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肥兒丸」嗎

你聽說過“肥兒丸”嗎

中原出生的孩子很多都吃過一種叫做“肥兒丸”的紅黃色小藥片,見過坐在藥盒上的那一個大胖小子。這當然是指解放後出生的孩子。若是解放前出生的,所吃的肥兒丸可不是這種樣子,而是一個小小的藥塊。要是孩子黃痩不好好吃飯,頭髮戧著像一把焦草,上年紀的老人就會勸你,買點兒黃塊兒藥吧!那時候的肥兒丸也叫黃塊兒藥。別看黃塊兒藥其貌不揚,可是老鄭州的知名品牌,它與前街的“黃家眼藥”、北關金家的“燒傷藥”,被人們稱作“管城三寶”呢!

肥兒丸所用配方並不複雜,全為常見中藥,苦杏仁、雄黃、巴豆、鬱金、蜂蠟等。苦杏仁宣肺降氣,治咳嗽氣喘;雄黃性溫味苦,殺蟲解毒治驚癇,巴豆洩積逐水,湧吐痰涎……小兒厭食大多是積食或者肚裡有蟲,肥兒丸正好對症,一矢破的,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知道,舊時衛生習慣不好,孩子多病。而得了病又缺醫少藥,加上中藥服用不易,養一個孩子也就難之又難。有此服用簡單的肥兒丸,能給多少人家帶來幸福和安慰。肥兒丸是清末的針灸名醫張希曾發明的。他發明此方並親自配藥可不為賣錢,是專門施捨給人家生病的孩子吃的。而這種濟世活人的崇高姿態,導致了他和蘆醫廟老道士的故事。

你聽說過“肥兒丸”嗎

蘆醫廟的歷史雖然久遠,但廟中的道士卻並不光鮮,常常為吃飯犯愁。張希曾看當時廟中的道士蘆本固生活困難衣食無著,想救濟他,於是就把肥兒丸的方子悄悄給了他,以便他做藥賣了,換取一口飯吃。那時候人們都沒有專利意識,加之張希曾日名醫世家,醫德高尚,但願世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道士蘆本固得了之方,也就得了一個金飯碗,從此炮製中藥,賣起肥兒丸,再也不愁吃喝了。因為他經常走街串巷沿路叫賣,還有一句歇後語:“蘆醫廟的老道——專賣肥兒丸。”這歇後語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客觀陳述;二是含有點小小的揶揄,言其所賣無多、有本事也不大。

道士蘆本固晚年收了個徒弟叫劉合順,蘆本固給劉合順取了個道號叫善修。開始是師傅蘆本固做藥,徒弟劉合順沿街叫賣,後來師傅漸漸老去,劉合順也得了真傳,便親自炮製叫賣肥兒丸。蘆老道去世後,劉合順還俗、結婚生子,過起常人生活。俗話說,熟能生巧,巧能通神,劉合順夫婦倆切磋琢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老道士的方子中,又加入了君子仁、粉甘草等,讓肥兒丸的療效更佳。上世紀50年代,劉合順妻子魏良玉向國家獻出密方。肥兒丸遂更名為“健兒藥丸”由中藥廠生產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