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在隆中的對答,到底是叫「隆中對」還是「草廬對」?

蕙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叫《草廬對》或《隆中對》均無傷大雅,因為自唐以降,草廬和隆中不約而同指向同一個地方——南陽臥龍崗。

就詩論史,金末元初大文豪元好問名作《豐山懷古》寫道:“……連山橫巨鰲,白水亙長虹。川原鬱佳氣,自古南都雄。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

詩中提及的地名如連山(蒲山、豐山)、白水(白河)、南都(南陽)、臥龍(孔明)起隆中(臥龍崗又稱隆山),奇策(草廬對策)無一不是描述南陽城風物史蹟。

襄陽說者會一本正經地質疑元好問的歷史知識,就如他們一口咬定大詩人李白《南都行》描述的‘’南都‘’應包含襄陽隆中、質疑大英雄岳飛手書二表‘’石碑(名相撰文、名將手書、名師篆刻,世稱‘’三絕碑‘’)造假一樣,僅僅因為這些名作與臥龍崗武侯祠緊密相關,影響深遠。

互聯網時代獲取知識的難度為零,過去的知識壟斷和信息不對稱蕩然無存。這也是導致襄陽說者由過去囂張跋扈勾兌專家會結論、左右教科書註釋,淪落到如今動輒得咎、滿街喊打,甚至只能靠祗辱先賢、潑汙罵街來吸引眼球、刷存在感的真實原因。

事實上,盛唐時南陽臥龍崗已名滿天下,而襄陽人習鑿齒記述的隆中在當時並未落地,僅停留在其著述和傳說裡。‘’古‘’隆中直到明清時才正式選址襄陽阿頭山(1987年國家文物局正式發文認定,襄陽‘’古隆中‘’為明清建築);《隆中對》代替《草廬對》的叫法也開始於明清時期。


正本溯源,我們得出結論:《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的這段劉備與諸葛亮對談,無論叫《隆中對》或《草廬對》,均是源自三顧茅廬(南陽諸葛廬)故事發生地——南陽臥龍崗(隆山),都可以說名符其實。

謝謝大家。


望峰鳶


在《三國志》中記錄了劉備到南陽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來輔佐時談話。這段經典的草廬對話,被世人稱作《草廬對》。

在《草廬對》中,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和對未來的謀劃。清朝中期汪基(敬堂),為了編輯《古文喈風》一書,臨時添加了一個標題:隆中對。

說起“隆中對”,這本來是個誤會。諸葛亮本來“躬耕南陽”,在其前往南陽躬耕之前,可能在襄陽隆中寓居過,晉習鑿齒說過“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其實習鑿齒這裡就弄錯了,因為當時南陽和襄陽是以漢水為界,漢水南的隆中怎麼會歸漢水北的南陽管轄呢?

我們來看看《襄陽縣誌》的記載:





歷史上漢水南的鄧縣和襄陽隆中之間隔著漢水、古廬,怎麼管轄隆中呢?

襄陽隆中在明清時期也建有紀念諸葛亮的景點,國務院也認定隆中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再來看看襄樊市隆中景區管委會主任於襄生編輯的《隆中志》125頁所收錄的史籍:


襄陽《隆中志》也明明白白承認,真正的諸葛草廬,就在離南陽城七里的臥龍崗!

你說,孔明在隆中的對答是該叫“草廬對”還是“隆中對”?

不過我們認為,襄陽隆中儘管是明清以來的建築,儘管不是諸葛亮十年躬耕被劉備三顧之處,但是經過近現代建設,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的建設,也頗具規模,作為紀念諸葛亮精神的場所,作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當地人休閒娛樂場所,也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零品公僕


一、當然是《草廬對》!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可見,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三顧茅廬在南陽,諸葛草廬在南陽,劉備在草廬叫諸葛亮。

你說是《草廬對》還是啥?

二、湖北襄樊磚家偏偏不看《出師表》,不看《三國志》,不看《後漢書》,光天化日之下造假:

1、《三國志》記載,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之隆中”躬耕——丁寶齋(《三國志》哪裡記載了,請找出來!!!)

2、最早記錄諸葛亮躬耕地的是習鑿齒在《漢晉春秋》說諸葛亮“躬耕隆中”(最早記錄躬耕地的不是諸葛亮自己??習鑿齒說躬耕隆中??)

3、隆中北周(557年——581年)始屬襄陽管轄——譚其驥

(1)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後,曹操設襄陽郡,隆中即屬襄陽郡。

(2)習鑿齒說“襄陽有孔明故宅”,表明最遲東晉(318年——420年)隆中即屬襄陽。

曹操、習鑿齒打你的狗臉!!!


斷鷹攀崖


《草廬對》是正解。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劉備三顧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中說的很明確。

關於襄樊隆中,只不過是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幼年躲避戰亂住過的地方。後玄死,諸葛亮遂寓居南陽躬耕,亮為弟諸葛均娶的南陽林氏為妻。躬耕10於載,直至劉備三顧茅廬,遂出山。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的事實。歷代名人,李白,岳飛,王安石,劉禹錫,杜甫,唐寅,左宗棠,等等在詩詞歌句中皆有事實明確。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原名諸葛亮庵,是蜀國故將黃權魏晉時期為紀念諸葛亮來到躬耕地所建,歷史悠久,1800多年,歷代皆認可。

襄樊隆中,歷史不過幾百年。也是紀念諸葛亮的地方,但關於劉備三顧之地,從地理,歷史,文獻等等,皆不可於南陽爭論。

襄樊南陽兩地爭論,源於近代對旅遊文化事業的發展重視。但歷史還是歷史,是抹不去的。

關於歷代事實證據詳情,

查了《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等百科皆有眾多事實闡述。不進行復制粘貼。

《草廬對》無可爭辯。


邏輯商業


這提問說的不夠詳細,關於諸葛亮的事蹟陳壽的三國志是第一手資料。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了諸葛亮生平,但敘述過於簡單,後裴松之又為其作注使諸葛亮的事蹟更為豐富。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兩段內容後來被提出來作為兩篇文章供後人學習。一個是諸葛亮出山前與劉備對話的內容,另一個是諸葛亮北伐前上疏劉禪的內容。後者被後人以出師表為題目傳世,多數人對這個題目無異議,其實這只是個約定俗稱,諸葛亮本人並沒有在上疏中加上出師表這個題目。至於諸葛亮出山前這段對話該加個什麼名子,我認為還是隆中對好。一是三國演義這麼叫過。二是三顧茅廬歷史上本來就發生在隆中。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中都有記載,水經注也是這麼記的,不能因為某地曲解碰瓷某一句話而遷就。


魚梁爭度


關於諸葛亮隱居在哪裡最早的記錄是《魏略》,《魏略》裡有"劉備守樊城″,"諸葛亮北行見備″,可知諸葛亮隱居於漢江南岸,如果劉備守新野,諸葛亮隱居地應在新野的南面,《資政通鑑》丶諸葛亮寓居襄陽″,所以不管草廬對或是隆中對,與今天的南陽市無關。


有口無心談者


雙方爭了幾十年也沒結果,史學家弄了幾十年也沒結論。拿一縣誌或一句話來佐證,恐怕乏力。作為學術探討,正史、野史都要看。作為民間爭論,儘可肆意發揮。作為實際意義,已無爭執必要。"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這是清人顧嘉衡寫下的著名對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