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中,罗贯中是不是夸蜀贬魏了?为什么?

小心眼的周瑜


如果中国历史四平八稳地走下去,曹丕创立的魏国就是正统,晋继魏,也是一脉相承。《三国志》为魏帝立本纪,称之为帝;对吴蜀只列传,称为吴主、蜀主。但是后来历史走向发生了变化,东晋、南宋偏安江南,民族矛盾尖锐,天下汉人自然有维护汉族正统的论调。偏安的朝廷,与刘备的川中何其相似;东晋、南宋软弱无力的北伐,与诸葛亮北伐又何其相似!于是民间风向开始转变,渐渐地有很多人以刘备为正统。

由于作者立场不同,三国之后对于尊曹还是尊刘,一直争论不休。《三国志》《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和南宋朱熹等人,以刘备为正统,大约是后者都是处于偏安时期吧!单就个人品格看,曹操没有称帝,是忠臣;刘备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称帝,连伪装都不要,而且本人是个笑里藏刀的伪君子,即便罗贯中费力包装,还被鲁迅认为“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

《三国演义》以刘备为正统,大致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罗贯中的三观。罗贯中本人能文能武,才华横溢,他拒绝与朱元璋合作,浪迹江湖,后来不知所终。在元末乱世,人们渴望国家统一,“正统思想”有强大的号召力。罗贯中认为只有刘邦的子孙才是正统,“非刘邦血统而王者,人人得而诛之”,在这种思想基调下,他认为只有刘备才是真正的正统。

第二,三国的政治形态使然。曹魏政权以“权势”为基调,董卓、吕布、曹操、司马懿都是军政合一的强势人物,谁实力强谁是老大,道德是没有用的,他们在中央就掌握朝政,到地方就是割据势力。孙吴是贵族政治,周瑜、张昭、陆逊都出身大族,后来在东晋创造了门阀政治的顶峰。也就是说,魏、吴政治跟草民没啥关系!刘备就不一样了,桃园结义的三兄弟,都是出身市井的平民,他们能够三分天下,符合底层民众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三,民间风气造就。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刘备这样的小人物,通过克服一个个困难走向成功,弱小变得强大,大家听了都很兴奋。中国传统小说中,“义气”贯穿始终,桃园结义、刘备率孩子、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都是出于“义气”,这一点在强权政治的曹魏和贵族政治的孙吴是没有的。


九州历史


谢邀!首先,中国从汉武帝开始,就是以儒家理念治国的。儒家讲究的是“正统”,并不是说中国只能有一个王朝,以后就不许变更的意思。而是要以“义、德”取得的天下,才能成为“正统”!而罗贯中是儒生,当然会自觉地遵守此道。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曹魏、蜀汉这两个国家的建立,看看是否符合此道;

1、首先说曹魏;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官吏,祖先世代都受到两汉的恩宠。建立西汉的夏侯婴、曹参,都是刘邦的同乡、好友,辅助刘邦成就大业,是曹操的祖先,世代恩荣有加。他的祖父曹腾官至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代太尉。其父曹嵩也官至太尉。也就是说;曹操最近的父、祖两代,都是大汉位至“三公”的极品大员,世代簪缨!再看看曹操自己;20岁的时候,就举孝廉为,顿丘令,征拜议郎。也就是说,不用考,不用费力就做了县长以上的官了。闹黄巾时,因功(什么“功”?只有天知道)又升为骑都尉、济南相、东郡太守等。也就是说,他一成年,就当官了,很快就成了太守(约等于现代的地区专员级别)。又被董卓提拔为骁骑校尉,想把他拉入核心圈。尽管他跑了,但也是因为除了自己的能力外,还因为他是“世代簪缨”,才会有他凸显自己能力的机会,才会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了影响力,才能招揽到人才,才会认识“四世三公”的袁绍,袁绍才会征他为“奋武将军”。但是,在追击董卓至荥阳时,遇到徐荣就大败而逃,死伤无数,自己还受了伤。这也证明,曹操并非天生能打仗。在兵微将寡的情况下,作战能力并不比刘备高!他早期,是得到袁绍的极力帮助的,甚至败于吕布后,袁绍不但供应他的粮草,还愿意收留他。他的“东郡太守”是袁绍举荐的,他的“兖州牧”是鲍信送给他的。刘备只得了一次别人送的州郡——徐州。曹操却因为他的出身高贵、人脉广阔,别人送的州郡就两次——东郡、兖州。这之间所招到的人才就有荀彧、程昱、荀攸、郭嘉、刘晔等顶级谋士,荀彧还堪称三国谋士第一人。他的能力、作用,是萧何+张良的总和都不遑多让!远多于刘备仅有关张二将,简孙二文臣。当然,失去陈登,是刘备早期犯的最大的错误!曹操能为丞相,还是汉献帝封的。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越大越大,越来越盛。没有“大汉丞相”这个金字招牌,曹操能有什么成绩还真的十分难以判定。所以,曹操身为大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不思兴复汉室,拯救江山。而架空皇帝,屠戮人民、挖坟掘墓,弑杀国母,威逼天子,为所欲为,不是奸臣又是什么?不管他再如何有才能,有英雄气,难道就可以为所欲为,罔顾道义?何况他所取得的“成绩”,都是汉室给予他几代荣耀所致,更是打着“大汉”这面旗帜取得的!如果他像刘邦、孙中山等一样,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打出“反汉救民”的口号,那么,他就可以被认为是正常的“改朝换代”。罗贯中就真的是“贬魏了”!汉献帝的“禅让”,是在斧钺威胁下进行的。这还不属于“篡”,还有什么别的说法?这也正合了那句老生常谈;“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谁谁谁喜欢他,是非就可以颠倒的!哪怕再过千年,也洗不脱他的“奸臣”之名、篡汉之实!

2、为什么罗贯中会认为刘备的蜀汉是“正统”?《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不经过详细的核实,陈寿是不敢写得这样确定的。这也是刘备举事时,可倚仗的唯一“资本”。但是,这些老祖宗实在太远了,再荣耀也庇护不了刘备。“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到他这一代,早已经沦为一介贫民了。但他很幸运,得到同族长辈的刘元起慧眼识珠,并全力的资助,得能就学于当时文武双全的经学大师卢植,而且还有幸又结交了公孙瓒这样有背景的朋友。这样,才开始改变了他的人生。又;“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这么多人喜欢跟随他,证明了他的人品端正、待人诚恳,是受到大家推崇的。以至于毫不相识的巨商大贾,都愿意无偿的资助他。他的第一个官职“安喜尉(类似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或武装部长)”,是带着他的这班“徒众”,投奔邹靖剿灭黄巾取得的。后来投了公孙瓒,但也仅仅是个县令级别。在曹操、袁绍这样大豪的眼中,这个级别根本还不算是“官”。可他人品极好,连刺客都不忍对他下手!而且刘备自身勇武,打仗都是亲自上阵。这点就比曹操强。之所以屡屡失败,是因为刘备的军队一直都只有数千人。而且,在张飞失徐州,失去陈登后。一直还没有一个有分量的谋士。可是,在他有相当的军队后,有法正这个军师相佐。在汉中和曹操争夺时,尽管曹操兵多将广,刘备在“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窘迫下,刘备为攻方,曹操为守方,曹操在军力优势下,居然还被刘备打退。这也是刘备与曹操诸多战役中,唯一一次兵力相对差距最少的一次大战,曹操就败了。难怪曹操说:“刘备,吾俦也”!也就是说;曹操认为,只有刘备,才是他的敌手。现在,很多人讥讽刘备对曹操每战必败,却没几人去考究此前曹。刘双方的兵力、资源的巨大差距。其实,刘备这一辈子,也没有打过一场兵力是势均力敌的仗。能取得这样的胜利,是曹操也不得不佩服的。在汉中战役刘备的那种艰难条件下,三国中除刘备外,是没人能打赢的!

3、刘备为什么要称帝?我们试论一下他称帝是否“合法”;从刘备的出身看,是汉室宗亲。如果战功够大,他是有资格被封王的。是符合刘邦;“非刘氏不得封王”的遗训的。所以,刘备在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还可以被人诟病为“僭越”。但曹操自封魏王却属于完全的“不合法”,因为他以“汉丞相”的职务,称的是“大汉魏王”。违背了汉朝的规制!而刘备称帝时,是风闻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一年以后的事。据《三国志-先主传》载:“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因此,在众臣工的一力要求下称帝,但国号仍然袭取为“汉”。并建立汉代历代皇帝的祖庙“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作为汉室宗亲,社稷被人夺取,皇帝被人害死的前提下,为了保住祖宗的基业,继承皇位,是属于“分所当为”的事。跟“篡夺”、“伪立”都不沾边。所以后人对刘备的“汉”,有“季汉”之称。因为,如果刘备真的能统一中国的话,就像光武中兴是一样的;同样会是汉朝的延续。史书还真会把刘备以后的“汉”归为继刘邦、刘秀的前、后汉的再一次中兴,称为“季汉”的!所以,罗贯中当然应该把蜀汉立为“正统”!不存在“崇蜀贬魏”。


傲视苍穹39


其实是历史背景的原因


宋代以前 都以曹魏为正统


连《三国志》这部史书也是如此 提到曹操 都是武帝 提到刘备 称谓是“先主” 差别可见一斑 主毕竟在格调上远逊色于帝王 撑死了一个区域性政权的一把手


何况刘备半生流离失所 入蜀以后才勉强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 连汉中王都是自封的


这也不奇怪 正统的东汉王朝 可是一直把持在曹操手里 曹操集团的人 在汉室和魏国之间来回调岗很常见 说魏国决策即中央意志 并不为过 反正献帝也没发言权


宋代以前 都是大一统王朝(其实也就是唐代) 但宋代以后 由于有了靖康之耻 宋也由此成为了南宋 从此偏安一隅 直到被元帝国所灭 都没有再成功统一北方


这个时候 舆论环境就变得很微妙了


实际上 终南宋一代 她都不得不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那就是自己是不是正统 因为宋徽宗宋钦宗虽然窝囊被金国人掳走了 但他们毕竟是宋帝国的真正继承人 而南宋等于是一批遗臣和宗室建立起来的 血缘上说得通 但毕竟缺乏了程序


何况 宋代以前 中国的帝国常态都是大一统王朝 汉唐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一直是对外扩张从不停止 版图是完整的 偏偏到了南宋 只能保有一隅 无论是得国的正当性 还是版图的完整性 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所以 这个时候如果还以曹魏为正统 就有点打自己脸的意思


首先 曹魏统一天下的根基是因为他们首先统一了北方 而南宋时期 占据北方的都是异族 真正实现民族融合得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晋朝是以北方的军势力量统一了南方 如果还以曹魏为正统的话 岂不是更加削弱了南宋本就不够具有说服力的正统性


所以 这个时候就有必要改变一下舆论的走向 以蜀汉集团为正统 因为蜀汉集团自身也是偏安一隅 但始终高举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大旗 是不是真话暂且不提 但确实拿来给南宋用很合适 二者的命运极其相似


因此 以蜀汉为正统就成了政府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 苏东坡就曾写道“途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就是宣传上的成功。


抹黑了曹操,也就是在抹黑北方的统治者;捧起了刘备,也就是在拔高南宋的地方政府。这是一笔一箭双雕的买卖。


罗贯中成书于明代 从他的立场来说 犯不着为南宋代言 因为明代的军事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而且明军是出了名的硬骨头 谈不拢就打到你服气为止 相当的硬气 之所以以刘备为主视角 应该还是受到了宋代以来民间风气的影响 大家都更喜欢可亲可近的刘皇叔以及智慧超群忠心不二的诸葛亮 曹魏集团内部蛮乱的 蜀汉的道德文章要好看的多了 才把大量的光环强加给刘备集团


我小时候看三国 第一个知道的故事就是桃园三结义 然后是三英战吕布 完全被圈粉了 认定了这么牛逼的英雄不统一天下简直没天理 然后看到了最后一话 三家归晋 郁闷了好几天


大葱侃侃侃


真实历史上,曹操在建立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奸诈狡猾,血腥残暴,对百姓残酷掠夺。曹操不断地挑起战争,十多次屠城屠俘,杀害大批名士,屠灭不少人的家族,对汉帝刘协飞扬跋扈。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基本符合历史。但对刘备的形象改变较大。这一改变是基于罗贯中所生存的元末明初生灵涂炭的乱世,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彰显“以人为本”的情怀、理念与追求,实际上是体现了文人认知的进步,以及对战争中屠戮行为的反对。当然,这一改变,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伪君子,对刘备是不公平的。但是罗贯中在书中讴歌了仁义之人性,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对于中华民族人文道德的提高,却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

按照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刘备逢人就自称“刘皇叔”,动不动就哭鼻子,俨然一副毫无主张的窝囊废、伪君子模样。

但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之记载,刘备从来没有自称“刘皇叔”,也不爱哭鼻子。史书中的刘备,弘毅宽厚,坚韧不拔,重情重义,武勇刚毅,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仁义大度,毫无架子,极具人格魅力,很得人心,是具有秦汉风骨的英雄人物。


红色星河


其实从细化来讲是扬刘贬曹。罗贯中出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受着传统思想的观念,偏向于汉室也不足为奇。人民百姓渴望的是仁君,而曹操在扩展自己的宏图霸业建立自己的政权中,推行暴力,为扩大领土疯狂挑起战争,对自己的手下也很残暴,如同秦始皇一般,在对这个暴君的形象上,再进行了夸大了一番,与仁政爱民的刘皇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乃小说的特点之一。


与此同时,蜀国中诸葛亮等人也被他神话,其实诸葛亮他并没有那么未卜先知那么厉害,只不过会观天象罢了,他的军事才能并非那么厉害。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中的蜀汉为正统,这点符合儒家思想,罗贯中也赞同这观点,因此他大量的夸蜀贬魏也顺应了当时百姓的想法。


able1673


汉高祖自斩白蛇起义,开创两汉400年基业。官宦土大夫,既得利益集团、阶层对汉朝是拥护的,对后起的曹魏政权一直持反对态度。“扬刘抑曹”的正统思想是当时乃至明、清到今日的社会主流评价标准。尽管现代有些史学家对曹魏政权作出正面积极的评价,人们心中还有“扬刘抑曹”情结。


妖大成仙


准确说是“拥刘贬曹”,说到底是都是忠于前朝惹得祸。汉朝姓刘,刘备又以“刘皇叔”包装,显得名正言顺;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世人眼里是奸贼一个,连后代的戏里都是白脸打扮。作者代表了当时大部分人的正统观念,对后世影响甚大,因此近当代有一些人为曹操翻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