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1981年5月15日至29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罕見地連續十一次公開發布一位耄耋老人的病情公告。這個公告震驚了世界,新華社、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紛紛轉發公告。

頓時,來自全世界、全國各地為老人擔憂的慰問電雪片一樣飛向北京,飛向後海邊這座安靜肅穆的院子。慰問電中有她親人的、有她深愛的孩子們的,還有眾多國際友人的。趕來看望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絡繹不絕。

最終,人們沒能阻止病魔奪走老人的生命。臨終前,這位和死神搏鬥的、意志堅定的老人,終於實現了自己為之奮鬥半個多世紀的願望: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更大的驚喜是,她親耳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聽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消息。

那一刻,這張端莊、典雅、少有皺紋的臉上露出欣慰笑容,她深邃、柔和、飽含無邊慈愛眼裡噙著激動淚花。

就在第十一次病情公告的當天,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陷入深度昏迷,於1981年5月29日晚停止呼吸,走完了她90年人生的傳奇旅程。

她便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文夫人——宋慶齡。她給誕生在上海的那個【宋氏家族】帶來無上榮耀,黨和國家給她的評價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尊稱其為“慶齡先生”。

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這條滾滾東去的大江是上海母親河——黃浦江。它從太湖源頭不知疲倦地奔向廣闊的吳淞口後,匯入無邊無際的海洋,又從海洋深處為中華民族帶回西方文明,孕育出上海——這座人稱【東方巴黎】的國際大都市。

自1843年上海開埠以來,不知有多少人懷揣著夢想來到黃浦江邊,為這座港口城市注入生機與活力。二十多歲的宋耀如就是其中的一位,只不過認識他的人都喊他教名“宋查理”。這位虔誠的基督徒是美國南方衛理公會派到上海的見習牧師,目的是在浦江兩岸傳播上帝福音。

宋耀如本姓韓,海南文昌人。9歲離開父母到馬來西亞打工。在那裡,他遇到美國波士頓絲綢茶葉商號的堂舅。經父母同意,少年宋耀如被過繼給堂舅,從此改姓為宋。

大約是1877年,宋耀如跟隨養父遠渡重洋踏上新大陸,成為一名絲茶商號的學徒。堂舅把他作為繼承人培養。

又過了三年,勤快聰敏的宋耀如與朋友的交往中,動了上學讀書的念頭。養父一口拒絕他的要求,只希望他安分做好絲茶商號生意,將來接班。而年輕的宋耀如卻決定放棄穩定生活和將要繼承的家業,在1878年初冬的某個深夜,逃出養父絲茶商號,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儘管當時他自己都不知道夢想是什麼。

經過一番艱難曲折,終於,在幾位好心善良的美國大朋友幫助下,宋耀如進入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聖三一神學院學習。這時的他已受過教堂洗禮,教名為:查理•瓊斯•宋,這個名字伴隨他終身。

1886年1月的上海碼頭,寒風凜冽。一艘遠洋郵輪把學成歸來的宋查理帶回到久別的故土。然而,沉浸在【聖經】神聖境界之中、對傳播福音滿是憧憬的宋查理,剛到上海就強烈感覺到他的上司林樂知牧師並非想重用他。他並不知道在林牧師高傲的心裡,宋查理僅僅是個有抱負的中國農民而已。

存在於宋查理世界觀中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他卻又時刻在感知自己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林樂知只給他微薄收入,並把他派到遠離上海的吳淞口和崑山去巡迴傳教佈道。

宋查理無奈中只得接受現實,並用全部熱情投入“行善、敬人、讚美上帝”工作,他夢想著看到上帝的光輝照在自己身上。

宋查理一邊努力學習上海話以融入當地社會,一邊在教會辦的學校裡傳授科學知識。在他的學生裡,就有後來成為北大校長、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者——胡適。

1887年仲夏,在朋友的幫助下,宋查理用不可思議的【閃婚】方式娶了一位同為基督徒的大腳女人做妻子。新娘18歲,姓倪,名珪貞。其母親是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的嫡系後裔。而徐光啟是中國最早皈依天主教的教徒之一,與那位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人利瑪竇是好朋友。更合拍的是倪珪貞父親倪蘊山也是一名牧師。

結婚一年後,命運發生轉折。宋查理先是如願由見習牧師轉為正式牧師,並得以調入上海地區。再是妻子有喜,他要成為父親了。

倪珪貞在婚後17年間,為宋查理生育了六個子女。沒有誰能想到,在黃浦江邊玩耍的這六個孩子長大後,將把這個普通的基督教家庭,演變成20世紀中華大地上最有權勢和知名度的家族,甚至影響中國政壇長達半個多世紀,史稱【宋氏家族】。

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老大宋靄齡是有記錄以來中國第一位公開赴美留學的女性。16歲時在白宮見到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竟然敢當總統的面批評美國“民主”,總統尷尬向她致歉。後來,她嫁給孔祥熙。出生在號稱“中國華爾街”——山西太谷的孔祥熙,曾經擔任過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和行政院長職務。

老二宋慶齡——這部紀錄片主角,也是宋家的靈魂。在20世紀前八十年裡的華夏天空,她如同一顆閃爍著革命光輝的燦爛巨星,萬民景仰,創造了無數傳奇。

老三宋子文,是家族中第一個男孩。曾出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還是中央銀行首任總裁。在控制國民政府財政的同時,主持改革了民國時期的幣制,成為當時財政金融界至上權威。

老四宋美齡,30歲時嫁給時任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由於能流利表達六國語言,成為蔣介石最得力外交助手之一。一時權傾民國,呼風喚雨。她也是第一個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的中國人。

老五宋子良和老六宋子安。這兩兄弟雖然沒有像姐姐哥哥們那樣馳騁政壇,卻也在銀行金融業界取得不俗成績。

正因為宋家子女在民國時期的影響力,宋查理後來被人們風趣地稱作【民國岳父】。

婚後的宋查理雖然由見習牧師轉為正式牧師,但薪水太低,只能過著清貧生活。如今,他要生養孩子,要買地蓋房,靠衛理公會微薄薪水遠遠不夠,必須兼職做其它工作。這時候,在波士頓的三年學徒積累的商業經驗拯救了他,他看到一個商機。

上海自開埠以來,西方傳教士已在此深耕半個世紀,無論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都有比較紮實的基礎。但是,傳教使用的【聖經】等書刊,都從國外印刷好後運到中國出售,而且均為外文版,平民教徒們買了也看不懂。

宋查理認為,如果用上海地區吳語方言翻譯這些書刊,並在上海本地印刷,不僅可以滿足日益旺盛需求,達到更好傳播目的,還能大大降低成本。

宋查理的想法得到傳教組織和宗教團體的支持,加之妻子孃家在上海灘的聲望和社會關係,他得以牽頭組織投資一家印刷廠,並且很快在浦東川沙鎮開始運行。同時,他們拿到美國聖經會的業務,成為其代理商。正如宋查理所預測,中文版【聖經】銷量猛增。

一順百順,時來運轉的宋查理被當地商人看中。有家虧損的麵粉廠要找運營人才,因為宋查理經商名氣和口碑,麵粉廠決定交給他經營。宋查理抓住契機,由傳教士向實業家轉變。

這棟坐落在上海虹口兩層樓的中西合璧風格老建築,是宋查理買地建造的第一處住宅。買下這塊地皮時,這裡還是田野,周圍滿是棗椰樹,還有小溪流過。僅僅過了二十多年,這裡地塊變成上海地價最高的地方。有大量文獻指出,宋家二小姐宋慶齡就在這棟樓裡出生。

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1893年1月,上海正遭遇世紀寒潮,日平均氣溫低達零下七八度,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2度。

這個月的27日,倪珪貞在紛飛的大雪中生產下第二個孩子。宋查理給這個屬龍的女孩取名為【慶齡】,照例也取了英文名字【羅莎蒙黛Rosamonde】。這一年,正好是上海開埠五十週年。

宋查理因忙於商業事物,辭去了衛理公會佈道團的神職工作,只保留了傳道執照。在打理自己公司的同時,他還和妻子一起獨立傳教。他的名字也從【宋查理】,變為【宋耀如】。

1894年宋慶齡滿週歲不久,父親宋耀如迎來人生最重要轉折。經朋友介紹,他結識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廣東人——28歲的孫文。論親近,兩人算是老鄉,但多數時間他們用英語對話。

當時,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在南方的孫文敏銳察覺到洋務自強運動的弊端,取道上海去天津。他要向位高權重的北洋大臣李鴻章表達自己的救國方略。

同為基督徒的宋耀如與年小他兩歲的孫文一見如故。孫文誠摯謙遜、和藹可親的魅力,以及超群出眾的思想觀點,深深感染了對社會不公、官員腐敗有切身感受的宋耀如,他被孫文捨身忘己、奪人心魄的氣概吸引,下決心追隨這位來自廣東的愛國革命者,一起改造中國。

宋耀如聯繫中文版《萬國公報》,發表了孫文的《上李鴻章書》。那是孫文最初的政治主張,提出“人盡其才、地進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良主張。很遺憾,這些政治主張沒有引起李鴻章重視。但從此,孫文成宋家常客。幼小的慶齡對這位個子不高的uncle還難以形成印象。

1895年底,中日甲午戰爭進行到最緊要關頭,由孫文創立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在美國檀香山成立,其宗旨便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孫文“只有革命,才能根本改造中國”思想由此開始興起。

在國內的宋耀如不僅立刻給興中會匯款捐助,還秘密在自己的印書館為興中會印刷宣傳革命的傳單和小冊子。宋耀如已然成為一名【革命牧師】。

1911年爆發了顛覆清王朝的武裝革命——【辛亥革命】。這年聖誕節,一條爆炸性新聞吸引了全上海乃至全中國的注意。這天,在國內外擁有極高革命聲望的孫文乘坐郵輪從法國到達吳淞口。

第一批上船迎接的人便是宋耀如。就在當天,宋家已年滿22歲的長女宋靄齡被推薦給孫文做英文秘書。

接著,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各省革命軍一致同意籌建國家臨時政府。45歲的孫文當選臨時大總統,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橫空出世。這是中華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極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嶺。孫文登上人生巔峰,其“國父”之名也由此誕生。

這一切轟轟烈烈地發生的時候,18歲的宋慶齡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佐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留學。當父親把【辛亥革命】消息告訴她時,從小受父親影響,心中早已種下“革命救國”種子的她興奮異常,激動地撰寫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一文,在《威斯里安》院刊上發表。宋慶齡高度評價辛亥革命偉大勝利,全文洋溢著對新生共和國的憧憬,她說:“中國以其眾多的人口和對和平的愛,應該作為和平的化身屹立在世界上。”那時,宋慶齡就把共和制度取代封建專制視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多年後,有同學在回憶慶齡大學的狀態時,這樣評價:“沉默寡言的慶齡把心思用於另外一種方面——潛心思考中國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內在意義,考慮她父親宋查理和他的朋友孫逸仙博士魂牽夢縈的革命事業的是非曲直……她在內心深處,已經是忠貞不二地謀反了。”是啊,她的目光中已經燃燒著“足以照亮整個大地的火焰。”

1913年8月,孫文發動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被北洋軍政府通緝,再次流亡日本。宋耀如舉家避難也到了日本,在離東京20多公里的橫濱。他盡力為孫文籌集革命經費,大女兒靄齡也繼續做孫文的秘書。

但很快,宋家大小姐便向孫文正式辭職,她愛上了來自山西的基督徒青年孔祥熙。

此時,21歲的宋慶齡剛從美國威斯理安學院畢業,並獲文學學士學位。被父親一封電報急召去日本,原來大姐宋靄齡把她推薦給正處在沮喪之中的孫文。

當安靜內斂的宋慶齡在東京赤坂區一棟別墅裡見到自己一歲時就見過的孫uncle時,所有的仰慕、崇拜都化作對這位比自己年長27歲名噪寰宇的革命家深深理解與同情。繼而,她把自己變成一個堅定革命愛國者,與孫文的革命事業緊密聯繫到了一起。

美麗、溫柔、充滿朝氣的宋慶齡,不僅給正處於困厄之境的孫文以慰藉,她還帶來了西方民主主義思想。

孫文有著誰也無法否認的魅力,他光彩奪目的形象、簡單樸素的生活、剛毅堅定的革命意志,以及建立一個健全的、秩序井然國家的崇高理想,讓宋慶齡——這個21歲、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的姑娘怦然心動,產生了羅曼蒂克的念頭。

當時,宋慶齡負責孫文所有密電碼和外文信件的覆信工作,這讓她對眼前的男人有了更多立體瞭解。在寫給妹妹宋美齡的信中,她情不自禁地寫到:“我從來沒有這樣快活過。我想,這類事就是我從小姑娘的時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運動的中心。”

宋慶齡獨具性格魅力的美,和出色工作,使整天忙碌於討論和策劃革命工作的孫文感到前所未有的默契。

今天我們無法揣測箇中男女間極其複雜又無比簡單的緣由,反正這對年齡相差27歲的男女在1915年的春天相愛了。

年齡懸殊、教義約束、社會影響,導致宋耀如夫婦無法支持這場婚事。從孫文與宋耀如在1915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宋耀如的決心:“我們將上天下地,竭盡全力,防止任何此類事情發生。”宋慶齡的母親倪珪貞也表示絕不同意女兒嫁給一個兩倍於她的年齡、同時又是結過婚的男人。宋家出其不意快速把宋慶齡帶離日本回到上海。

然而,堅貞的愛情讓孫文宋慶齡兩個人義無反顧。宋慶齡在給妹妹宋美齡的信中寫到:“我一生最大的快樂,是和孫先生一起為中國的奮鬥中獲得的……當你接到此信時,不必驚奇,很可能我已抵達日本,回到孫先生身邊。”

這裡是上海霞飛路,宋耀如為躲避危險特意在法租界新購買了房子。1915年10月下旬的一個清晨,宋慶齡在女傭人幫助下,悄悄溜出家門,與專程從日本趕來接她的孫文好友朱卓文匯合,然後直奔碼頭,登上東渡海輪。

在日本神戶下船後,轉乘火車抵達東京。那天,孫文抽出時間親自到車站迎接他的新娘。

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這是一份日文的《誓約書》,寫在一張24行朱欄信箋上。它便是孫文宋慶齡的結婚締約,這份法律文書如今是國家博物館的珍貴文物。

1915年10月25日,孫文宋慶齡在東京著名律師和田瑞家裡履行結婚手續,並簽署這份《誓約書》。後又在他們終身好朋友梅屋莊吉家舉行公開結婚典禮。那天,新娘穿粉紅和淡綠花圖案的裙子,手拿一束鮮花;新郎則西服革履。

從此,宋慶齡時刻陪伴在這位偉人身旁。她和自己母親一樣,用【閃婚】嫁給自己心目中的革命英雄。

這是一把1914年出廠的小巧毛瑟手槍,是孫文送給妻子宋慶齡的結婚禮物。新郎對新娘說:“這把槍配了二十顆子彈,十九顆給敵人準備,最後一顆,是危急時留給自己的。”

孫文要慶齡時刻提醒自己是在腥風血雨、變幻無常的國家大變革中,練就對敵鬥爭高度警覺的本領,是革命黨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宋慶齡精心收藏這件比鑽石婚戒更加珍貴的禮物。直到她逝世後,二十發子彈按規定交給上海市公安局。至此,槍和子彈才分開。

沒有人能夠算清楚從孫文手上籤批過多少用於中國革命的資金,但卻找不到一筆用於【革命】以外的錢財。凡與他一起工作過的同事,無不對他清廉、簡樸的作風由衷讚歎。

孫文不抽菸、不喝酒、不飲茶,也不喝咖啡。他沒有屬於個人的房產,住房是租的,每天生活費兩元,包括接待客人。所有募集到的資金,都被他精打細算地用到革命運動中去。

眼前這棟歐洲鄉村式小洋房,位於上海莫利哀路29號。1918年,四位旅居加拿大的華僑集資買下,贈送給孫文做宅邸。他們表達的意願是:先生一生漂泊,為的是建立新的中國,可自己總應該有個家啊。

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就是那一年,孫文在廣州組織護法運動失敗,通電辭去非常大元帥職務,攜宋慶齡轉道日本於6月26日抵達上海。兩個月後,住進了這棟灰牆紅窗的別墅。這裡是他們夫妻唯一共同的住所。

孫文在這裡一面關注時局變化,指揮南方政府與北洋軍閥作鬥爭;一面開始著述立說,他要把自己政治思想與治國理念用文字形式固定下來。

期間,撰寫了《實業計劃》、《民權初步》和《孫文學說》等重要著作。同時創辦《建設》雜誌。多年後的1952年,為了向國外報道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也為了紀念孫文創辦《建設》雜誌,宋慶齡領銜創辦外文雜誌《中國建設》。

也是在這一年,宋慶齡敬愛的父親宋耀如去世了。料理完家事她立刻回到孫文身邊,細心照料丈夫的生活。她下廚總是不重樣地為丈夫準備可口飯菜。她變著花樣烹製食物,豆腐、魚、粽子、餛飩是孫先生喜愛的食物。宋慶齡還是法租界第一個考取汽車駕駛執照的婦女。

那段時間裡,宋慶齡更多的是做好分內的秘書工作,為孫文查閱資料、謄寫文稿等。閒暇時,已學會法語的宋慶齡給孫文讀《法國革命》之類哲學政治學著作,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法國科學類書籍。

經過大量讀書,耳濡目染的宋慶齡,開始對“三民主義”之外的“共產主義”有了初步認識。

當遠方的布爾什維克黨推翻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洛夫沙皇王朝,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消息傳到上海時,宋慶齡替孫文起草了以中華革命黨的名義發給列寧的電報,祝賀十月革命勝利。電報指出:“中國革命黨對貴國革命黨所進行的艱苦鬥爭表示十分欽佩,並願中俄兩黨團結共同鬥爭。”

從此後,孫文和列寧的函電來往都由宋慶齡等人負責起草。她也由此開始學習俄語。

這一天,莫利哀路29號來了一位27歲的俄國人,是共產國際使者維經斯基。他對外身份是俄文報紙《生活報》記者。由北京的李大釗介紹,到上海與陳獨秀等人商量創建中國共產黨事宜,並由陳獨秀引薦採訪孫文。

孫文與維經斯基用嫻熟的英語交談,雙方感到極大興趣的是:探討能否將中國的革命鬥爭與遙遠的俄國革命鬥爭聯合起來?

聽懂並記錄他們的談話,對宋慶齡來說毫不費力。她第一次如此詳盡地瞭解蘇維埃俄國,以及在那裡發生的革命情況。並開始憧憬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憧憬由三民主義建立的新世界。

再後來,在這棟房子裡,宋慶齡又目睹聆聽過共產黨人陳獨秀、馬林等人對中國革命的深度闡釋,使她對振興國民黨和振興中國有了新的認識和新的角度。

此時的泱泱大中華,因軍閥混戰而千瘡百孔。在世界眼裡,這個大國竟然還不是一個獨立國家。年輕的宋慶齡在長長的嘆息之後,被共產國際政治主張、馬克思階級鬥爭學說、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革命號召等所吸引。

她隱約聽見了新的召喚,她要用更加開闊的視野,協助孫文樹立國際聲望和地位;要用更加堅強的意志,參與到實現“國家自由、獨立和統一”的救國理念之中去。

還是在這棟房子裡,宋慶齡見證了國共合作的最初狀況:李大釗由老同盟會員張繼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孫文與蘇俄代表越飛這兩位職業革命家的熱烈交談,並簽署宋慶齡等準備的英文文本《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就是在小院裡這片綠油油的草坪上,孫文召集幾十位在滬的黨內同志,商討改進國民黨事宜。當時已是中共中央局書記的陳獨秀被孫文指定為國民黨改進案起草人之一。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國共全面合作呼之欲出。

這一切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在宋慶齡精神世界裡,朦朧地構建起新的救國理念。

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就在宋慶齡第一次見到維經斯基後不久,離這棟小樓東北方向直線距離不到900米的地方,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由12位來自國內七個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在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一棟兩層的石庫門樓房內,召開了後來震驚整個世界的會議,史稱【中共一大】。

那個時候,宋慶齡還不會知道,自己而立之年後,將會用“孫文夫人”這個特殊身份,與中國共產黨精誠合作長達半個多世紀,並在自己即將走完人生的最後時刻,正式成為了中共黨員。

紀錄片《慶齡先生》第一集「解說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