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苏东部是在海里的,什么时候升出海面的呢?

涂山雪玖非



首先,江苏的土地在不断的增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的原因却有很多。“1128年黄河南侵,以后的七百余年,黄河均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涌入淮河。但在最初几个世纪中,黄河分由颍、涡、睢、泗入淮,泥沙在沿程堆积,河口延伸并不迅历史时期江苏海岸的变迁速。16世纪中叶以后,全河夺泗、淮入海,尤其是1578年潘季驯治河,大筑堤防,堵塞决口,出现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今地图上之淤黄河。他采取“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大量泥沙堆积在河口,海岸不断向外延伸。16世纪初黄河在云梯关(今江苏滨海县西南)外入海。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河口在十套以东约15公里的八滩以外。1711年(康熙五十年)云台山与海州之间渡口淤平,云台山与大陆相连。雍正时河口又移至八滩以外的王家港。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河口两岸又涨出新滩数十公里。河口在四洪子。1810年(嘉庆十五年)河口又抵六洪子。19世纪中叶河口已至今大淤尖。废黄河南岸苏北海岸可以盐城县为例,唐宋时大海在城东不到1公里,15世纪在城东15公里, 17世纪初在城东25公里,19世纪中叶在城东50公里。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此后苏北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最初废黄河口大约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后内缩。进入20世纪后降至每年内缩400米以下,自修护岸工程后,内缩渐停。仅连云港市以北海州湾仍在淤涨。”

也就是说,江苏连云港至盐城一带的领土增大速度几乎停滞了。

资料又显示:“公元前1世纪长江三角湾北侧沙嘴的南缘,约在扬州、泰兴以南江岸,折东北至如皋、李堡一线。沙嘴前端在如皋以东。其东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将长江主泓分为南北二道。由于主泓流向逐渐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与沙嘴之间的夹江淤积,沙洲并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并岸后,形成了凹入滨海三角洲平原的马蹄形海湾(即新川港前身)。六朝时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沙嘴前端推至如东(掘港),称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与海门间涨出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5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并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马蹄形海湾。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唐时岸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后合为东布洲。北宋前期相继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吕四。南宋时岸线大致在泰兴、狼山、刀刃山、江家镇一线。今海门县东南部和启东县尚未成陆。14、15世纪开始,长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境土地大片坍没。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治三次向内陆迁徙。最后除吕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终于废县为乡,并入通州。清雍正以后又开始沉积,形成海门群沙。乾隆年间海门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门县。道光年间,海门以东又出现启东群沙。光绪年间启东群沙并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阳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因而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东南逐个合并而成的。


其次,最最总要的是。黄河入海口一开始不在山东。而在江苏。黄河几经改道后的入海口才在山东。这也是一种原因,携带大量泥沙。在海岸堆积,造成陆地面积增加。


四岳


我们东台的土地,有部分为里下河地区(里河:大运河,下河:串场河),沿着宋代范仲淹在泰州西溪任盐官时修筑的堰海堤,因是他牵头修成故名〝范公堤〞。由于黄河改道后黄河挟带的大量泥砂和长江挟带的泥砂在两大水系的沿海沉淀淤积,几百年间淤积起广大的黄海冲积平原。现今我市境内沿范公堤串场河向东,都是沙土。

以我市成陆时间来说:最早为汉代,西溪有唐初尉迟恭监修的七层镇海神塔:海春轩塔,到宋代时海堤已到范公堤,元未,盐民张士诚盐民造反,张士诚是现在草堰场人,定都苏州。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过程中,曾打败并攻克苏州,由于受到苏州人民的抵抗,迁怒于当地老百姓,将苏州阊门的老百姓发配到由于战争而十室九空的东台沿海,煮海制盐。史上称作〝洪武赶散〞。东台与盐有关的〝头灶,三灶,六灶…,一仓,三仓…,等地名都是明初到清末留下。现在,大海没有停下造地的脚步,每年以150米的速度,继续向大海延伸。


王亚生2


上次我说盐城大部是黄河夺淮冲积成的,盐城朋友喷得咱体无完肤,恭喜你等着喷吧!


安东州骑士


我们家就在江苏东部,小时候听爸爸说我们这里以前都长不出庄稼,因为都是盐碱地,估计就是退了海的地吧,我爸爸小的时候这里很穷,没有现在的洗发水,就在地上摸点土在头上搓搓,不知道是不是他哄我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