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教养,孩子们的第一课

善与教养,孩子们的第一课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人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的问题;

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才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华夏思想文化中的“善”和“教养”。

--------简述华夏思想源流--------

华夏文化的总源头,是易经中所体现的道易思维,万物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阴阳二气,创造了它们。

天地,也是由阴阳所生,那么同理可知,天地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一定是有其他的东西创造了天地。这就有了《道德经》中“无中生有”的概念。

那么“无”既然能生“有”,那么“无”又是从何而来呢?“无”从一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来。这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道”。

“道”从何而来呢,“道”不生也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从“道”中来,它只效法自己,这便是“道法自然”。“自然”一词,指“道”自己的样子。

善与教养,孩子们的第一课

伏羲这样的圣王,通过观天测地,掌握了易道思维,再通过河图洛书这样的象数模型,具体演化出八卦模型,以此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进而掌握了农时,驾驭了农耕技术。

农耕技术使得华夏人的生产力大幅跃升,迈进了农耕文明。在这一时期,华夏之道,是法天则地,也就是锚定于天地的道家思想。

然而,理解河图洛书、易经这样的天地运转模型,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的。无法做到法天则地,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以人为设定的更易于理解的人伦之理来治理社会,儒家思想就这样出现了。

而以人伦之理来治理社会,最好的模型,就是人人皆尧舜,天下太平,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以礼仪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孟子守义而不得,荀子守礼而不得,法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从秦朝开始,中国转型成为依法维系的中央集权的政权,汉武帝之后,则是外儒内法,礼法并重,对百姓以礼教为主,国家则是郡县制政体的法家中央集权国家,这样的体制一直维系了千年。

由道而儒,由儒而法,道儒法并用,这便是正统华夏思想文化的主要源流。

在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看来,善都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三家之“善”--------

善恶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说,

一种行为导向了对自己更吉祥的结果,这就是善;

一种行为导向了对自己更凶祸的结果,这就是恶。

人总是要趋吉避凶,趋福避祸的,这便是人类产生善恶的根本原因。

既然有善有恶,那么就得需要一个判定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正是判定的标准不同,决定了道、儒、法三家,乃至世界上无穷多的善恶观所认定的“善恶”的不同。

在道家思想看来,判断善恶的判准,就是天伦秩序,人类只有法天则地,才能带来最吉祥的结果。

在儒家思想看来,判断善恶的判准,就是人伦秩序,人们只有遵守礼仪,才能带来最吉祥的结果。

在法家思想看来,判断善恶的判准,就是法制秩序,人们只有通权达变,才能带来最吉祥的结果。

1、天伦之善

在道家看来,合于天伦的,就是善,不合于天伦的,就是恶。

什么叫合于天伦呢?

比如天地演化出会飞的鸟,如果鸟不去飞翔,而是挖洞穴居,那么它的行为不合于天伦,就不善。天地造化出来在水中生活的鱼,如果鱼离开了水,那么它的行为就不合于天伦,也就是不善的。

对天地造化出来的人来说,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同样也是不善的。

人不离天伦,就如同一滴水生活在大海里那样,道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纯真之善。

2、人伦之善

人大规模的出离天道之后,再用天道之理把人们带回天道秩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要以人道治人道,开人之天,这就是化性起伪。天子以礼仪治天下,礼仪,便是人道秩序,便是人伦纲常,也就是善恶的判准和锚。

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仪,是效法天伦而来的。

天无二日,所以国无二主;

天地生万物,所以君主养万民;

天地从不偏爱万物中的哪一个,所以君主也应毫不偏私,这就是天下为公;

天地对万物具有无限的责任,所以君主对百姓也具有无限的责任;

天地为万物之母,所以君主也应该慈爱百姓,这就是仁者爱人;

有了仁,人伦纲常的礼仪就制定出来了。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是不是善的,就看他是不是遵守这一套人伦秩序。

遵守礼仪的,就是善的,就是君子;

不遵守礼仪的,就是恶的,就是小人。

儒家的至善,便是人人皆尧舜,天下大同。

3、法家之善

君子越来越少,小人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坏,天运之善和礼运之善,都被恶人突破,社会怎么才能恢复秩序呢?

法家的回答是,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家思想的精髓,并不是赏罚分明严刑俊典这种表面现象,而是通权达变,循名责实,选贤任能。

通权达变,说的是见万物之机,谋万物之宜。

法家认为,没有治不好的天下,只有不够贤能的人,不够合适的制度。

当旧的一套制度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了,就要变法革新,用新方法,来解决当前的新问题。

在法家来看,通权达变,不停的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善;

抱残守缺,恪守陈敝旧制,不能去敝出新,就是恶。

道儒法三家之善,构成了我们中国人思维里的深层意识。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有意无意的遵循它们。

道家的善,让我们做一个纯真素朴明白四达之人;

儒家的善,让我们做一个极于人伦止于至善之人;

法家的善,让我们做一个通权达变无所不能之人。

这就是华夏思想文化中的善恶观。

道应天,儒应人,法应变,三家同源一体,缺一不可。

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能够通于天伦,极于人伦,达于权变。

--------教养--------

邵雍《戒子孙文》: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对于上品之人来说,他们可以明白四达,随顺人伦,通于权变。

他们根本不需要谁来教化他,就知道应该怎么法则天地,怎么跟人相处,怎么爱别人,怎么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因为他们明理。

对于中品之人来说,他们受到教育之后,会变得通情达理,变成一个君子。这样的人就是孔子说的孺子可教。

对于下品之人,他们虽然可以被驯化一时,但这种表面上的教养依然是不能长久的,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就又会原形毕露。

教,就是有德行的圣人立教;

养,就是尊道贵德勤而行之。

最好的教养,并非来自规训,而是来自明理,以理化情,莫不通达。

有教养的人,他的气是平和的。

气和而有悦色,有悦色则有婉容。这就是教养背后的东西。

气和,则神气舍心,笃定内敛。根本就不会想到去侵凌别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觉得如沐春风。

真正的善从何而来?

在于合天伦,合人伦,通权变。

良好的教养从何而来?

在于尊天地之道,崇天地之教化,以天地之道,修之于身,勤而行之,理身,理家,理业,理国。明理养德,止于至善,把自己变成一个聪明强大的好人,这便是最极致的教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