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建文帝之判臣即明成祖之功臣:隆平侯張信

張信,臨淮(安徽壽縣)人。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時期(公元1398年6月30日~公元1402年7月13日),張信已經做到了北平行都指揮使。

需要解釋一下“北平行都指揮使”相關問題。

先看都指揮使司。

明太祖朱元璋為強化專制的中央集權,在各地設置衛所,以都指揮使司為常設統率機構。

因此,都指揮使司是官署名,簡稱都司,屬於行省三司之一,是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類似現代中國的軍區。

再看都指揮使。

都司長官為都指揮使,是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屬於朝廷五軍都督府統轄。

明初,都指揮使與布政使、按察使並稱三司,同為封疆大吏。

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

最後看下北平行都指揮使司。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是明朝在東北地區西部設立的軍政機構,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西北部。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設置大寧都指揮使司,治所在大寧衛(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西),管轄今河北省長城以北,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以北等地。次年,改大寧都指揮使司為北平行都指揮使司。

前後共設立過21實土衛、2實土守禦千戶所、4王府護衛。

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復更名大寧都指揮使司,大寧都指揮使司治所內遷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

從此,明朝經營12年的大寧都指揮使司被棄守,所領衛所,有的廢除,有的遷移到長城以南,再也未曾恢復,後來逐漸為北元(蒙古)佔領。

北平行都指揮使,也稱北平指揮使。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崩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為建文,故後世稱其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之初,便開始考慮強化權力、削弱藩王。

於是,朝廷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封國相對較小、勢力相對較弱的藩王採取了激烈的行動。

隨後,周王朱橚(公元1361年~公元1425年)第一個倒臺,被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雲南巍山)。

接著,代王朱桂(公元1374年~公元1446年)被廢為庶人,軟禁在封地大同。

湘王朱柏(公元1371年~公元1399年)被廢為庶人,因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

齊王朱榑(公元1364年~公元1428年)被廢為庶人,軟禁在南京。

岷王朱楩(公元1379年~公元1400年)被廢為庶人,徙至漳州。

一年之內,五個藩王被廢。

目標其實很明確,下一個就是燕王朱棣。

建文帝掌權之後,面對分封各地、各有實力與勢力的諸多藩王,他的疑慮與猜忌可想而知。這些藩王中,最讓建文帝如芒刺在背的,非燕王朱棣莫屬。

對於削掉燕王朱棣的藩國,建文帝也有自己的安排。

在決定對燕王朱棣下手之後,建文帝秘密詔敕張信,讓張信生擒燕王來見。

張信是地方軍事長官,他自然會權衡實力。

經過思量之後,張信一時無法決定如何動作。他既怕違逆朝廷的命令,又怕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這樣兩難之中的猶豫與搖擺不定,自然讓張信苦惱憂愁。

面對困難複雜的狀況,張信憂心膽怕。這牽涉到身家性命的事情,他既無人可說,又不敢訴說。

見到兒子憂愁不語,張信的母親就問他道:

“兒啊,是什麼事把你愁成這個樣子了?”

張信回答母親說:

“您看兒統領著千萬的軍馬,兒能不愁嗎?”

張信的母親說道:

“娘看你的才能,統領那些軍馬是綽綽有餘的。你所愁的,肯定不是這個。你告訴娘吧,究竟是什麼事情?”

於是,張信才屏退身邊的人,對母親悄悄說道:

“皇上密敕,讓兒擒取燕王!這事,該如何是好啊?”

張信的母親聽言,大為震驚,說道:

“兒啊,這事萬萬使不得啊!娘私下裡聽人說,燕王當有天下。王者是不會遭遇非難而死的,況且,燕王也不是你所能擒獲的。你沒聽說過你父親所說的話嗎?”

因為張信的父親曾經說過,王者之氣,當在燕地分野。故而,張信的母親有此一問。

聽母親這麼一說,張信的憂愁擔心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沉重了。這個時候,張信更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沒過多久,建文帝的密敕又來了,其內容是催促張信儘快行動。

張信見到密敕催促後,很是生氣,起身說道:

“怎麼能這麼過分呢!”

於是,張信就去拜見燕王朱棣,第一次,朱棣閉門不見。

第二次,張信又去見燕王,朱棣還是閉門不見。

張信第三次去見燕王,朱棣最終還是閉門不見。

實在沒有辦法,張信只好乘坐女車,徑直前往燕王府中求見。

燕王平常就對張信有所猜忌,聽到張信挺身前來造訪,朱棣就讓人請他入內說話。

張信在床下拜見朱棣,朱棣佯裝中風不能言語。

張信說道:

“臣知道,殿下沒有生病!殿下如果有什麼事情、什麼計劃 ,請告訴臣!”

燕王說道:

“我真的生病了,不能講話!”

張信說道:

“即使殿下不把真心話告訴臣,臣也不會隱瞞什麼。現在朝廷密敕,命臣擒取殿下。如果殿下沒有事情、沒有計劃,那麼臣就執取殿下,獻給朝廷。如果殿下還有別的想法,就請殿下以實相告!”

燕王見張信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也感受到了他的誠心。於是,朱棣不再佯裝,他立即起身,就地向張信下拜道:

“請您救救我一家的性命吧!”

並稱呼張信為“恩張”。

於是,燕王朱棣召進姚廣孝,共同謀劃靖難之舉。

當日,話還沒有說幾句,就有屋簷邊上的瓦片飄墜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燕王見此,很是懊惱。他認為是不祥之兆,心中十分不悅。

姚廣孝說:

“殿下不要懊惱,這是祥兆!”

朱棣罵姚廣孝道:

“您又說虛妄之言,都這樣了,怎麼還是祥兆啊!”

姚廣孝說道:

“的的確確是祥兆,這是上天想要為殿下把屋頂換成黃瓦啊!”

帝王所居,屋頂為黃瓦覆蓋,亦稱黃屋。

朱棣一聽,確實很少有道理。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動靖難之變。

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收場。

朱棣登基之後,論功封賞。

張信的功勞,是按那些衝鋒陷陣的戰將來賞賜的。他被進官為都督僉事,封為隆平侯,受祿千石,還賜予世伯券。

張信的爵位,世代相傳,一直到明朝滅亡。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張信傳》,可參看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筆記》中《恩張》一節。

(全文結束)

「原創」建文帝之判臣即明成祖之功臣:隆平侯張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