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民見證了高崖水庫的建設過程,時至今日仍感慨父輩艱辛

始建於1959年的昌樂縣高崖水庫是我市6座大型水庫之一,也是昌樂縣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如今昌樂縣的主要飲用水源地。在當時那個幾乎沒有機械的年代,動用了近3萬名勞動力,耗時9個月基本建成,創造了一個不小的水利奇蹟。7月19日,記者來到高崖水庫庫區,見到了今年68歲的張紀民,聽他講述高崖水庫在建設過程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忍飢餓戰嚴寒,近三萬人艱苦建水庫

7月19日,記者來到昌樂縣高崖水庫庫區,碧波盪漾,非常壯觀。

家住高崖水庫庫區窩鋪村,今年68歲的張紀民是高崖水庫建設的見證者之一,目前在高崖水庫紀念館工作,他掌握了很多關於水庫建設的資料。他介紹,高崖水庫始建於1959年,在高崖水庫建設前,汶河常年災情不斷。為此,昌樂縣委決定重點修建高崖水庫以治理汶河。

隨後,昌樂縣成立了全縣水利建設指揮部,計劃調集民工3萬人,實際到工地的民工最多時達到2.6萬名。1959年11月3日,高崖水庫工程正式動工。在“劈開馬鞍移龜山,腰斬汶河灌良田”的口號鼓舞下,建設大軍戰嚴寒,耐飢餓,以螞蟻搬家的方式奮戰在工地上。

張紀民那時候年紀還小,但幾乎天天跟著父親和叔叔在工地上。時至今日,他還能清晰地記得,當時整個水庫建設現場,星羅密佈的分佈著一個個小帳篷,無論酷暑嚴寒,大家都吃住在帳篷裡,條件別提多艱苦了。

由於當時機械設備非常少,水庫建設全靠人工用鍁钁錘釺開挖、靠肩挑人抬搬運,一點點推進。“我記得當時光是用小推車搬運的土石方,就足以堆成一座百米多高的山丘,毫不誇張的說,這個浩大的水庫,就是用小推車一車一車推出來的。”張紀民說。

打造“穆桂英軍團”,有人付出了生命

為了鼓舞士氣,當時各民工團都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勞動競賽,還出臺了各種獎勵政策,有的獎勵鐵鍬、洋鎬等勞動工具,還有的獎勵窩窩頭。通過這種勞動競賽,大家都鼓足了勁拼命幹,湧現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

張紀民說,當時有一個民工叫馬洪恩,小時候被手雷炸去了右臂,但摸索出了獨臂推車的絕技,推車一點都不比別人差,被稱為“獨臂英雄”。

“在當時水庫建設過程中,婦女們一點不比男人差。”張紀民告訴記者,當時來自鄌郚公社的女民工呂鳳雪帶領著十幾個姑娘組成婦女推車隊,被命名為“穆桂英班”。後來參與的婦女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了“穆桂英軍團”,對水庫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水庫建設過程中,也曾發生過不幸。有一次雨後出現了大面積滑坡,有數名婦女被滾落的泥土石頭砸中,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工程熱火朝天進行之際,1960年全縣出現嚴重缺糧現象。根據上級指示,當年6月10日前後,工地留1.5萬人繼續施工,抽調民工6482人攜帶1127輛小車回家參加農業生產。剩餘民工繼續日夜搶工,經過8個月17天夜以繼日、艱苦卓絕的奮戰,大壩於1960年7月20日實現合龍,合龍後蓄水3800萬立方米。

實施南水北調,城鄉居民喝上放心水

1959年興建高崖水庫時,昌樂縣委就有將高崖水庫的水調往北部縣城的設想和計劃,由於條件所限未能實施。1966年,縣委決定加緊實施高崖水庫溢洪閘等配套工程,為實施南水北調奠定了堅實基礎。

1977年,具有“南水北調”工程咽喉部位之稱的鄌郚隧洞動工開鑿。經過2年零8個月的奮戰,工程勝利完工,清除了南水北調工程上的“攔路虎”。1986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歷經10個春秋,終於完成了全部主體工程和部分支、斗渠配套工程。1988年12月25日,全線貫通通水。

“建成後的南水北調工程全程56公里,乾渠兩側經過統一規劃,實施綜合治理工程,成為貫穿全縣南北的綠色大動脈。”張紀民告訴記者,2008年8月,昌樂縣開工建設城區10萬噸供水工程。經過3年連續奮戰,到2011年11月11日,工程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在昌樂縣水利建設史上,這是繼高崖水庫建成蓄水50年、南水北調工程全面投運20年後的又一壯舉,它將原先的明渠供水改為地下管道封閉式供水,既節約了水資源又保障了城鄉居民的用水安全。

打通綠色發展大動脈

高崖水庫是昌樂縣最大的水利工程,總庫容1.45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9.7萬畝,約佔全縣灌溉面積的40%。

站在高崖水庫岸邊,張紀民感慨萬千。當年頻發洪災,可自從這座水庫建起來後,他的家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的水害變成了如今的水利,灌溉著無數良田,給周圍的村民帶來了富裕安寧的生活。

“假如沒有這座水庫,如今昌樂縣城的人連水都不知道該從哪裡吃,不得不說,當年的哪些老前輩們的辛苦,真的沒有白費。”張紀民說。

此外,高崖水庫以其自身的優勢帶動了昌樂縣旅遊業的發展。在高崖水庫基礎上建設起來的仙月湖景區,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吸引了眾多遊客,也給周圍的居民帶來了無盡的發展機遇。

高崖水庫及其南水北調工程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了昌樂發展的綠色大動脈,在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地位和作用尤為凸顯。接下來,高崖水庫還將發揮更加重要的現實作用。

文/圖 本報記者 趙春暉 實習生 國銘欣(署名除外)

人物檔案

張紀民,1951年生人,昌樂縣高崖水庫庫區窩鋪村人。因為高崖水庫建設,窩鋪村整體搬遷,張紀民對此印象深刻。自1959年開始,張紀民隨父親和叔叔一起,見證了高崖水庫的建設過程,目前在高崖水庫紀念館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