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夫不是亲戚牛屎不是粪”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

独狼


以前的农村,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沿袭,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的是亲疏远近,即所谓的“三亲”、“三不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来疏标准,农村里就有了“姨夫不是亲,牛屎不是粪”的俗语。

姨夫不是亲:谁都知道,中国的农村社会,人情憨厚,最不能忽视的则是亲情,七大姑八大姨,都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也属于舅、姨、姑这“三亲”之内。姨夫是指自己老婆的姐姐或者妹妹的丈夫,是在姑父、舅母和姨夫这“三不亲”之列,他们是“三亲”的配偶,论起血缘来,比起这“三亲”又远了一层。所以农村的婚丧等大事,也不会向“三不亲”之亲戚发出邀请,只能让他们不请自来,更不用说安排了隆重的迎亲之礼了!


正因为“当事人”与姨夫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直接的婚姻关系,充其量是以第三者,也就是两个不同的妻子所在的家庭,才搭上了名义上的姻亲关系,才有了“姨夫不是亲”说法。

牛屎不是粪:牛可是庄稼人的得力助手。农家人的耕牛大都是家庭圈养着,吃的都是玉米桔、苜蓿等极个别有营养成分的野草,并拌以面汤、米粥、麦皮之类。牛吃食快,基本上不能充分消化,所以牛粪里多是不成型的草屑,虽说好多地方大都将其发酵,运入耕地做肥料使用,但是人们的潜意识里,牛粪的肥力不如羊粪,尤其是些缺燃料的地方还将其晒干叠起,平时烧 火做饭,冬季炉中取暖。我们这里是把牛粪晒干揉碎,用来煨土炕。这样“牛屎不是粪”也就不难理了!


“姨夫不是亲戚,牛屎不是粪”,把两个并无关联的人和物联系在一起,不就是想说明,凡事都要自己努力,流下自己的汗水,收获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果过分依赖别人,亲戚也会疏远你;如果勤奋吃苦,积极拼搏,发掘并运用自己的潜力,连牛粪这种废便之物都会发挥尽致,人何愁没有用武之地呢?


提神只为自己


姑是姑姨是姨,姑父姨夫扯淡皮。


从血缘关系上来说,爸妈,姑舅,姨大爷,这些是有血缘关系的。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孩子你都不能结婚,因为属于近亲嘛,可是这些人的配偶并不是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说直白一点,离婚了谁还管谁啊,只有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互相照顾,没有关系谁理你啊,就像我们东北流行的话: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你大娘不一定是你大娘。确实,离婚了谁是我大娘都不一定了,可是大爷咋滴都是我大爷~

牛粪是不是粪?其实是,但是说它不是粪,因为它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还有其他作用,所以说我们说它不是粪。西藏那边,还有东北这边,早些年就是说干粪,牛的,马的,羊的,干了以后可以点燃上火做饭,也没有什么异味,那种你们想象的满屋子都是臭味的场景并不会出现。所以说当一个事情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和作用以后,它就改变了原由人们对于它的看法了,变得好像更加高端大气了一些。



图中牛粪用来烧火。

人嘛,都是趋利避害的,觉得粪可以点火做饭,就不是粪了,觉得姨夫有没血缘关系了,就不是亲戚了,其实这不是一个优秀的想法,不能觉得有用,就用,没用就不去接触了,这样现用现交的人好讨厌。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问题给您。


叨叨娱乐团


姨夫不是亲戚,牛屎不是粪。是说连襟(俗称一担挑,担挑儿)不算亲戚,牛屎可作柴禾,自然脱离了粪的范畴。

瞬间想起另两句话:东北说,小姨子是姐夫的半拉屁股;国人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这么一来,上、下半句都显得如此暧昧——抱歉,我一直觉得这两句话不是正经的好话,我有位东北朋友,他的媳妇常常和姐夫打闹,开玩笑时会说:别说一半屁股了,我这全部屁股都是我姐夫的。而“好花插在牛粪上”,在《水浒传》里更是酿成了一个大悲剧,潘金莲是玉貌妖娆之容,嫁了个三寸丁谷树皮之老公,终于引出了潘驴邓小闲的西门大官人。


姨夫为什么不是亲戚呢?

我觉得这一句是站在丈夫(即姐夫本人)的角度来说的。

亲戚,孔颖达注疏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所谓内亲外戚,此外戚若在皇室,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外戚干政”,乃是帝国的祸事。

常言有九族五服之说,九族五服常常连用,而其意相同,大略是指:

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
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此图汉字顺序,需从右往左辨认。】

外族母党妻党之服。此图汉字顺序,需从右往左辨认。】

由此可知,母族之三可称亲戚者,只有外公、外婆和娘舅而已!除此之外请参照“外族母党妻党之服”,可以看到三个大字“俱无服”!

因此谨按五服来说,姨夫不是亲戚

姨夫是妻族之人,也许是大姨姐夫,也许是小姨妹夫。

茫茫人海,只要不是亲姐儿俩嫁给了亲哥儿俩、堂哥儿俩等,那么这两位连襟之间,原本并不相识,如今只不过是因为妻子娘家的关系,两人才成其为一担挑。

以农村老家村子为例,二十年前年轻人大多南下北上的打工,近乎90%小男孩小姑娘的另一半都是外地人甚至外省人,如我们村有位兄台的媳妇来自江西,而村里有位嫁得最远的姑娘,婆家在广东韶关。

几乎是同时,城里人或更有钱的人家,开始竞相把子女送往国外留学,以下图为例,2008——2013年,留学生人数为184万,回国人数为107万,这里且不算回国率是多少,只预估一下跨国婚姻数,根本基数越大占比越高的原则,至少能达到1%吧!

所以,各位,如果你家有某位成员拥有跨国姻缘,那么这些姨夫对他的中国连襟来说,当然不是亲戚了!

甚至对岳父母来说,也未必能说是女婿——想想吧,这位“女婿”你二十年来最多见着了三、五次,而他说的语言你从来没有听懂过,外孙子金发碧眼,可爱无比,但或许你终究会叹气,就像《聊斋》里嫁女儿给凡人书生的狐仙,难免会百般不是滋味的说一句,“婢子乱吾种耶?”



其次,牛屎为什么不是粪?

这一句对农村人来说,简直不要太好理解。

古之烽火用狼粪,称狼烟。牛屎大概类之,亦能燃烧,儿时农村多有用干牛粪生火做饭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牛屎简直可归入柴禾一类,自然不能扔到溷坑里了。

正如我上面所说,既然“可作柴禾,自然脱离了粪的范畴”。


如果说“姨夫不是亲戚”这句是阐明了一个绝望的事实,那么“牛屎不是粪”则指引了一条奋进的道路。

怎么说呢?

这其实也是我刚体会到的道理,我觉得说这句话的人多半便是一个受了青眼相看的穷女婿,在土豪连襟面前自卑又复自恨。

做父母的、做老丈人丈母娘的,在两个女婿门客面前都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比如我常听母亲讲的那些农村的家长里短,说从前困难时期,丈人家给女婿送东西,比如送花生、红薯、水果等,往往都是有本事的女婿拿得多,没本事的女婿拿得少或者拿不到,母亲说这就叫“恨人穷,爱人富”、或曰“恨一个,爱一个”!

其实别说农村,全世界这种事应该都所在多有,嫌贫爱富乃是极普遍的人性!

那么现在,你、我、他,任意一个人不巧做了这穷女婿,陪老婆回一趟娘家,倘若受了白眼,自然会暗下决心,一定要多挣钱,多搞副业,吃苦耐劳,认真勤快,下次再去的时候必须给媳妇、给自己长点脸!

“姨夫不是亲戚”,一定要让他成为过去式,只是从前不是亲戚,下一次争取让别人高看一眼,尽量成为岳父母和土豪担挑的富亲戚,这才是做为男子汉,应该做到的、必须做到的。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努力奋斗——即使如同牛屎一般!

而即便是牛屎,也能发现自己并不是人人避而远之的米田共,发现了自己能燃烧、能成为柴禾的巨大作用,从而逆袭成有用之身!

咱们不是普通的牛粪,而是曾得到世界上那朵独一无二的鲜花另眼看待的牛粪如此方能证明媳妇喜欢自己并没有错,也庶几乎不负昔日鲜花相插之情!


姨夫不是亲戚,恩,是的,咱穷,挺不好意思;但牛屎也不能以粪目之,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潜力所在,一旦爆发,焉知不能堂堂正正、卷土重来呢?!

这就是我读出的最终意思。


王事情


姨夫是小姨子的丈夫,是姻亲的姻亲,是亲戚中最生疏的一种。

牛屎不是粪,因为牛屎不能随便丢到地里当农家肥,他是很好的燃料。

姨夫不是亲戚,这话对也不对。

姨夫确实是亲戚中最生疏的的一种。

(贾宝玉和薛宝钗,他们的父亲互称对方为姨夫)

按照英美的称呼,姨夫和内兄内弟,姐夫妹夫一样,都是叫做“brother in law”,法律上的兄弟,可是意义却完全不同。

内兄内弟,现在也叫大舅哥小舅哥,是妻子的亲哥哥和亲弟弟,轮起来相当亲密。尤其是很多家庭,母亲对男孩更偏心,女婿还要贴补家里。内兄内弟的地位相当高的。

放在外戚专权的东汉,大将军是皇帝大舅哥的标配,你听过那个皇帝的连襟做大官的。

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反过来叫自己就是姐夫妹夫。这两家算起来就是姑舅亲。说起来谁家是姑舅兄弟,总是比两姨兄弟要亲密一些。
  1. 王家和贾家,就是姑舅亲戚。王熙凤的父亲是贾政的内兄。

  2. 林家和贾家,也是姑舅亲戚。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贾政的妹夫。

  3. 史家和贾家,是老姑舅关系。史湘云的爷爷,是贾宝玉爷爷的内兄。

  4. 薛家和贾家,则是连襟关系。薛宝钗的父亲,是贾政的连襟,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是亲姐妹。

其实,和连襟关系最接近的,就是妯娌关系。连襟是娶了一对姐妹,妯娌是嫁了一对兄弟。

放在一个大家族里,妯娌关系几乎要变成仇人,你看邢夫人和王夫人,几乎势成水火。

其实也有例外,如果女权进步了,连襟关系可能成为更重要联系。

1,同时娶了宋氏三姐妹的孔祥熙,孙中山,蒋介石,成为民国时期最叱咤风云的人物。

对于蒋介石来说,最亲密的不是结义兄弟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最亲密的也不是黄埔老弟兄,更不是宋子文宋子良这两个内兄内弟。最亲密的恰恰是孔祥熙。

因为宋家的姐妹够铁,够强势!

受此影响,国民党军政要员都喜欢让自己老婆和宋美龄成为闺蜜,走夫人路线,当官更容易。

2,二战三巨头之二是丘吉尔和罗斯福,其实也是老连襟关系。

五月花号移民中有一个人叫约翰 ·库克,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丘吉尔母亲的曾祖母,小女儿是罗斯福母亲的曾祖母。

难怪,罗斯福和丘吉尔那么铁。

3,慈禧太后,把妹妹嫁给了咸丰的七弟醇亲王。于是醇亲王成了咸丰的弟弟加连襟。就这样才能十分平庸的醇王系,成为晚清最重要的亲贵力量。

醇亲王自己,成了铁帽子王。醇亲王的大儿子当了皇帝,就是光绪。小儿子当了摄政王,就是载沣。孙子更厉害,直接当了皇帝。

谁说连襟不是亲戚,慈禧家连襟最亲了!

4,鲁迅的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也做了连襟。他们俩一个娶了羽太信子,一个娶了羽太芳子。而娶了许广平的鲁迅,最终被赶出去自立门户了。

5,北朝名臣孤独信有七个女儿,其中三个女儿成了三个朝代的皇后。

大女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七女儿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四女儿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也被追认为皇后。名义上说,北周、隋、堂这个朝代,是连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姨夫、连襟开始有了新的意义。

民国时期,蔡锷将军和京城名妓小凤仙传位美谈。小凤仙立刻身价倍增,京城名流争做蔡锷的“同靴兄弟”。其实,人们更愿意说这种关系就是连襟。

所以,一起逛妓院的兄弟,那也是连襟啊!


历史知事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的人,一般来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即所谓“内亲外戚”。

日常生活中,“姨夫”是指妻子姐姐或妹妹的丈夫,也就是自己大小姨子的丈夫。妻子的姐姐叫大姨子(大姨姐),其夫君就叫大姨姐夫;小姨子的丈夫就叫小姨妹夫。民间也叫连襟、襟兄弟、担儿挑、一般沉等。

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先娶王拱宸妻子的姐姐,后来妻子去世,再娶王拱宸妻子的妹妹,当时有人戏谑欧阳修“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由于姨夫和当事人一般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直接的婚姻关系,都是因为第三者(两人妻子所在家庭)才间接地构成名义上的姻亲关系,所以要较真地说就有“姨夫不是亲戚”的说法。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所有动物的排泄物都叫“粪便”,如猪粪、牛粪、羊粪、大粪(人的排泄物)等等。牛相对于其他家畜,它食量大,吃的草较多而且吃得快,部分草经过简单的反刍后没有消化掉。

如果仔细观察干牛粪,发现里面以草屑为主,所以在缺燃料的地方可用干牛粪做燃料烧火。相对于其他动物粪便,没有经过充分的消化、发酵,所以肥力和肥效略微差一些,过去农民种地就把牛粪看成劣一等的肥料,所有有“牛屎不是粪”的说法。

“姨夫不是亲戚牛屎不是粪”则把上述的两句话连在一起说,是因为他们有关联性,意思是不管这种亲戚关系或认定牛屎为粪肥都存在一定的“水分”,俗话说的“掺假”。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参见:农村老人常说的“三亲,三不亲”指的是哪些人?-悟空问答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32239726483603719/


山色归读


我们老家有句话叫:臭姑父,烂姨夫,奸妗子。

“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根”

“姑父”“姨夫”

姑父的父是父亲的父,姨夫的夫是丈夫的夫。字面意思来说,姨夫就是姨的丈夫。没有其他意思了,然而姑父就不同了。父亲的父,这个字可不是乱用的,除了伯父叔父带父字,其他的恐怕就要数姑父了。古人定下来的称呼可不是随便叫的。

再一层意思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对于父母来说是这样更何况姐妹之间了。



其实姨夫不是亲戚,不能怨姨夫。自己的姨和谁结婚都得叫姨夫。正如那句话,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你大娘不一定是你大娘。你姨永远是你姨,你姨夫不一定是你姨夫。



至于“牛粪不是屎”比较好理解。牛粪的用途很广泛,除了做有机肥还可以做柴火。贫穷年代牛粪都晒干了,冬天用来烧火做饭或者取暖,所以就脱离了粪的范畴。


常想一二9160395


"姨夫不是亲戚牛屎不是粪"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

谢邀请。我的理解是:还是以一原始家族为例来说吧。一父母同生的家庭,下辈,按男论,娘亲有舅,爷亲有叔,姑娘不是外人,女婿半个儿子。最亲的亲戚就有:舅,叔,姑。而叔是本家一家亲。现就只有舅,姑两个亲戚是滴亲了。家家如此。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以父系亲属排列亲属关系的,故姨亲排斥在外。上辈母亲家的姐妹姨亲,母亲也是外姓嫁进来的,但母亲不是外人。母亲的姐妹自然跟夫家扯不上关系。而姨亲跟姨亲之间也的确存在着有如娘舅的血缘关系,关键是两姨亲间的父系家族亲庭,又己分成了两个家族,改了姓氏,两家族与原先的一父母所生的家族,不再是原始的父系直属关系了。不再是父系的整体。分成了几个家族,不再是原来一棵树上的技了,切断的枝嫁接到别的树上,就再也不算一棵树上的树枝了,所以,姨亲不算亲。但姨亲的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确是存在有如姑舅老表亲中一样的血像关系。姨亲跟姨亲之间己是分开的两根树枝,不再扯上关系。故姨亲不算亲。

牛屎不是粪,牛屎晒干能做柴烧,牛粪价值高,不能跟传统的粪比,牛粪升级到跟柴相比了。故一般农村就流行姨亲不算亲,牛屎不算粪的说法。

现如今,姨亲之间关系若好,哪有不算亲的。一样也是亲人。关系若不好,一代亲,二代表,三代手上走丢了。等父母去逝了,亲情也就淡散了。


懂你98682


“姨夫不是亲戚,牛屎不是粪”,这句民间俗语挺有生活气息,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与升华。将姨夫与牛屎相提并论,生动道出了人们的现实与势力。

亲戚,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字义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姐妹的丈夫互相之间称为连襟,俗称挑担(一担挑),姨夫应该是站在丈夫的角度,对妻姐或妻妹的丈夫的称呼。

按字面释义,姨夫和自己有姻亲,是亲戚。而为何流出“姨夫不是亲戚”之说呢?

1、妻姐或妻妹如果离婚,姨夫的称呼也就到头了。跟坊间流传的“你大爷始终是你大爷,你大娘不一定总是你大娘”的说法相仿。

婚姻在,是一家;婚姻灭,这种亲戚自然也就不是亲戚了。

2、妻姐或妻妹如果嫁的远,甚至嫁到国外,几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岳父没准儿还对洋女婿改变血统心有芥蒂呢,更何况挑担,对这个姨夫更是没有亲戚的感情了。

3、更重要的,也是比较世俗的现实,就是普遍存在的嫌贫爱富。俗语有云: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人穷了,就算是亲戚朋友,也会瞧不起你。甚至有的丈母娘对女婿也如此。给有钱有势的女婿拿菜米油面,给没条件的女婿拿剩菜剩饭。被捧上天的挑担不把穷姨夫当亲戚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姨夫和遭人嫌弃的牛屎有了雷同之处。

牛屎常见于农村尤其是西藏等地,当地牛羊较多。

牛吃草后,消化不彻底就排出的牛屎还有很多草的成份,晒干后,可做柴禾用。好多农户将晒干的牛屎堆砌储存,用来烧火做饭。

随着科技的发展,好多农村建起了沼气池,牛屎经过沼气池发酵,产出沼气供人们做饭、取暖,沼气的渣和液可做有机肥用于农田。

由于成了可用之材,比起毫无用处的粪便来说,有了利用价值,所以说“牛屎不是粪”。

“姨夫不是亲戚,牛屎不是粪”,有书君这么理解:如果我们总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即使亲戚也不被认可;反之,如果我们勤奋拼搏,发挥潜力,就算是牛屎也有可用之处。


24帧半


谢谢邀请,姨夫不是亲戚这句话,他和父亲是连襟,靠姨妈的挂角才沾点亲挂点故,否则八竿子都打不着。牛屎不是粪,大家都知道牛吃的是,含营养的成分极少,要靠六个胃消化才能吸收一些营养,拉出来的依然是草,没有臭味,一团一团晾干后,北方人拿来烧炕,南方人拿来做饭。古时候的人拿这两样作比喻,是区分内亲和外亲的截然不同,内亲是家人,外亲是客,这也是待客之道和识别亲友的标准。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有血缘关系的是亲人,没血缘关系的是朋友。


老蒋闲言


亲戚原来可是我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关系,走亲戚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亲戚之间的感情那可是极其淳朴深厚的,而且有些亲戚还是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比如舅舅。

《西游记》里有一个金鹏鸟,因为是如来佛祖的舅舅所以基本上也就没人敢惹,就是如来本人见了他也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威严,只能连哄带劝把他打发了……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

姨父,这个社会关系在一系列的亲戚关系圈里也就比较尴尬了,在原来的排列顺序中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所以在许多的重要场合,舅舅是绝对权威,比如外甥们分家,这是作为一个舅舅的重要权利,可是姨父却没有这样的资格参与。

姨父不是亲戚,在我们这儿没有这个说法,牛粪不是肥料,倒是可以理解,因为牛消化没有充分拉出来的粪便还有青草的成分,有时候还是可以用来点火取暖的。

时代在变,亲戚的关系也在变。

别的地方我不了解,在我们这儿如今的亲戚关系越来越淡薄,舅舅的权威几乎荡然无存,因为现在外甥媳妇大都惹不起。倒是姨父的地位有了提高,这是因为姐妹情谊超过了姑嫂关系……

唉,其实我觉得还是一个利益因素在起决定作用!!

姑姑有了本事,姑父有了地位,那也是相当受重视的,因为有了利用价值。没办法如今的人就是这样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