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與餐飲有什麼關係?

新零售與餐飲有什麼關係?

零售與新零售

要談新零售,我們先要知道什麼叫零售,用知乎用戶陳政東的話來說,零售就是把產品/服務/附加價值賣給你我他和你我他的全家,以及王思聰和他的父親,不過不包括他們家的萬達。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門兒清,傳統餐飲行業就是如此。

至於新零售,可能是眼界問題,我們畢竟還沒有到馬雲的那個層面,所以只能單純理解為線上流量告急,線下空間擁擠,為增長客戶流量,只能結合線上優勢,比如使用大數據勾畫消費者畫像,滲透到線下或是非標準品類中去,以達到提高線下零售效率的 終目的。

新“賣飯”

關於新零售有句半開玩笑的話:有線下店,通過線上買東西(更快的)送到家,就是新零售。

有沒有很耳熟,這不就是外賣嗎?

作為一個經常點外賣的人,必讀君發現外賣首頁不知什麼時候正在悄悄改變,經常點的店和與其同類的店被自動劃分到排行榜前端,每天的推薦也多是曾經購買過或是瀏覽過的品類。

這十分符合新零售“基於數據精確瞭解消費群體”的特點,營造一種AI般精確的善解人意,即讓消費者路過鏡子時會因為自身需求的不同而看到不同的產品。

預計2020年外賣用戶滲透率達到80%,用戶規模達到6億。2016年我國O2O外賣市場規模已超過1000億,外賣送餐將逐漸成為我國越來越多用戶的餐飲消費習慣,外賣市場的交易規模也將保持較高增速,預計2020年可突破7000億。

“懶人經濟”與“週末消費”是推動外賣發展的主要因素,多元化需求推動堂食向“餐飲+”的轉變;一線城市外賣率先發展,二三線城市潛力巨大;商品品質、消費升級加速外賣發展;商戶平臺深度融合,精細化運營。

新“賣食材”

1、藍圍裙

80、90後作為目前的消費主體,約佔中國總人口的40%,但隨著時間的流逝,00後開始管我們叫叔叔阿姨,這40%中將有很大一部分會迴歸家庭,這時候自己做飯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消費者要面對的不僅是自己如何做飯,還有食材從哪購買。

2012年,BlueApron(藍圍裙)在美國成立,主要針對那些沒時間去超市採購,或者嫌洗菜配菜麻煩的家庭和個人用戶,每週配送烹飪用的半成品淨菜食材包。

中國也曾有過類似的企業叫青年菜君,成立於2013年,當時正是O2O盛行之時,電商滲透力較強的青年群體不是買菜做飯的主體,買菜做飯的中老年人又是電商滲透 弱的群體,再加上後期資金鍊斷裂, 終沒等到風口,先餓死在了路上。

2、盒馬鮮生

其實說起藍圍裙的套路大概很多人都會覺得眼熟,沒錯,盒馬鮮生其實也是同樣的操作原理,只不過是把貨物更集中於生鮮品類,即我們上文所說的非標準品類。(線上交易比例超過20%的屬於標準品類,生鮮的滲透率只有2%左右,屬於非標準品類)

目前新零售整體還是剛起步,提出新零售概念的阿里也只是判斷到了這個趨勢,提出了未來新零售的願景。

但是到達這個願景的路徑,阿里自己都還不夠明朗。所以我們能看到一個情況:阿里在新零售這條路上所有賽道都下注了,這之中就包括了盒馬鮮生。

總的來說盒馬鮮生是阿里新零售試驗中進度比較靠前的,整體安裝量也比較客觀,已經完成了線上和線下的單店協同供應鏈改造。而且從門店設計上就是為了做線上而設計的,全部都是為了更高效的配送履約來的,比如海鮮傳送帶,比如1比1的前後場比。阿里也給了很多支持,包括愛鮮達團隊、手淘入口等。

但目前盒馬服務的都是城市中 有錢的一批人,對價格不敏感,更關注時間和品質,和這個 好的客層也相符,盒馬的數據相當健康,其轉化率和復購率都很高。

新“賣綜合”

從關東煮到壽司便當,從早上的包子饅頭到晚上的蛋糕三明治,以7-11為代表的便利店開始進一步蠶食餐飲專營門店的生存空間。

當消費者的需求只是單純地填飽肚子,那小區門口貨品琳琅的便利店的確是比需要排隊等待的線下餐廳門店和需要掏手機點單的外賣方便很多。不少餐飲品牌也看到了這一點,開始將自己擠進可以在不同場合銷售的快消品行業。

在全美擁有45家門店的SnapKitchen便利店更是將吃食作為主要銷售產品,預包裝食品以及果飲等佔了其相當大的品類比重,且其後期自主開發相關APP,提供外賣以及定製餐品。

前不久融資一億的賓果盒子與馬先生的無人超市也算是新零售中綜合銷售的某種代表了,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採用數據做支撐的便利店或其他綜合店鋪,對傳統餐飲勢必會帶來更大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