往就是20分左右的成绩。却没有阻碍他走进美国名校的步伐。

方正天的成功来自于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优势

在方正天的父亲方正明看来,指引方正天走向了充满辉煌的道路的是他的天赋。方正天的音乐节奏感,是家族遗传,“他爷爷弹了一辈子的棉花,非常有节奏感”。方正明说。

从方正天很小的时候,方正明就不断地将儿子带到各种琴行、吉他培训班、葫芦丝培训班去旁听。方正天4岁时,喜欢上了爵士鼓,常常趴在乐行的爵士鼓边听着节奏不肯走。4岁的方正天开始拿着小棒槌不断地敲打着家里的盆盆罐罐,敲击的节奏让幼小的他非常兴奋。5岁那年,爸爸方光明把他送进了衢州市区最好的一家爵士鼓培训班。

方正天的爵士鼓天赋很快显露出来,和同龄人相比,他的爵士鼓成绩永远第一。   

15岁那年,读初二的他参加了浙江省A级音乐特长生考试,高分通过。但文化成绩却一直不理想,特别是数学,常常学得很吃力。

为了考上好的高中,方正天一度中断练习爵士鼓,全力冲刺中考,顺利考上了衢州高级中学。进入音乐班后,继续练习爵士鼓。

而数学成绩越来越差,150分的数学试题,他一般只能考20多分,甚至只有10多分。

父亲方正明却仍然支持孩子学有专长,练习自己感兴趣的爵士鼓,学校也有他的爵士鼓训练室。方正天也开始参加各类比赛,拿到各种奖项,知名度越来越高。最后通过了托福考试,被美国名校录取。

如果方正天的高中学校和他的父亲,逼他放弃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为了高考去拼命补数学,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方正天了。

我们都被“木桶理论”忽悠了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需要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常常被应用于学校教育。学校老师也经常对我们说,数学成绩这么差,会给总成绩拉很多分的,需要在数学上多下点功夫,不行“开开小灶”补补课。

我们便经常看到家长和学校教师拼命地给偏科的学生补课,数学差的补数学,语言差的补语文,英语差的补英语,差生天天奔波在补短板的路上,最后身心疲惫却收效甚微。

有一本书,名字叫《现在,发现你的优势》,是美国盖洛普公司两位高层领导人写的,这本书中有一个足以颠覆传统“木桶理论”的观点:任何人的成功之道在于极大限度地发挥优势,而非克服弱点。

任何人都有自身的天赋优势,而往往我们忽视了这些优势,专门去找短板,以为把短板补上了就完美了。由于短板是我们的天赋劣势,就会发现即使消耗了很多精力去补短板,依然不能得到我们想象中的完美,这让很多人对自己失去了自信,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得很好。最终结果是,优势被忽略,短板也没补好。最终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教育要做的是帮助儿童找到他的优势,激发他的潜力,提供机会扬其长,避其短,增强其自信心,让其长板足以掩盖其短板。

国学大师季羡林,从上小学开始,便文理偏科严重,报考清华大学时,百分制的数学考卷,他只考了4分,但因其文科优秀,被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录取;著名史学家吴晗,报考清华大学时,文史和英语都得100分,而数学只考了0分,后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倘若按“木桶”理论,季羡林、吴晗这些大家需要补齐数学这科这门“短板”方可,但若真如此,也就没有了国学大师和著名史学家了。

小编个人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补补短,把基础打好,过了这个阶段,就可以积极拉长板,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优势,喜欢什么就专门研究什么,把长处发挥到极限,一定可以开启成功人生的大门!

更多教育好文,请关注“飞飞教育”


飞飞教育


最近浙江一位18岁的男生数学考了20分,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我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其实我认为这在有些国家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一件事,但是在我们这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这是非常罕见的这也是为什么能刷爆朋友圈的原因了。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男孩18岁的高中毕业生方正天他是一个数学长期考不及格的偏科生,他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鼓手。上个月,他被美国麦克纳利史密斯音乐学院录取,下个月中旬他将去美国求学,从一个普通甚至有些偏科的孩子,到一个用爵士鼓敲开国外音乐学院大门的鼓手,方正天放弃高考却争取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在我们对这个男孩羡慕的时候,他可能正在他家——一个地下车库内敲着架子鼓,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一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今天我想就此来谈一谈我对特长的看法,有人说决定一个水桶的存水量的是最短的一根木板,但是我不那么认为,我认为决定一座山高度的往往是最高的那块石头,因为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个脑袋所以我们只能专注一件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做好做精,成为该行业的精英,这样你会发现你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你的成就以后越来越多,举个例子一个学校明年都产高考省状元,一个学校本科过线率80%你会选哪个。一般的学校明着说遵从木桶定律但是那个不是按山顶定律执行。

我们也是一样努力发展自己擅长的那一方面,坚信努力是有回报的,向那些名校明年都会降许多分录取特长生。


亦然以后


这奇怪吗?徐向前当年黄埔军校数学最差生,北京本市人上北大清华只要600分,其它省市生要700分以上,上海本市人上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只妥600分,其它省市学生要700分r以上可以。这是为什么呢?


南飞雁142913160


首先,是中国的教育很失败!我不是针对个人或者是学校!以前有一个故事说,在外国有一个学生,老师问他长大了想干什么!他说要当一名杂技小丑!老师说,你定能有精彩的表演!在中国,老师会说你没出息!!

其次,中国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名义上是义务,现在的老师课堂上不讲课(重点)!只能靠补习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样的教育能有用吗!老师课堂上只能去学校应付时间!!!

最后,在中国官二代和富二代所上的学校不是名校就是出国留学!用钱砸砸砸!!!

附加:如果有媒体记者要知道哪里的教师这样!我可以说,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最为严重!欢迎各路记者要暗查!!!
还有长泰县岩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