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慈禧太后没有跑,八国联军敢不敢杀慈禧太后?

胖胖日记


我认为,如果当时慈禧太后没跑,八国联军一定会杀慈禧太后,并让光绪掌权的。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当时的列强视慈禧为挑起战争的元凶。

在列强看来,慈禧率先向十一国宣战,挑起了战争,并下令攻打各国使馆,破坏了他们定下的规矩。因此列强们将慈禧视为头号战犯,肯定希望杀死慈禧,炫耀自己对中国的占领。

事实上,在战后的谈判中,列强提出的一个条件就是处决战犯,而战犯名单上第一名就是慈禧。只是在李鸿章的一再坚持下,列强才把慈禧的名字从名单上拿到,而名单上的大部分人,都被处决或赐死了。如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均定斩监候罪名;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均定为赐令自尽。

这说明列强确实想杀慈禧。

第二,列强同情光绪,所以希望扶持光绪亲政。

在列强们的眼中,光绪推行维新运动,能让中国富强,符合他们的在华利益,而慈禧顽固保守,只会让中国继续贫弱。因此他们同情光绪,希望光绪能执掌大权。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一向侵略掠夺中国的西方列强会那么好心地希望中国富强?其实此中的道理不难理解:列强确实在掠夺中国的财富,但那也要中国有财富可掠夺才行啊。列强并非好心,而是希望中国能积累更多财富供他们掠夺。

其实只要分析列强历次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明白了,列强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开放通商口岸,打开国门。当时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无不是以商业立国,大商人决定着国家的政策,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打开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把自己的商品倾销到中国去,赚取巨大的利润。

然而当时的中国,一方面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一方面人民贫弱不堪,哪里有钱去买西方的商品呢,更别提西方的机器等生产资料了。

当时的西方列强们认为:“在东方海上发生的新的东方问题,不是由于中国的强大,而是由于中国的衰弱。”他们并不担心中国强大后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因为在列强看来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时的列强们极力怂恿清政府“借法自强”,希望清政府向日本学习,在他们的帮助下维新变法。当时的洋务派不论是训练新式军队、举办军事工业、兴办民用企业,以及派遣留学生及使团出国等,无不得到了列强们的支持和帮助。

光绪皇帝由于发动戊戌变法,在列强眼中是维新的代表,因此收获了列强们的同情。而庚子事变的起因,也是慈禧想废黜光绪,另立大阿哥,招致了列强们的反对。那些支持大阿哥的宗室们谎称列强要逼慈禧还政于光绪,才引起了慈禧的怒火,并向十一国宣战。

因此,如果慈禧没有带着光绪逃往西安,列强们一定会杀了慈禧,并扶持光绪的。


参考资料:王承仁,柏峰.《论洋务运动失败明治维新成功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梦露居士


太敢了。慈禧若不跑,必死无疑。

为什么我敢把话说得这么绝对呢?因为后来李鸿章和八国联军议和时,八国联军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杀掉义和团的罪魁祸首。谁是义和团的罪魁祸首呢?就是慈禧。

义和团刚闹起来的时候,包括李鸿章、荣禄、张之洞等人在内的诸多老成持重之臣都是反对的。但慈禧因为肝火太大,不顾重臣们的意见,选择了支持义和团。于是,才有了义和团的发展壮大。

当然,在议和的时候,作为慈禧的心腹重臣,李鸿章当然不会答应洋人“杀慈禧”的条件。在他的虚与委蛇之下,慈禧才算保住了一条老命。

洋人为何如此痛恨慈禧呢?这要从八国联军侵华的起因说起。

八国联军侵华,有两个直接原因:第一是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所杀;第二是慈禧下令攻打各国驻华使馆,并一口气向十一国洋人宣战。

这两件事的根子,都是慈禧。

说句不好听的话,大清国被八国联军占了北京城,纯粹是自找的。

其实,慈禧和洋人的积怨已久。

对于戊戌变法,洋人是支持的。但是,它最终被慈禧扼杀,并且囚禁了光绪皇帝。从此此,洋人就站在了光绪一边,反对慈禧。

慈禧想废掉光绪皇帝,洋人就宣称不承认其他皇帝;慈禧想弄死光绪皇帝,洋人就定期给光绪检查身体;慈禧想抓住康有为砍他的脑袋,洋人就保护康有为。

慈禧的性格多么刚强啊,这样被洋人绑着手脚,她心里肯定很不爽。恰好赶上义和团的爆发,于是她脑袋一发昏,就把事情弄大了。

结果洋人一出兵,慈禧只好跑路了。从此之后一蹶不振,再也不敢跟洋人叫板。


趣谈秘史


多谢网友“情哥哥167354633”邀请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一件事。慈禧还是咸丰小老婆(贵妃)的时候,具体来说在186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皇帝要逃往热河避难,慈禧站出来阻止。她也许觉得老公不是男人,也许认为首都不容玷污,力劝咸丰留在北京,领导官兵坚决抵抗。当然了,咸丰没听她的,还把她训了一顿。

慈禧当年为何如此爱国不怕死?30年之后,面对八国联军,她为什么又怕死得要命?

年轻人更有冒险精神,当年的慈禧很年轻,而且阅事不多。她之所以劝咸丰留在北京,主要是因为她不是皇帝只是一个贵妃,不用考虑太多因素,从朴素的爱国爱家情感出发。到了八国联军侵华就不同了,此时慈禧以“老板娘”的身份向八国宣战,是战败的最大责任人,如果被洋人活捉,丢面子事小,丢脑袋事大。除了怕丢掉性命,她还怕丢掉另一件拥有了几十年的宝贝——权力。只要逃跑,“留得青山在”,这两样东西都可以回来。

如果慈禧没有跑,或者跑得不快被抓住了,八国联军敢不敢杀她?

我的答案是“有何不敢”。地球缺了谁都转,清国缺了谁也照样运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没了慈禧,不是成立领导机构照样统治吗?当年咸丰逃跑留下恭亲王奕訢善后,慈禧逃跑也留下李鸿章等善后,其实是学当年咸丰皇帝。在这个时候,她可能理解了当年自己老公为什么要跑——作为一国之主,没必有留下来冒险。

当然了,敢不敢与会不会是两码事。外国人与中国人的思维不同:如果是中国人杀进别国首都抓住对方的头,多半会杀掉,以免其成为敌国军民反抗的旗帜。但外国人的想法不同,他们想要的主要是利益而不是土地,亲自统治中国人(数量太多素质又低)觉得太麻烦,不如找个代理人,自己乐得清闲。

假设的历史问题,答案比较开放。个人认为,八国联军如果抓获慈禧,敢杀但不会杀,而是会通过慈禧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


脑洞大开的历史


最好还是跑出去避避风头吧!我们都知道1在中国民间流行者老子打儿子,儿子一定要跑的故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老子哪里有真正的想打儿子的,话赶到那里了,事儿办到那里了,抹不开了,难免干仗,但老子打儿子,打在儿子身上,疼在老子心里,聪明的儿子做法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避其锋芒,不挨死打,等大家都消了气再回来就是了!

这晚清慈禧太后与八国联军的关系基本上就处到老子与孙子的地步,八国联军是老子,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晚清政府为孙子。


但是这种来自于孙子的关系还不是亲的,不是血缘关系的那种,就这样式的,你指着八国联军手下留情,基本上没门。

慈禧太后要是不跑,说不定连阶下囚的机会都难得,直接就死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之下了,即使侥幸保命,也必然沦落为阶下囚,受人凌辱。

哪一种结果对于晚清政府来说,都是不堪其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跑,避开八国联军的锋芒,不与其直接交锋,为双方的斡旋谈判争取时间。

很难想象一个正在气头上的人会坐下来冷静的听慈禧太后解释,对慈禧太后来说,那就是跑跑更健康,跑跑能保命。


因此,假如说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真没跑,真有骨气,那不是八国联军敢不敢杀慈禧太后的问题,没听说过激情杀人吗?当初八国联军搞事情,可是慈禧太后挑的事,害的洋人吃了不少苦头。

真说不定谁搂不住火,就把慈禧太后突突了!


历史三日谈


没有敢不敢,只有需不需要,答案是不需要,留着太后好吃好喝供着,不然谁来保证赔款、协议的执行呢?

说白了,列强需要一个在华统治的代理人,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慈禧已实际掌控大清国40年,列强的在华利益是得到了一定稳定保障的,不然大清国活不了那么久。大清和洋人是彼此扶持、一起协作的关系。

中国太大,历史悠久,人口庞大、国情复杂,没有哪一个列强能单独吞下中国,所以大家只能一起瓜分中国,各占一块地盘,但直接统治中国人民太麻烦了,洋人们就需要一个中间商、代理人,大清国是个不错的对象。

至于如果杀慈禧扶持光绪,那也不可能,光绪太年轻了,过于激进的维新运动早就让他失去了官僚、贵族、士子等中国广大统治集团的信任和支持,贸然被扶持上台,虽然根正苗红,但没有可靠的执政班底,靠康有为等一帮“逞口舌之勇”的人,政令能出的了北京城就怪了。洋人不可能扶持这样的皇帝上台。

老太后毕竟掌权这么多年,整个满洲贵族体系、官僚体系、中上层还是比较听话的,虽然东南、南方地区的汉族大员们已经开始不怎么听话了,但是整个中国还是认老太太这个权力中心的。


云中史记


我们先来看看八国联军为什么要打到清朝来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出现了义和团运动,这些人的存在侵害了列强的利益,而且清政府其实是支持义和团运动的,指望清朝来消灭义和团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当然要自己动手,给大清看看他们的实力,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

义和团当时的口号是抚清灭洋,一直是在抵制洋货这等于是在列强对抗,清政府又一直是一种支持的态度,这肯定需要自己来解决了,说白了八国联军就是为了利益才出兵的,那么八国联军敢不敢杀了慈禧呢?答案是敢的,因为慈禧死了还有一个光绪呢,可是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杀了慈禧。实际上仔细去看看历史,八国联军完全不可能杀慈禧的。

八国联军完全是为了利益来的,如果慈禧不跑,那么慈禧必然会沦为他们的俘虏,而他们给出的条约肯定会更加的苛刻,而慈禧也肯定会签的,因为不签的话,他们大不了杀了慈禧,让光绪掌权,反正是谁统治都无所谓,只要有利益就行。

慈禧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她逃跑的时候带上了光绪,试想一下假如不带光绪,或许等她回来的时候就没有权利了,洋人完全可以扶持光绪的。说白了洋人敢杀慈禧,可是却不会杀慈禧的。当然这一切都说不准的,万一当时那些洋人看不惯慈禧,说不定还真的杀了,这可不是好事,有人可能认为慈禧这样祸国殃民的人,死了最好,可是慈禧是有手段的,光绪如此的软弱无能,当了洋人的傀儡,恐怕是百害无一利。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慈禧太后要是没跑或者跑的不快被抓住,八国联军杀她没商量。

理由有三,

一,八国联军侵华的起因就是慈禧排外保守政策。

庚子国变的起因要一步一步来倒推。


1,八国联军侵华不是不请自来,而是慈禧很狂妄的向十一国宣战。可笑的是,准备了十二份宣战诏书,十分尴尬的情况下,英国作为列强之首,收到了两份诏书,另外十个世界强国人手一份。

2,慈禧向全世界宣战的原因是列强干涉慈禧囚禁光绪的行为。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维新派被排挤。颟顸的满人完全不懂外交,把列强敦促光绪掌权的照会理解为列强赶慈禧下台。

3,慈禧向全世界宣战的底气是对中华道德文章(徐桐刚毅为代表)和义和团战斗力的高度自信。即使战争爆发后,他们依旧编造“廊坊大捷”等谎言欺骗慈禧。

4,列强要求慈禧还政光绪的原因是听信了康有为的政治宣传。康有为说,光绪帝是有道明君,对西方友好,倾向改革政体和对外开放,符合西方利益;慈禧盲目排外,闭关锁国,贬斥进步人士。

也就是说,和李鸿章和谈前,让慈禧去死,让光绪上位是八国联军的既定策略。

二,杀掉慈禧更符合列强利益。


抓到慈禧,杀掉慈禧就可以立光绪为皇帝,请戊戌政变后被打压的维新派掌握实权。这些人,肯定会对列强予宇欲求,更大程度来卖国。

有人不信?那我告诉你,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前夜,谭嗣同强逼袁世凯带兵围园杀后,同时康有为拜访伊藤博文,想依靠日本力量扶光绪正位。

戊戌变法期间,大量诏书和改革等同儿戏。其中一条就是,请伊藤博文当内阁总理,全权掌握清政府内政外交大权。如果慈禧真的死了,这些宵小之徒还不知道怎么卖国呢!

当然,海外搞革命的那些人,恐怕也支持卖国换取改革机会。同盟会和黑龙会的关系,南京临时政府割让那些国家利权,请自行百度。

三,杀掉慈禧不会造成中国混乱,会促进中国更快速和彻底的近代化改革。


对于列强来说,种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要分割占领中国,完全不可能。典型例子是,列强对慈禧政权的攻击,仅仅局限于直隶一地。因为包括两江,闽浙,两广,湖广等其他地方几乎全部不奉召反而和列强媾和,这就是“东南互保”。

李鸿章人生的最后一年,因为对慈禧的知遇之恩,运用高超的外交手段把慈禧从战犯黑名单里面抹去了。

后来慈禧的战犯名单里,从亲王,军机到督抚,都没逃过一死。慈禧躲过辛丑这一劫,难怪说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

如果李鸿章早死一年,慈禧必死无疑。


历史知事


杀不杀是一回事,清朝亡国与否是另外一回事,但两件事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件事,我觉得,如果慈禧太后因为某些留在北京,被八国联军活抓,大清也就算亡了,另外,落入洋人控制的大帝国局面将会变得非常复杂,中华民族很可能被亡国,然后各地武装力量的掌控者将会各自的反对各国列强。

八国联军虽然装备精良,但人数并不多,其失败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清政府的犹豫不决,和帝国后期军事处理效率的低下,义和团之人虽爱国,但并没有看清清政府的真面目,而清政府用义和团来抵制洋人,显然没有打好算盘,我们先来看一下八国联军的人数情况, 1900年8月3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的八国联军人数最多的是日军,有8000人,第二是俄军,4800人,第三是英军3000人,第四是美军,2100人,第五是法军,800人,第六是奥地利军,58人,第七是意大利军,53人。当时,还有7000名德军在海上,来不及上陆。真正作战的有18811人,就这么点兵力!后来,八国联军增到了几万,那是他们打通州、打保定、打张家口,他们触角伸得很远,那是占领北京后,重新调来的军队,当初攻下北京的只有1.8万人。

义和团装备差,清政府并没有给足支持,虽然明面上支持,暗地里却把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般的存在,恨不能处置而后快,后来义和团失败了,慈禧太后跑了,为了讨好洋人,发布的政令便是严惩义和团,可怜一群义士,就这样被晚清政府出卖了。

如果慈禧太后没有离开北京,光绪帝肯定也没有离开,那清王朝的统治者会成为空白,这个先不提,我们来想一下,慈禧太后未离开北京会做什么?自尽是不可能的,只有被活抓,但是八国联军不敢杀她,因为慈禧太后当然已经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了,慈禧太后被抓后会怎么样呢?这里有无限的可能性,我写一种最大的可能性吧,投降,并答应一切丧权辱国之条件,可能会提前签署加强版的《辛丑条约》。

而这样一来,慈禧太后作为最高统治者,清政府象征的公信力名存实亡,大清,如此,也便亡了。





流光杂影




他们当然敢了,可是在政治上,这不是简单的敢不敢的问题,这是会不会的问题。

慈禧作为晚清的实际掌舵人,在中国呼风唤雨,可是在国际上可没什么影响力,当时的洋人甚至只认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前,日本便指名道姓要求清政府的代表必须是李鸿章,不然不谈,好像只要是李鸿章签的条约清政府便没有机会赖账似的,还真是如此,因为李鸿章已经堪称晚清的“签约专业户”了,那“送钱”信誉简直妥妥的。李鸿章曾作为清政府的使臣历访欧美国家,经常在各国政要面前露脸,说难听点,很多洋人是只知中国有李鸿章,不知有慈禧。






1898年,已经亲政的光绪仍然处处受制于慈禧,于是在康、梁的鼓动下发动戊戌变法。后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康、梁逃亡日本,仍然没有解恨的慈禧企图废了光绪,最终因为遭到洋人的反对而不得不放弃,慈禧因此记恨洋人。1900年,义和团运动已经呈现难以收拾的态势,进逼北京,同时义和团的存在也损害了洋人在华利益,于是洋人联合起来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这时的清政府可谓是受制两头,义和团的运动口号是“扶清灭洋”,如果清政府对付义和团,那以后谁还肯给清政府卖命?清政府可谓是进退两难,说实在话,慈禧的想法肯定始终是铲除义和团,只是为了清朝统治的稳定,加上旧恨,导致慈禧选择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意图挫挫洋人的锐气。

洋人也怒了,我让你对付义和团,你竟然敢将枪头对准我!看我不好好拾掇你!于是,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吓得只好跑路。



清朝不仅有太后慈禧,还有皇帝光绪,即是说,慈禧对于清政府是很重要,可是在洋人看来,慈禧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选项罢了,如果慈禧没了,他们仍然可以选择光绪,光绪为了巩固位置,仍然会成为他们利益的代表,他们只要保证中国的基本盘不乱便可以了。因此,当时已经违背了洋人意愿的慈禧,对于洋人而言,那便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了。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洋人原以为洪秀全更适合当他们在华的利益代表,转头便抛弃清朝,然后笑呵呵地抱着洪秀全的肩膀说,兄弟,我们支持你!等洋人发现洪秀全是“挂洋头卖狗肉”的时候,便又立刻抛弃洪秀全,将慈禧抱在怀里了。这说明什么?洋人是看谁的价格便宜便上谁的床!



如果慈禧没有跑路,洋人会杀慈禧吗?

答案是否定的,洋人当然不会杀慈禧,最多只会吓吓她,让这个丑陋的老太婆以后再也不敢对他们说不了。慈禧控制晚清政局几十年,论实力和影响力,有谁能比得过她?如果说有,那只能是光绪了。但是,光绪曾经发动戊戌变法,说明他也许会有富国强兵的想法,可是对于洋人来说,他们是想看到孱弱不堪的中国,还是想看到逐渐变强的中国?他们做梦也不想出现第二个明治维新了。光绪对洋人来说,充满着不确定性,不像慈禧,经过几十年的交道,他们已经知道怎么拿捏慈禧了。慈禧显然是洋人最好的选择。

此外,如果洋人真的杀了慈禧,必然会引发清廷以及国人对洋人的忌恨,这是不可避免的,也许光绪会很高兴,可是他也不得不想办法给慈禧找回点面子,或者说给清廷找回点面子,洋人也不得不给清廷台阶下,否则以后他们在中国怎么混呢?这事洋人可不愿意干!既然如此,当然不可能杀慈禧,然后重新选择代言人了,只要让慈禧害怕,让她乖乖地服从自己,好好地签几份条约,好处到手便可以了。


吾与吾国


如果当时慈禧太后没有跑,八国联军敢杀了她,然后再立一个听话的皇族子弟为皇帝,又或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军,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一样政体的国家。外族攻杀中原皇朝的帝王,并不是一个孤例,古已有之。八国联军杀了慈禧太后也明正言顺,一则是双方处在战争状态;二则慈禧太后向八国宣战,是八国的敌人。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的实际掌权人,能力与大局观远不能跟秦宣太后,唐武则天皇帝相比。慈禧太后认为中华势强,视天下列国为蛮夷,不清楚清朝的实际能力,居然向八国同时宣战。另外又认为满族的皇家利益高于中国的主权,赔钱割地一点儿也不心痛。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前,太后弃国西逃,皇家卫队不堪大用,选用了一个私家镖局护送。沿途听闻八国军强,义和团战之不胜。于是太后下旨,清军剿灭义和团,由李鸿章去与列国议和。太后给李鸿章的底线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西周时期,申国联合西戎攻入镐京,戎人趁乱杀了周幽王,一国之王就这样死在乱军之中。北宋时代,金国攻入宋朝都城东京,掳走徽钦二帝,虽然没有杀二帝,但是二帝客死北国。欧洲各国战争,也有杀王的先例:法国路易十六皇室被全部斩首于市,沙皇俄国的君主最后也被乱刃捅死。故八国联军是敢杀慈禧太后的,而太后也知此理,故提前逃命。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