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稱,將公募理財購買門檻由5萬元降至1萬元,你怎麼看?

樸燦烈ChanYeol


近日,中國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向社會各界徵求關於資管及理財新規的看法,其中打破剛性兌付以及強化監管體系已經是幾個月前就已經提出的,可以說,打破剛兌看似是一招金融機構解脫的妙計,但其背後則是未來對於理財和資產管理的一種雙向改變。

作為金融機構,理財專員不得不設計更加科學,併合乎實際的理財產品,而不能如前靠著高額利息來拉攏客戶;作為投資者,不能再僅僅比較收益後就選擇投資,而要求投資前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主動去了解風險,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產品。可見,這是對改善社會整體投資理念和氛圍的一劑良藥。

但投資畢竟是以風險博收益,因此若投入相當的資金自然要求更高的回報,降低門檻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銀行理財的難度。除此之外,市面上不僅僅只有銀行理財的存在,各種貨幣基金,各類網貸平臺,因此市場競爭較為激烈,銀行失去最大的依靠-政府信用後必須強化其自身的經管能力,p2p平臺的0起點高利率無非是靠著風險在賺錢,如果將理財門檻降低,這便使銀行和p2p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個相對安全,一個收益更高。

作為配合破剛兌的一項舉措,降低門檻一可以使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銀行理財中來,避免將資金投入良莠不齊的市場上去,而銀行也擴大其融資渠道,獲取了更多社會資金,可以更好地應對企業融資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低風險理財產品在失去了剛兌的情況下會更偏向於穩定的實體經濟,此舉無疑也將為中小企業或為實體經濟帶來更加充裕的資金。


盤和林看經濟


理財產品平民化是大勢所趨,目前最低門檻是5萬元,等於把很大一部分平民阻擋在理財市場門外,讓餘額寶撿了一個大便宜,發展之快不得不採取限制措施,導致銀行大量資金流向餘額寶。降低門檻是順應潮流的一個做法,實際上是對資金的一種爭奪。

將單隻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單隻私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資管產品設立一定門檻是必須的,因為資管風險更大一點,需要高淨值人士參與。

降低門檻以後,一些低收入者尤其是年輕人可能會選擇資金迴流銀行,分流部分餘額寶資金,可以降低銀行資金成本。

另外理財資金可以投資證券市場,這對於證券市場是一個利好的消息,目前兩市跌跌不止,出現了一種難以言說的風險,新規拓寬了股市資金來源,理財資金規模龐大,。2017年底,銀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餘額為22.17萬億元,2018年5月末餘額為22.28萬億元,6月末餘額為21萬億元,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持續下降。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等標準化資產,佔比約為70%;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佔比約為15%左右,總體保持穩定。

對理財產品投資單隻證券或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提出集中度限制。

  (一)每隻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隻證券或單隻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理財產品淨資產的10%;

  (二)商業銀行全部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隻證券或單隻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市值或該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市值的30%;

  (三)商業銀行全部理財產品持有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

週五的股市異動就是對於這一政策和貨幣寬鬆傳言的反應,市場目前對這一政策有很多的解讀,有的認為利好已經打了折扣,不如預期,但利好不應該被漠視,尤其是一些業績增長穩定的公司會得到理財資金的青睞。


杜坤維


這是為了讓銀行服務更多的人群,特別是中低收入人群,也能享受到銀行的理財服務。

首先,之前的5萬元門檻,確實相對偏高,比如一些新畢業的大學生,就算有理財意識,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買銀行理財,不得已只能去一些不正規小平臺購買理財產品,最後被坑被騙。銀行失去了一個理財用戶,投資人損失了本金,這其實是一個雙輸的結局。

其次,下調至1萬元的門檻,擺明了銀行要和互聯網理財產品還有網貸P2P搶飯吃了。之前因為資金不夠而退而求其次的投資人,如果自身風險偏好比較低,還是可能迴流轉投銀行理財的。

最後,銀行的剛性兌付可能會打破。之前一投資就是至少5萬元,如果有損失,投資人的議價能力更強,也會更敏感,會一起向銀行施壓保證兌付,現在下調至1萬元,投資人的來源擴大了,議價能力卻下降了,如果兌付出現問題,1萬元的損失也相對有限,投資人在心理層面也更容易接受“銀行理財也可能有風險”這一個全新的認識,進而說不定會有一批人轉為尋求絕對安全的銀行存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