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P2P行业面临真正大考

2018年,P2P行业面临真正大考

最近,互金行业的日子再次变得不好过了,不断的爆雷,一个雷比一个来的响亮。牛板金、唐小僧、钱爸爸等数家成交额过百亿平台都赫然在列,就连在大众眼中口碑超好的第三方网贷咨询平台“网贷之家”的关联企业“投之家”都没能幸免,这也把老百姓对P2P行业的恐惧推到了高峰。

其实,P2P企业跑路并非新鲜事。早在2013、2014年P2P在中国发展的“少年期”,就因为行业发展混乱,监管匮乏等原因出现过一批P2P企业捐钱跑路的现象。2016年,由于“网贷新规”的出台,国家严格P2P“信息中介”定位,同时祭出13条红线,同样造成一批P2P平台出现问题而跑路。客观来说,经过两次跑路潮的洗礼,投资者变得越来越理性,P2P行业也没有被拖垮,部分P2P平台反而发展得越来越有势头,此次P2P平台的危机集中爆发的原因与前两次并不相同。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P2P行业的风险传递机制谈起。

P2P行业的风险传递机制

目前,P2P网贷市场已然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相关性越来越强。通常而言,P2P网络市场风险传递效应是指该市场的风险外部效应,其溢出途径有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直接渠道是指P2P网贷市场参与者与其他市场直接相关,其社会行为直接给其他市场带来风险。间接渠道是指P2P网贷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和其它市场直接相关,但该市场的波动影响到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和行为。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分别投资方、融资方、网贷平台、宏观经济基本面为主体展开讨论。

1、来源于投资者的风险传染。对于投资者而言,P2P网贷无外乎是一种投资工具,他们往往把P2P与股票、基金、债券、股权等投资工具形成一个投资组合。数据分析显示:P2P投资额与货币基金投资以及中证500指数存在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当投资者认为P2P网贷投资会出现风险时,会主动调整其资产配置,会相应增加货币基金与“中证500”相关股票的投资额。2018年6月14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本金。”郭树清此番言论并非针对P2P行业,但是客观上造成不少投资者对P2P行业的高收益率产生担忧,不约而同增加了安全资产的配置,降低P2P网贷的投资,这种集体行为造成大批缺乏流动性的P2P平台因挤兑而出现兑付危机。

2、来源于融资方的风险传递。融资方在P2P平台的融资表现为融资成本高、融资期限较短等特征,当然,这与融资主体的信用相对较差有关。在现实市场中,融资方往往会出现多头融资,例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P2P网贷融资等。一旦P2P市场出现风险,则会导致融资方后续资金不足、资金断裂,融资方出现财务危机,进而影响到其他金融市场的资产波动与实体经济的运营。同理,其他市场出现风险也会传递到P2P网贷市场。例如,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出现问题,同样会造成P2P网贷市场的风险。同理,企业经营不善会使与之相关的所有融资途径造成冲击。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L型的底部区域,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佳,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对企业经营效益产生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很快就会传染到与之相关的金融市场。

3、来源于P2P网贷平台的风险传递方式。从P2P网贷平台的基本类型来看,主要有传统的P2P模式(如人人贷、拍拍贷)与债权转让模式(如宜信、红岭创投)。前者是指仅为借贷双方提供沟通、信息价值认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务,不实质参与到借贷利益链条中去,网贷平台作为中介只收居间业务服务费。后者是指主动与借贷双方发生资金往来,承担投资后果的平台。而中国网贷行业大部分的经营模式是后者。这就造成融资方、投资方出现任何问题,网贷平台都会受到牵连。

4、来源于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风险传递方式。P2P市场风险加剧是整体宏观经济风险在微观主体上的体现。2018年,在国家经济去杠杆的背景之下,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收紧,客观上造成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增加。再加上,P2P行业中的融资方大部分是在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贷到资金的企业经营者,违约风险更大。

结论与建议

P2P网贷市场近年来在不断走向成熟规范,担负着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普惠金融的任务,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对主流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P2P市场出现问题也并不足于影响到整个金融业态,但是其风险的溢出还是不容忽视。

对于P2P平台的发展管理层已经形成共识,往往着眼于以下三点:1、加强P2P网贷平台建设,防范内部风险;2、加强监管部门的职责协调,实行联合监管;3. 加强投资者教育,降低风险恐慌。实际上,仅仅做到以上三点还不够,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对P2P行业的退出机制进行规范。否则,P2P经营者将时刻面临着“不成功则跑路”的不二选择。只有建立良性的退出机制,才能使网贷行业经营者合规经营,投资者放心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