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地的南陽,明明有這麼多名人及旅遊資源,爲什麼一直都很低調?

如影隨形的行走


我覺得回答問題要客觀公正,多多相信歷史地理學家的論斷,比如司馬遷、習鑿齒、裴松之、譚其驤等等名家的史記記錄和論斷,普通民眾多要虛心學習研究,聽從名人的主流注釋,畢竟他們高屋建瓴,博學多研。

這個問題,也是我正想道出了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漢代歸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劃歸襄陽。漢代的荊州治所在襄陽,現在的南陽市區範圍即是漢代的宛城(漢代南陽郡治所在),古南陽不等於宛城,即古南陽不等於現在南陽市,古南陽的範圍的確很大,延伸到河南和湖北很多地方,現在很多地方劃歸湖北了(比如湖北的隨州、棗陽、襄陽縣、老河口、谷城、十堰)等等,地理區域犬牙交錯,不斷變化,故出現了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遂北周後屬襄陽的論斷。古今地名對比一下簡單明瞭,通俗易懂。

1990年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了不想讓南陽民間對這樣的爭論再繼續下去,欣然題詞,大意是“諸葛亮躬耕地於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的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以後遂屬襄陽”,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認可,發表在《文匯報》。南陽民間人士提出不同意見,譚其驤致信《南陽日報》主編、文化權威,南陽市著名作家周熠,說旅遊和歷史研究不同,要尊重歷史真相,南陽現在有元明清古蹟,可以發展武侯祠紀念地。目前為止周熠和南陽方面沒有回應,官方和文化名人對正確主流躬耕地註釋的隆中的認可。

1996年5月28日中國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學家們在北京開相關專題會定論(網可查,這是國家權威部門舉辦的;現還想推翻此者去找這些專業人士)在今襄陽市郊的隆中(古南陽郡鄧縣隆中,襄陽城西二十里處)並由中央廣播臺廣泛宣傳了,這基本成了官方的觀點。

這裡不想過多找歷史文獻記錄,躬耕隆中在歷史記錄上傳承有序,文化名人在客觀的肯定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這裡專門挑選有代表性的人物題詞註釋,再重複交代一下隆中的歷史和名家註釋題詞圖片(比如國家領導人和歷史地理學家,文化巨匠),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教授方北辰(具體可以搜搜視頻看看)也明確指出具體位置,圖片供大家欣賞欣賞,簡單明瞭,更加有說服力,不必要咬文嚼字。如果宛城(現在的南陽市區)也想宣揚是諸葛亮躬耕地,可以找出諸葛亮去過宛城的歷史記錄,和歷史地理大家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註釋和大家分享一下未嘗不可。具體在什麼地方請大家明辨。











風度飄飄hr


因為今天南陽市根本就不是所謂“諸葛亮躬耕地”!

首先,當代中國官方從來不認為今天南陽市是“諸葛亮躬耕地”!中國官方都認為今天襄陽隆中才是“諸葛亮躬耕地”。如:

(一)、1995年12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正式立項,由胡喬木任總編輯委員會主任並主持編輯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關於“諸葛亮“詞條說:“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往依荊州劉表。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隴畝…

(二)、1985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組織編纂的《河南風物誌》。該書武候祠一節說:“(諸葛亮)在襄陽西隆中結茅隱居,他躬耕壟畝,攻讀史籍……”“漢室後裔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孔明遂離開隆中,佐劉備攻伐中原”“人們知道,湖北襄陽古隆中為孔明隱居躬耕之所”。“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很明顯,這裡所說的南陽系南陽郡,並非今日之南陽市。後人出於仰幕,於今日南陽建祠以祀。”該書曾獲河南省地方史志優秀成果一等獎。

(三)、1976年5月由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寫的《諸葛亮小傳》一書就認定南陽臥龍崗是紀念地,襄陽隆中是躬耕地。該書第二章《躬耕南陽》指出:“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這裡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躬耕於南陽’。”

(四)、1987年由南陽市博物館印刷並在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門前出售的導遊性小冊子《武侯祠簡介》也說:“諸葛亮隱居在南陽的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從此他就離開隆中輔佐劉備”。還說:“(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後部的茅廬……等,是後人根據諸葛亮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

(五)、晚清開始編輯1915年完成初稿,1980年第一次印刷的《辭源》中,關於【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陽縣西。漢末諸葛亮築廬居於此。相傳劉備三顧茅廬,即此”。

(六)、1989年的《辭海》,關於【隆中山】 “在湖北襄陽縣西,臨漢江。東漢末年諸葛亮曾隱居於此。”關於【隆中對】“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今湖北襄陽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

(七)、著名近現代歷史學家鄭天挺、譚其驤主持編撰的《中國歷史大辭典》。其中“諸葛亮”詞條說:“字孔明。少孤,從叔父玄往荊州依劉表,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隆中”詞條說:“地名。在今湖北襄陽縣西。《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即此。”“隆中對”詞條說:“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該詞典沒有所謂臥龍崗詞條。

(八)、《中國歷史百科全書.政治人物卷》之諸葛亮說:“諸葛亮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帶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20裡地的隆中村,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草房,開始過著他20年後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的一面耕種,一面讀書的隱居生活。”“47歲的老將軍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諸教27歲的諸葛亮。”

其次、元代以前沒有任何史料提到臥龍崗,所有史料都承認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臥龍崗一詞是元朝開始才突然冒出來的,沒有歷史脈絡可循。

第三、東漢末年,臥龍崗周邊的南陽郡北部地區戰亂頻繁。黃巾起義、張濟張繡入侵、曹操進攻、劉備曹操的對峙……都發生在這一地區。公元197年,也就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玄死,躬耕隴畝”的當年,據《三國志》記載“(196年)張濟引兵入荊州界,攻穰城,為流矢所中死。”“濟屯弘農,士卒飢餓,南攻穰,為流矢所中死。繡領其眾,屯宛”“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鈔,公擊破之。繡奔穰,與劉表合。”

可見,公元197年臥龍崗周邊是戰場、是前線,那種地方能夠躬耕和隱居嗎?有跑到戰場前線去種地和隱居的嗎?所以公元197年諸葛亮不可能跑到宛城周邊的臥龍崗隱居躬耕,對於“苟全性命與亂世”的諸葛亮來說,這裡根本沒有一塊靜土讓他躬耕!

第四、據《三國志》記載,劉備三顧時宛城周邊臥龍崗等地已在曹操控制之下。諸葛亮隆中對雲:“天下有變,以一上將提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可證宛城在曹操手裡,否則怎麼會向宛城進軍呢?

試問劉備如何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僅帶兩人跑到曹操地盤三顧的?劉備真的不要命嗎?

第五、臥龍崗說的證據多為附會編造的。

第一編,把南陽郡等同於宛。眾所周知“躬耕南陽”的南陽指南陽郡。因歷史區劃的變化,南陽人巧妙的把南陽的概念偷換成宛,把宛改名成了“南陽”,極具欺騙性。其實諸葛亮躬耕時的南陽比今天南陽市大了不止一倍。今天襄陽樊城、棗陽當時都屬於南陽郡。翻翻裴注《三國注》,其中提到“南陽”一詞有108次,提到“宛”一詞的有61次。

其中,有5個“南陽”和荊州南陽無關。如“太子和既廢,後為南陽王,居長沙。”這裡是指吳國的南陽。

有20個“南陽”是與官職相連。具體是南陽太守、南陽功曹、南陽相這三個。這全部都是郡一級官職。

有30個“南陽”是指地點。這中間有20個南陽明確是指南陽郡。如“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南陽戶口數百萬”“濟飢餓,至南陽寇略”等等。還10個不能確定是否指宛城。如“躬耕於南陽”“祥與同心,南陽士民由此怨祥,舉兵攻之,與戰,敗亡”等等。

有53個是指籍貫。古代籍貫往往是郡名+縣名+人名或者郡名十人名。這其中僅有4個是郡名+縣名+人名的結構,其中又有兩個是南陽和宛並列,如“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也”“謝景者字叔發,南陽宛人”。有11個郡名十人名的籍貫不是宛。如“南陽張溫”, 張溫是南陽穰縣人;“術意猶不平。後與南陽宗承會於闕下” ,是宗承南陽安眾人;有4個郡名十人名的籍貫是宛。如“南陽何晏”南陽宛人;“南陽謝景於孤微童幼” 南陽宛人。還有32個郡名十人名的結構查不到具體的縣。

根據古人通常以“郡名十人名”表示籍貫,再加上存在“南陽+宛”同時出現表籍貫的情況,以及存在“南陽十人名”表示的籍貫不是“宛”的情況,可以確定在表示籍貫的“南陽”就是指南陽郡無疑。

綜上可知,在《三國志》108個南陽中,有93個可以確定是指南陽郡,僅有10個南陽無法確定是指南陽郡還是指宛。但沒有一個能確定是指宛城。同時,南陽和宛兩個名詞同時存在《三國志》中,本身就說明不存在南陽就是指宛城的情況。由此可知,諸葛亮時代南陽明確是指南陽郡,沒有歧義。

第二編,偽造所謂晉代《諸葛躬耕歌碑》。據說南陽方城有清末出土所謂晉代《諸葛亮躬耕歌碑》。該碑落款有“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秋月穀旦,尚書僕射和浴手敬書”。並有兩方印其中一方為“尚書之印”。由此南陽人說這是諸葛亮躬耕於臥龍崗的有利證據。可惜的是此碑是個假貨。破綻就在落款:

第一、看落款日期“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

晉永和三年是公元347年。查查萬年曆或百度一下就知道,公元347年是丁未年根本不是癸亥年。而且用永和年號的12年裡沒有一個癸亥年。最近的癸亥年是公元363年。此時距永和三年已過去16年,而顧和已死12年。 此造假證據之一。

第二、看看顧和的官職。《晉書》記載“康帝即位……既練,衛將軍褚裒上疏薦(顧)和,起為尚書令,遣散騎郎喻旨。……(顧)和表疏十餘上,遂不起,服闋,然後視職。”可見晉康帝時顧和就是尚書令不是尚書僕射。尚書令是尚書檯正職官,尚書僕射是副職,兩者差別明顯。 而永和三年是晉康帝兒子晉穆帝的年號。根據《晉書》“永和七年,(顧和)以疾篤辭位,拜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尚書令如故。”可見一直到永和七年辭職,顧和一直是“尚書令如故”。那麼問題來了,早已身為尚書令的顧和為什麼在永和三年的所謂《躬耕歌》中還自稱尚書僕射?難道顧和連自己的官職都搞不清楚嗎? 此造假證據之二。

第三、看“尚書之印”。晉代“尚書”並不是指尚書檯首官,也不是尚書檯各官員的統稱,而是一獨立官職。當時尚書令之下是尚書僕射,之下才是各曹尚書。顧和在擔任尚書令之前就曾兩次擔任尚書吏部一職。所以永和三年擔任尚書令的顧和絕不會用“尚書之印”,要用也該是“尚書令印”。而到了明清,尚書才稱呼六部主官。即使如此所用官印也應該是“尚書禮部印”或“尚書工部印”等等。現在唯一已知的“尚書之印”是清代和珅的一方閒章。

由此可見,“尚書之印”應該是明清以後的偽作。此造假證據之三。

綜上可知,南陽出土所謂《諸葛亮躬耕歌碑》完全是騙子造假的產物。

第三編,編造黃權建諸葛祠的歷史。南陽人說早三國時蜀將黃權就在宛建諸葛祠祭祀諸葛亮。可是沒有任何史料有記載。最早的類似信息出自《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侯初亡,(蜀)所在求為立廟,(後主)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故將如黃權等先已在宛,其他族當多相依,故南陽有侯祠所謂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類。”就算如此,南陽人編的《南陽志》也僅提到,諸葛亮剛死時,蜀地百姓私下在田間路邊祭祀。這種風俗由黃權蜀地親朋投奔黃權而帶到宛城。

這則明代中期記載明確的說,宛城一帶有叫諸葛庵的所謂武侯祠,只是一些蜀地來到宛城的百姓在田間路邊私祭諸葛亮的場所。根本不是黃權修建,根本不是宛城百姓在祭祀諸葛亮。不僅不能證明宛城臥龍崗是躬耕地,反而證明臥龍崗不是躬耕地,因為並不是宛城百姓在祭祀諸葛亮。而蜀地百姓之所以要在宛城祭諸葛,完全是因為黃權在宛。如果黃權在洛陽,那投奔黃權的蜀人就會在洛陽祭祀諸葛亮。

實際上做為魏國大將的黃權根本不可能在魏國土地上為敵國丞相建祠。難道他不要命嗎?

可見黃權為諸葛亮建祠就是南陽人在編造歷史!

第四編,編造所謂紹興八年岳飛進攻金國路過南陽在武侯祠手書出師表。

翻翻宋史就知道,在紹興七年,岳飛被調到九江平叛,紹興八年駐紮在鄂州(今武漢)。紹興八年秋,到杭州拜見趙構和太子。整個紹興七年末到紹興九年,南宋都在和金談判歸還河南土地並避免和金髮生軍事衝突。岳飛在當年根本沒有可能帶兵到南陽進攻金國,史書也沒有這樣的記載。而據清代歐陽輔《集古求真》考定,該所謂《岳飛手書出師表》為明成化、弘治年間白麟所偽作,並非岳飛所書真跡。

可見所謂岳飛手書出師表也是南陽人編造的謊言。

第五編,把傳說編造成史實。

臥龍崗一詞最早出現在元代。元代人程鉅夫代皇帝撰寫《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曰‘臥龍岡’,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者,相傳漢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這裡所謂“相傳”,是指民間傳說臥龍岡是諸葛亮故居。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所以是相傳。到了明朝王直撰寫《重修諸葛武侯祠記》,將上述的民間傳說臥龍岡是諸葛亮故居地附會為就是諸葛亮故居。將元代《敕修南陽諸葛武侯書院碑》文中,“相傳”“的民間傳說,衍變為“諸葛武侯嘗居於此”。直到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河南等處承宣佈政使為乞賜祀典題額》,才以皇帝的名義確定所謂“臥龍岡是諸葛亮躬耕地”。就這樣把元朝還是民間傳說的臥龍崗,變成明朝諸葛武侯躬耕地了。

第六編,把名人詩詞當作確切史料。臥龍崗說因正史缺乏所以拿名人題詞做史料。眾所周知文人題詞作詩重在表達情感,不會考究歷史的真實性。比如河南有座花果山唐宋以來就聞名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韓愈、劉禹錫、李賀、宋代張耒,金末元好問、明代唐伯虎等皆有膾炙人口吟誦花果山的傳世之作。清代立了個碑雲“斯山也,即西遊記所稱齊天孫佛成聖處。”難道這就可以證明孫悟空是真實的存在了!比如蘇軾的《赤壁賦》就不是真赤壁。可見以文人詩詞做信史的荒謬!

即使如此這些詩詞裡也僅提到“南陽”,即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指南陽郡的“南陽”,從沒有那個詩詞提到臥龍崗一詞。

第七編,把名人參觀武侯祠附會成參觀躬耕地。南陽人總說臥龍崗武侯祠有多少多少名人詩詞碑刻,但這並不能證明當地是諸葛亮躬耕地,否則有關公廟的地方就都是關羽故居了?全國最多時有諸葛祠一百多座,都是諸葛亮躬耕地了?

因此靠一系列謊言證明的所謂臥龍崗躬耕地本身就是荒謬之極的。這樣形成了風景區能有人去看嗎?肯定沒有。

南陽方面只有實事求是的承認歷史才能發展。


飄逸的歷史


現在的南陽市民有自戀情節,凡事歷史上的南陽郡的所有事情都是現在的南陽市。

南陽市民有兩個問題沒有搞清楚,第一是宛城與南陽郡混為一談;第二是現在的南陽市與古南陽郡混為一談。彼南陽非此南陽,宛城才是現代的真實南陽市。



漢江以南也有一部分屬於南陽郡

襄陽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襄陽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如果連這個形勢都看不到,那怎麼自比管仲樂毅呢?水鏡先生,徐元直都知道往隆中跑,諸葛亮還跑到宛城去種紅薯,這不是笑話嗎?

曹操就在許昌,宛城戰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曹操為什麼不去找諸葛亮呢?曹操那麼多謀士都無知無識嗎?如果諸葛亮真在宛城種紅薯,那劉備不會去請孔明的。

南陽市民應該搞明白,南陽郡不是現代的南陽市,管轄範圍都不是一個概念。宛城才是現代的南陽市區域,諸葛亮從來沒有說在宛城生活學習過。


gaosheqin


南陽以前是很厲害的,漢朝重鎮,地盤大,管的地方多,現在不行了,一個破四線城市,窮的不行,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管不過來了,還惦記人家襄樊,鄧縣一個小縣城天天嚷嚷著要成地級市,唐河也是各種不服,我總結一下,至於諸葛亮是哪的,為什麼要爭,無非就是錢,招商引資需要。但是再怎麼爭,南陽諸葛亮,西蜀子云亭。這個是無法改變的。還有就是南陽人要接受現實,襄陽已經贏了,要接受教訓。這個事就跟韓國人端午申遺成功一樣,未必是壞事,自己的東西自己不好好珍惜利用,給別人拿去了又哭爹喊娘都沒用。努力發展自己,才是硬道理,再怎麼爭,襄陽也不敢說,自己從來沒有屬於南陽過。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一個富翁生了幾個兒子,後來富翁破產了,幾個兒子爭家產,鬧得不可開交,到了公堂上,法官說,別鬧了,再怎麼鬧,他也是你爹。


月兒爹地


發現下面的回答都是襄陽人的,不依不饒的說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這個問題和躬耕地有關係嗎??襄陽人就不能低調點,厚重點,自信點!南陽的名人確實不少啊,沒毛病呀,和襄陽有關係嗎?也許襄陽骨子裡是認同一個南陽的,畢竟流著南陽的血脈!




七彩圖鋪


一看就知小編是個不知歷史的蠢人,古時的南陽和現在的南陽一樣嗎?一天天就知拿這些名人說事,諸葛亮,劉秀這些傻子都知不是在南陽,一個襄陽隆中,一個棗陽蔡陽,跟現在南陽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也好意思天天爭。


一個流浪他鄉的遊子


不是低調,主要是身在內陸,經濟不發達,發展思路和發展定位還不清晰。過千萬的人口,GDP才剛過3000億。還有四個國家級貧困縣。任重道遠。南陽其實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發展潛力巨大。


83582180


總體規劃粗放,無精品。臥龍崗區域面積小,看不出文化積澱,漢畫館又死氣沉沉,醫聖祠不幸淪為拜神弄鬼之地,張衡墓毫無看點……人文景觀無人文,自然景觀又太多人為改造,加上政府不重視,除了低調還能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