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怀宁县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呢?

俆正


怀宁县历史沿革

夏商

前2100—前1028年

扬州

西周

前1027—前771年

扬州

春秋

前770—前475年

属桐、皖二国,东北占桐者十六,西占皖者十四。

战国

前475—前221年

吴、楚。桐、皖灭于楚以前,吴取之,吴复灭于楚,其间“盖属吴者三十年”。


前221—前206年

九江郡

楚汉

属衡山王国

西汉

前206年—公元25年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废衡山王国置淮南国,县属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分淮南国置衡山国,县属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废衡山国为庐江郡,隶扬州,领舒、皖等12县,县东北属桐者为舒县,西属皖者为皖县。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为扬州刺史部庐江郡舒县、皖县。建武初年,皖县复为侯国,后为县。

三国

公元220—265年

庐江郡。舒、皖为吴魏兵争之地,先属魏,后属吴。


西晋

公元265—317年

庐江郡舒县、皖县。永嘉乱后,皖县废。

东晋

公元317—420年

义熙年间,晋安帝分庐江郡置晋熙郡,以故皖县地立怀宁县,东北仍为舒。“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地也。”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宋武帝割扬州大江以西为豫州,晋熙郡属之,怀宁如故,其属舒者改为阴安县。南齐沿宋制,怀宁县属晋熙郡。宋为晋州,齐为豫州晋熙郡,北齐属江州,梁属豫州庐江郡,陈为江州晋熙郡。


公元581—618年


隋初废郡置州,改晋熙郡为熙州,县属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为郡,属同安郡。


公元618—907年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五年,分怀宁为皖城、梅城、安乐、皖阳四县,是年省安乐县,七年省皖阳、皖城、梅城复为怀宁县。自武德九年,州郡屡经更改,先后属安乐州、舒州、淮南道舒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乾元元年复改盛唐郡为舒州,县属之。

五代

公元907—960年

舒州,怀宁县,桐城县,先属吴,后属南唐、后周。

北宋

公元960—1227年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全国为十五路,怀宁县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改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属淮南西路。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置德庆军,县东北属桐城部分划入怀宁。


南宋

公元1127年-1279年

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为安庆府,为安庆府怀宁县。宋以前之怀宁县在今潜山县域,嘉定年间移治皖口(今山口镇),景定年间随安庆府治迁至宜城(今安庆市)。


公元1206—1368年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安庆府为安庆路总管府,隶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西部分置潜山县,至此,今怀宁县境大体已定。


公元1368—1644年

属安庆府,安庆府怀宁县。


公元1616—1911年

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为江南省安庆府怀宁县。十八年,安庆府属左布政使。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为安徽省安庆府怀宁县。道光县志载全县边辖在城、渌水、大丰、受泉、钦化、尧年、潜岳七乡。

民国

公元1911—1949年

民国初废府道,怀宁县隶属安徽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复设道,属安庆道,但不久即废。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分设十个安徽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县属第一区专署。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安庆专员公署,县隶属如旧。抗战期间县治迁石牌,胜利后复回安庆。

新中国

公元1949—

1949年4月怀宁解放,县隶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员公署。1950年安庆单独设市,县治迁至洪镇,1951年又迁石牌。1952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员公署。1955年划皖水以北原五河区部分地区属潜山县。2002年1月18日,县政府驻地迁址庆典仪式在新县城市民广场举行。县城搬至高河,现属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


侯侯196267188


怀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20—7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方热土上居住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明。目前境内已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存12处,各类各时代文化遗址130处。自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建县以来,怀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南宋景定元年(1260)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而治长达690余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府、县同城达190年,史称怀宁为安徽的“首府首县”。1998年,国务院批准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2002年1月,怀宁县政府领导机关迁址高河。

县城变迁 怀宁山川秀美,地理位置显赫,境内有由北向南的崇山峻岭,两侧为平岗及水网交错的复杂地形,能攻能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怀宁县城屡经变迁,自东晋建县以来,县城搬迁足有十余次之多,成为安徽乃至中国历史上奇特的“迁城现象”。

  首址梅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始置怀宁县时,县治梅城(今潜山县梅城),为原汉皖县地。在设怀宁县的同时,又于汉庐江郡的南部另设晋熙郡,下辖怀宁、新冶、南楼烦和阴安4县,晋熙郡治亦设于梅城,郡、县同城而治。此后,尽管州、郡屡经变更,但州、郡治所均在怀宁县城。直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第一次搬迁之前,怀宁县城(今潜山县梅城)一直为州、郡、府治所在地。

  

移治皖口 怀宁县城的第一次变迁,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当时,金军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为防金军入侵,安庆知府黄干奏请朝廷,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今安庆市)建筑新城,安庆府由梅城搬迁至此,以备战守。同年,怀宁县治亦同时移至皖口(今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

  

迁治宜城 怀宁县城的第二次变迁,是南宋景定元年(1260)三月。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怀宁县治随安庆府从皖口迁宜城附郭,从此府、县同城,地域全属怀宁县,一直延续到清末。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自此安庆为安徽省治,怀宁县城亦省垣所在,省、府、县同城而治。

  

定治石牌 怀宁县城的第三次变迁,可谓反反复复。1938年,日军入侵安庆,县治由安庆先后迁至三桥、石牌,抗战胜利后,又由石牌迁回安庆。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以怀宁县城及下属4镇再建安庆市,怀宁县治又相继迁驻洪铺、石牌。1950年5月撤销市建置,市区划归怀宁县,成立怀宁县城关区,县政府又由石牌迁来安庆。10月7日恢复安庆市,怀宁县城于12月11日迁出安庆,定治石牌。

  

迁驻高河 怀宁县城的第四次变迁,是世纪之交。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2002年1月,怀宁县城实现整体搬迁。


电竞少女阿米


“城”,怀宁建县于东晋时期,是古皖国的所在地,安徽省的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在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怀宁曾长期省、府、县同城而治,其中府、县同城而治690余年,省、府、县同城而治178年,史称怀宁是安徽的“首府首县”。

民国时期的《怀宁县志》

历史建制

夏、商、周属扬州之域。

春秋属皖、桐二国之地。

战国为楚、吴属地。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县境属九江郡皖县地。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废衡山王国置淮南王国,属淮南王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分淮南王国置衡山王国,属衡山王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又废衡山王国为庐江郡,属庐江郡,隶扬州;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枞阳郡,后为庐江郡,皖、枞两县分领;王莽新朝时,归属如故。

东汉沿前制,为扬州刺使部庐江郡之舒、皖县地。建武初年,皖县复为侯国,后复为县;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改属六安国;章和二年(公元88年),复属庐江郡。

三国仍为庐江郡。舒、皖二县地为魏、吴兵争之地,建安十九年(214年)前属魏,后属吴。

西晋复汉制,属庐江郡舒、皖及龙舒县地;永嘉乱后,皖县废。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刘裕平桓玄之乱后,分庐江郡置晋熙郡及怀宁县于皖县故地,属晋熙郡。

南北朝宋武帝割扬州大江以西为豫州,晋熙郡怀宁县属之;南齐沿宋制,怀宁县属豫州晋熙郡;其后分属梁之晋州、北齐之江州及陈之熙州。

隋初废郡置州,改晋熙郡为熙州,怀宁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为郡,属同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五年(622年),分怀宁县为皖城、梅城、皖阳、安乐四县,属舒州;七年(624年),仍恢复为怀宁县;九年(626年)后,州郡屡经变更,先后于天宝元年(742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盛唐郡为舒州,怀宁县亦随改属之,隶归淮南道。

五代十国,仍为舒州,先属十国吴,后属十国南唐及后周。

北宋前期仍属舒州同安郡;至道三年(997年)后,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后,属淮南西路;政和五年(1115年),置德庆军,属德庆军。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为安庆府,怀宁县均属之,仍隶淮南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安庆府为安庆路总管府,隶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年),置宣慰司,直属江南省;至治三年(1323年),始析西部清朝、玉照二乡分置潜山县,至此,今怀宁县境大体己定。

明初改安庆路为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改宁江府为安庆府,怀宁县先后属之。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安庆府;十八年(1661年),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怀宁属安庆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道,实行省、县两级制,怀宁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17年(1914~1928年),属安庆道;民国17年(1928年)8月,复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第一专区;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一度改属安庆专区;民国35年(1946年)直至解放前夕,仍属第一专区。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设皖北、皖南行署,属皖北行署;1952年7月,撤销行署,成立安徽省,下设专区,属安庆专区;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属安庆地区

“人”,怀宁山水钟灵、俊彦辈出,有被誉为“千年一人”的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一代完人”、著名教育家、历任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校长王星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都是怀宁人。

“两弹元勋”邓稼先

戏”,怀宁是“戏曲之乡”,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京剧的前身徽剧的发祥地。当年,“四大徽班”晋京献演,名震京城,蜚声四海,后经秦腔、京腔、梆子等剧种进行艺术糅合,形成了国之精粹——京剧。这四大徽班中,有三支是从怀宁的石牌走出去的,所以戏剧界曾流传一句话,叫“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这里的“石”,就是指怀宁县的石牌镇,说明了怀宁在中国戏剧界的重要历史地位。2008年和2011年两度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称号。2011年,大型黄梅戏舞台剧《独秀山下的女人》斩获中国第十二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表演奖。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

“诗”,怀宁是“诗歌之乡”。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它与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被誉为“长诗之圣”,这首诗就诞生在怀宁,其故事发生地就在怀宁的小市镇。2010年,与央视合作摄制了36集电视连续剧《孔雀东南飞》。近代以“麦地诗人”海子的诗为代表,在诗坛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

怀宁人文广场的孔雀东南飞浮雕

“通”,怀宁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合九、合安铁路,沪蓉、济广、合安高速公路,206国道、318国道,212省道、209省道穿境而过,安庆火车西站、石门湖码头坐落境内,安庆民航机场、长江货运码头亦紧邻县境,合肥机场仅一小时左右车程,即将规划建设的安庆天柱山机场也将选址在怀宁三桥镇境内。

独秀山下318国道-王宝廷摄

“和”,怀宁民风纯朴,自古便有“永怀安宁”之意。近年来,怀宁致力打造“平安怀宁”,县域环境更加优化,先后获得“安徽省平安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交通平安畅通县” 以及“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中国面点师之乡”等多项殊荣,并两度跻身“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

县城双彩虹-王宝廷摄

家庭环境

公园:独秀公园、怀安河公园等。

山:独秀山、百子山、月形山等。

湖、水库:麻塘湖、三鸦寺湖、观音洞水库、皖埠水库、石门湖等。

:皖河、高河大河

旭日湖光-何声林摄

工作特长

特色:黄梅戏、面点经济、投资潜力、文化底蕴等。

长处:山粉圆子烧肉、龙须贡面、顶雪贡糕、野瓜蒌子、绿头野鸭等。

乡村文化墙--杨明摄

教育程度

截止2013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82所,在校学生91971人,专任教师5557人;当年招生27644人,毕业生30950人。其中,普通中学35所,专任教师2705人,在校学生36672人;职业中学3所,专任教师204人,在校学生13745人;小学193所(不含农村教学点2个),专任教师2388人,在校学生3104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怀宁中学-王宝廷摄

简历备注

不久的将来,怀宁人将可以通过三条设计时速200-250KM的城际高铁出行:

1、南京-安庆-池州-九江(宁安)

2、合肥-安庆西(怀宁)-安庆-太湖-宿松-九江(合九)

3、六安-岳西-天柱山-安庆西(怀宁)-安庆-九华山-黄山-金华

安庆高铁站、高铁西枢纽站(怀宁)即将建设,加上已经运营的沪蓉高速、合安高速、改造中的206国道、规划中的安庆新天柱山机场(怀宁三桥),为怀宁人描绘了未来现代化的立体交通蓝图。


最美城市研究


  怀宁自东晋建县至今已1600余年。县境在夏、商、周时归扬州;春秋时隶皖桐;战国时属吴楚;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县境属九江郡;汉以后为庐江郡之皖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江州刺史桓玄起兵反叛,晋派大将刘裕前往平叛,打败了叛军,杀了桓玄;为除心腹之患,晋安帝废除皖县,并在皖县旧址上重新建置,取“永怀安宁”之意,立县曰“怀宁”,属晋熙郡,县治梅城(今潜山县)。

  隋初废郡置州,晋熙郡改为熙州;大业三年(607),废州为郡,改熙州置同安郡,怀宁属同安郡,郡治怀宁县城。唐武德五年(622),怀宁一度被分立为皖城、梅城、皖阳、安乐四县,属舒州;624年恢复为怀宁县。626年后,州、郡屡经变更,但州、郡治所均在怀宁县城,至北宋前期一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怀宁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德庆军改为安庆军,1195年又升为安庆府,怀宁均属之,仍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安庆府为安庆路总管府,隶蕲黄宣慰司;1286年,置宣慰司,直属江南省;1323年,怀宁县西部的清朝、玉照两乡被划出,分置潜山县。自此至民国,怀宁县境大体已定。

  明清时期,怀宁均隶属安庆府。民国元年(1912),怀宁县直属安徽省;1932年直至解放前夕,怀宁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一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怀宁属皖北行署;1952年7月,撤销行署,成立安徽省,怀宁县先后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安庆市。


公考衙门公考文科生


  怀宁自东晋建县至今已1600余年。取“永怀安宁”之意,立县曰“怀宁”,县治梅城(今潜山县)。隋郡治怀宁县城。唐武德五年(622),怀宁一度被分立为皖城、梅城、皖阳、安乐四县,属舒州;624年恢复为怀宁县。626年后,州、郡屡经变更,但州、郡治所均在怀宁县城,至民国,怀宁县境大体已定。明清时期,怀宁均隶属安庆府。民国元年(1912),怀宁县直属安徽省;1932年直至解放前夕,怀宁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一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怀宁属皖北行署;1952年7月,撤销行署,成立安徽省,怀宁县先后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安庆市,怀宁为县城均为安庆,安庆为县府省同治。52年县城迁石牌,石牌为皖河口重要商埠中心,曾经商会林立,车水马龙。21世纪初,县城迁高河。怀宁民风淳朴,居民多是移民,主要是元末明初的移民,所以,怀宁县居民的口音繁多,石牌周边和平山有区别,平山和黄龙的口音略不同,估计和移民有关。怀宁名人辈出,有蜚声海外的科学家,有政治家,有书法家,有艺术家等。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有无石不成班之说。怀宁主要为丘陵地貌,风景宜人,皖河暮色,小市港,麻塘湖,独秀山等风景区美丽!欢迎莅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