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汉车船将军杨仆自己出资把函谷关从三门峡灵宝东移洛阳新安县境内?

豫盖弥彰



感谢邀请!这几天忙,刚看到这个题目,很有趣的一个题目,里边所能折射出来的东西更多,我们来学习探讨一下。

杨仆其人,是河南洛阳新安县的人。早年时,花了些钱买了一个千夫的武功爵位,从此成为一个当官的了。秦函谷关也就是灵宝的那座以东就叫关东,也就是关外。杨仆正是生于这个区域,所以对关东很熟悉,这个地方又是汉初众多皇亲国戚众豪强的分封地,这些人对朝廷虎视眈眈整个西汉王朝统治基础是不牢固的。由于这两个原因,杨仆作为"酷吏"被派到关东来监视和督导。

题外话:提到酷吏,这个事物是汉初刻意强化中央集权的产物。就是一些"政治投机者"把自身作为赌注,为皇帝的统治不遗余力卖命的人。说的通俗点,皇帝让我干啥我干啥,拿命去干好,我就是皇帝的一把兵器,随便用,用坏了也心甘情愿。所以,他们是朝廷里的亡命之徒。酷吏之所以叫酷吏,原因在于他们行事办案六亲不认,铁面无私,手腕强硬,毫无活动空间,宁错杀一千不愿放一个。一般酷吏的结果也是相当不好的,皇帝最后都会在矛盾达到另一个极端时咔嚓了他们来表示仁慈和公正。


杨仆作为酷吏,被派到关东办案期间,行事果断,手腕强硬,这个时候司马迁也开始从事历史工作,于是亲眼目睹并深刻了解了此人。从司马迁的措辞中,有对杨仆的不屑,认为这是一个亡命之徒,是一个恶多于正的人。主要在作为楼船将军南征越国时"楼船淫乐"和东征朝鲜时争功夺利,指挥失败。(看到这些,我竟想到了镇嵩军和刘镇华,罪过。😁🙏)

由于在关东表现突出,功劳出众,被升为主爵都尉,后汉武帝改革,除增加御林军外还增加所谓的水军——楼船军,他就成了楼船军的将军,这是后话。

于是我们从他的很多行为分析一下,就明白这是一个功利心极强,不择手段,甚至经常失去底线的人。那么,当武帝真正处理完周遭强戚恶霸后,在论功行赏时,由于关内(关中)已经分封完毕,就封了杨仆"关外侯",这对于一个极具功利心又敏感的人是怎样一种感受?既然你不封我关内侯了,我就自己把"关内"给改变,于是才有了杨仆迁关的故事。好,函谷关终于迁到了东边三百里的新安县,我自掏腰包,于是关中扩大了,我也在关中了,是"关内侯"了。(原谅我我想到了新郑黄帝故里😁😂)这是杨仆迁关的根本目的。对于武帝,增加了关中的防御纵深,又是好事一桩。当初你花钱买爵,今天你破财迁关,均为两个词"面子"和"自卑"。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1.地域歧视和地域自卑是一直存在的。2.多行不义必自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可玩世不恭,为将者只有象卫青一样谦卑、冷静、厚道,才会有相对好一些的结果。3.原来函谷关老关和新关是这么来的。4.原来河南有那么多地方属于"关中"。


红星闪闪耀秦川


说的是“杨仆移关”的典故吧。杨仆不咋出名,是这个典故搞红了他。

这个典故很早就知道。平时有点小爱好,读书之余,舞文弄墨啥的。依稀记得《全唐诗》中有那么几句:刘禹锡《寄杨虢州与之旧姻》:“阮郎无复田中旧,杨仆却为关外人”;李德裕《初归平泉过龙门南岭遥望山居即事》:“惆怅怀杨仆,惭为关外人” ;李商隐《荆山》:“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李瀚《蒙求》:“杨仆移关,杜预建桥。”

今天《头条》邀请,方查阅了相关史料。原来有这样一个笑话:

“(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应劭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汉书.卷6.武帝纪》)

说的是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功勋卓著。他夲是河南新安人(今河南洛阳新安南湾村人〉,认为自己是关外人(即籍贯为函谷关以东的人),不光彩。他上书武帝请求把函谷关向东迁,不花国家一分钱,自掏腰包。白白扩大关中范围,汉武帝当然乐意了,就批准了这个请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天,杨仆就带领部下、门客,把函谷关东移300里,移到自已家乡的东面。旧关就改名为弘农县。这样呢,杨楼船就名正言顺成为了“关内侯”,家乡也成了弘农郡。


以前对“杨仆移关”之典体味不深,这个人嘛,升官发财之后还是会讲出身的,功成名就之后修个宗祠,编个家谱,捞个名人做祖宗啥的,显摆一下子,太多太多了。清朝重臣左宗棠上书收复新疆,朝庭批准了,可出师之日左大帅不干了,说要参加科举考试,弄个进士功名。原来明清有例,进士出身不仅光宗耀祖,是读书人的终生荣耀;而且进士才能入翰林,翰林才能入台阁。左大帅仅举人身份,虽戎马半生、贵为封建大吏,却没考取过大学呀!慈禧太后何等人精呢,立马以皇上名义赐左大帅进士的出身、翰林点校的头衔。这下左大帅才愉快地抬棺出征了,凯旋归来成为左中堂那是应有之义了,实至名归嘛。问题是“杨仆自费移关”与“左宗棠勒索进士”如出一辙,就让人费尽思量了!


原来洛阳素有“西来的祖宗”之说,虽然周平王移京于雒邑,可人家毕竟是西方上都搬来的呀;大汉光武虽建都于洛阳,可老祖宗还在长安呀。也就是说,唐宋之前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中原文明的首善之地,即使贵为侯爷,“关内侯”与“关外侯”的差距还是大呀!即使在唐朝,大文化人们对“杨仆移关”之典,挪喻的成份虽然有点儿,也还是不够突出的,多是美誉之词嘛!难怪本人以前读唐诗,还没有这等深刻的领会!看来陆放翁所言:“小子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至理名言呀!那么到了东晋、北宋,不能定都长安、搞到传国玉玺,司马炎、赵匡胤的心理,恐怕也有杨仆、左宗棠之类的情怀了吧。

但可以告慰的是,杨仆搁在今天就大可不必费神劳力、花冤枉钱了。因为今天三线城市洛阳,也可以与西北中心城市西安论短长。小学未毕业的网民也晓得是中国人的老家,以祖宗自居;大量乡镇通讯员占领《头条》,出口即“中华文明”、“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从不知道“之一”为何物。

不吹历史文化、莫须有的名人不会死,反而更能获得全国的人民尊重和认同。“文化大省”不是这样建的,最起码要搞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急功近利只会使自已踏上自黑之路,怪不得别人!不悬崖勒马,“心灵的故乡”就是个巨大的讽刺!这其实不是个大写的自卑吗?!

原来,“杨仆移关”的情结还有,只是变了形式罢了。


嘉会花艺


山不转水转,杨仆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将军,同时也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酷吏。酷吏嘛,就是皇帝的工具,顺手就用,不顺手就扔。杨仆也不例外。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诸侯的反感,汉武帝为了防范诸侯,任命了一些人前往关东监视诸侯。杨仆就是其中一个,汉武帝为了拉拢人心,把关中的土地分封给了朝廷中的有功之臣。但是唯独没有杨仆的份。汉武帝对杨仆说:“关中的土地已经分封完了,你就做一个关外侯吧。

杨仆好面子,想着别人都是关内侯,我是一关外侯,这是要被人耻笑的。所以杨仆就向汉武帝建议,要扩大关中的范围,把函谷关移到新安县境内,这样可以更方便的控制关东诸侯。汉武帝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杨仆就带着部下,把函谷关移到了新安县,这样他的关外侯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关内侯。


事实上杨仆的军事能力也是一般,汉武帝命杨仆征伐卫氏朝鲜,杨仆率领齐国十万大军却一败涂地。自己逃到跑了,和军队失散十多天。而左将军荀彘到了之后,杨仆的士兵士气低落,死伤惨重。杨仆又建议和卫氏朝鲜讲和,荀彘一听你无能导致惨败,现在又在我这里祸乱军心。把杨仆抓了起来,并且合并了杨仆的军队。后来荀彘打败了朝鲜,回去后汉武帝听说他们之间的矛盾,暴跳如雷。但是荀彘却被处死,杨仆只是贬为庶民。

实际上杨仆每次打仗都是死伤惨重,对待士卒如蝼蚁一般。司马迁评价他:“楼船纵欲,怠傲失惑”。


渔耕樵读


说起函谷关,可以说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段历史时期诸多重大战争都与此有关!因为函谷关是秦地通往关东的重要关口,也是秦国抗拒东方诸国的屏障所在!函谷关以东常常被称为关东,而其以西又被称为关西或者关中!灵宝境内的这座函谷关也被称为秦函谷关!


但是在秦函谷关以东100多公里的洛阳新安县境内也有一座函谷关,这座函谷关就是问题的提到的由西汉时期的车船将军杨仆自己花钱建造的汉函谷关!车船将军杨仆被有些网友戏称为汉武帝时期的“海军司令”,西汉时期并没有海军,其“海军司令”名号也甚为不妥!

杨仆河南洛阳人,汉武帝时期与路博德率军平定南越,东越等地因功封侯,后因率军征讨朝鲜不利,被贬为庶人。

杨仆因军功封侯可以说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这却让他本人开心不起来!因为西安的国都在长安,长安所在的关中是为京畿重地,汉武帝将许多有功之臣的封地,都封在了关中一带,唯独杨仆封地在函谷关以东的河南洛阳一带!别人都是关内侯,唯独自己被封为“关外侯”,杨仆当然感觉心里有落差!

这种落差也是由于当时汉王朝形式决定的,汉朝因建都长安,一方面汉朝的建立得到了关中秦人的热烈拥护,为了维护统治,汉朝统治者一直重用关中人士,而对于关东人士则比较疏远!

杨仆被封为关外侯,他就想办法改变这种对自己不利并对自己造成侮辱的局面,于是上奏汉武帝自己愿意出资重新修建一座函谷关,前提是函谷关必须东移把自己的家乡和封地包含进去!汉武帝满足了杨仆的请求,不用花钱笼络了人心,还可以加强对关东诸地的统治和监视,这是一件两全齐美的事情!于是杨仆自己花钱在今洛阳新安县境内修建一座新的函谷关,终于圆了自己的“关中人”梦!


回归到问题本身,题中提到的这个和汉函谷关有关的历史典故可以说是历史上地域歧视的真实写照,看来地域歧视这种现象是几千年来一直都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


周秦汉唐


我们今天人经常说地域歧视,其实地域歧视自古有之,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函谷关就是最好的例子。

西汉楼船将军杨朴,一生战功卓越。但是他的家在今河南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南湾村,西去老函谷关有二百多里所以他属于“关外人”。

而“关内人”主要指的是现在的陕西,有一种自豪感,关内人瞧不起关东人,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例如:规定关东人不得进入宫廷、担任警卫职务;凡在关东诸侯王处任职的士人不得出任中央政府的官员;关东人进入函谷关必须登记并且留下凭证,到出关时还要复核勘察等等。西汉政府的这些政策,是把普天下的士民百姓,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关中根据地的民众,这是依靠的对象,统治的基础;另一类是关东民众,那是“镇抚”的对象,属于潜在的敌人不能信任的。

楼船将军杨朴因为属于关东人(河南洛阳一带),把他叫做“关外侯”,因“耻为关东民”,想要自掏腰包把函谷关从原址迁徙到自己家乡的东面,让自己成为“关中人”,就上书给了汉武帝,愿意自掏腰包把函谷关搬到他的家乡以东去。



汉武帝一想,即加强了关东地区的控制扩大关中地盘,又不用自己掏钱,好事情呀!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元鼎三年,杨仆带领他的部下及门人,将函谷关东移列了三百里外的今洛阳新安县境,称其为“新关”,“旧关”也因此而改置为弘农县,南湾村从此就归入了关中的地盘了。而杨仆这个关外侯摇身一变就成了关内侯,从此也扬眉吐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