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山里人梦想山那边能有一片新天地;在日子紧巴的时候,山里人渴望到山那边寻找财富的源泉。徐占军——一个曾经叱咤当地业界的铁矿业主,一个满怀创业激情的年轻农民企业家,怀着创业回报父老乡亲的朴素初心,迎着重重困难,凭着虽九折而终不悔的执着,为苦寻致富门路的乡亲们送来了山那边的及时雨。两年来,徐占军创办的迁西县山那边食品有限公司红薯干深加工产业曲折而坚实的前行,为乡亲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描绘着更美的生活。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2012年,眼瞅着铁矿发展形势迟迟不见起色,铁矿企业前景暗淡,老百姓就业增收渠道逐渐变窄,徐占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深刻意识到,一味固守铁矿这个传统产业终归没有出路,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必须走出山沟沟,到山那边去开辟新路。2013年,徐占军投资50余万元,带着一帮庄稼汉操持起了废旧塑料回收加工项目,但由于离目标市场远、加工工艺不成熟等原因,2014年项目失败了,50余万元打了水漂。这是个不小的打击,乡亲们的情绪一时也消沉下来。可他并没有放弃二次创业的决心,他深知大家在用渴望的眼睛注视着自己。经过对失败的反思,他认识到只有立足本地特有资源,才可能闯出成功之路,于是,他又将目光放到传统农业升级上,千挑万选看中了红薯干加工项目。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2015年大年初六,他就带领着一帮弟兄一路跨山越河,奔山东,走河南,到保定,赶定州,赴滦县,考察行业发展,调研市场前景,找专家搞项目论证。他发现,无论口感还是食疗效果,迁西尤其是太平寨镇的红薯干堪称最佳。现代人的饮食观念在日渐回归生态、保健和素食主义,红薯干深受城乡消费者青睐。于是他下定决心,说干就干,6月份即相继启动农民土地入股、产品加工试验、设备设施购建改造、产品试销市场开发等等系列基础工作。

建厂资金不充足,他又是四处借钱,又是勒紧腰带,千方百计再度筹集资金80多万元,立项起照,租赁土地,建设厂房,添置设备,招募工人,一座标准化加工厂终于落成。

对红薯加工工艺不熟悉,他驱车南下北上东奔西走,走访专家拜师学艺,经过近两个月的摸索试验,一套合用的工艺流程终于定型。建厂之初,薯干烘干设备不成熟,导致产品质量全都不过关,在2015年亏损20多万元。他再次发挥创新突破的精神头,亲自上阵改装调试。经三个月试验调整,一套全新的烘干设备终于改造成功,联系山东厂家特别制作,一举改变了产成品不合格的被动局面。现在这套设备正在申请技术专利。

由于原来的储藏设施过于简陋落后,更没有熟练掌握贮存方法,使得2015年红薯储存当中又损失30多万元。损失虽大,但并没有击垮他。他又筹资50万元,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建设一种适宜本地气候地质条件的储藏地窖,解决了红薯长期储藏的难题。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红薯生产面积不足,他首先从自家亲属开始,继而和村里老乡们恳谈,签订土地入股和红薯保护价收购协议,坚决落实红薯生产绿色标准,实施严格的外地红薯禁购政策,确保原材料供应的质和量。起初多数群众对红薯干不看好,他一边耐心解释公司政策和薯干销售前景,一边加紧试验期市场开拓,让现实收益尽快显现,用事实说服大家,逐渐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靠红薯增收的行列。为了帮助入社农民提高板栗管理水平和收益,他自掏腰包聘请专家,义务在附近各村开展冬季板栗剪枝培训,再次获得了各村村民对公司惠农经营理念的认可与支持。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产品销路需要开发,营销网络需要营建。他亲自驱车奔赴各个目标城市,联系和建设销售网点,又大力吸收微商业主参与薯干销售,运用多种手段开拓外销市场。

在徐占军和农户们持续不懈的团结打拼下,2016年3月,迁西县鸿盛红薯专业合作社组建,紧接着依托合作社的山那边食品有限公司(原百味佳食品加工厂)也成立运营,一个美好的发展蓝图正在精彩呈现。如今,山那边品牌红薯干已经销往江苏南京、山西、重庆、四川、东三省、浙江绍兴、内蒙以及京津等远近十多个省市,微商合作群也逐渐壮大,目标市场越来越广,品牌美誉度越来越高,产销前景不可限量。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公司草创之初,自是筚路蓝缕,入社农户仅有太平寨镇四村30户。而公司正式成立后,仅2016年一年即增加了120户,入社总户达到150户,红薯栽培产业已辐射到周边10多个村庄,红薯生产面积扩大到了300亩,2017年拟继续扩大红薯栽种面积500亩,增加到800亩,再吸收约230户农户入社。能吸引到这么多农户入行入社,徐占军当然有自己的惠农增收办法。他采取板栗树下栽培红薯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同一块地有树上树下两份高收益,尽最大限度帮农户发掘土地增收潜力。传统的玉米种植,每亩产量1000斤,按市价0.7元计算最多仅能收入700元,而栽培红薯后,每亩年产量4000斤,按收购价0.6元计亩收入高达2400元,比玉米高出1700元。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每户增收3500余元。就这样在徐占军手里,小小红薯从不起眼的农家杂粮摇身一变,就成了为农致富的软黄金。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看到这么高的经济效益,主动入社的农户自然迅速增多。公司在2016年下半年实现销售额150万元,盈利40万元,入社农民实现收入72万元,提供农民工就业岗位30个,“山那边”的事业开始迎来生机勃勃的崭新时代。未来,徐占军还打算增加产品品种,开发富有野味和养生价值的王巴帘子酱、菜干、梨干等生态食品,为乡亲们寻求更多的致富门路。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如今的山那边,徐占军正谱写并吟唱着一曲转型创业带农致富的初心之歌,歌声嘹亮,传遍山乡……

「新时代楷模」徐占军开创“山那边”的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