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如何提升全球制度性话语权?

上海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如何提升全球制度性话语权?

上海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如何提升全球制度性话语权?

日前,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会提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品牌建设、创新创业、全球网络、发展平台、人才集聚、品质生活等关键领域打造新高地。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自开埠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对外开放息息相关,这座城市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就在于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国际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始终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打造联结中外市场的枢纽地位,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

进入新时代,上海对外开放再出发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具体而言,上海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应仅仅关注贸易数据、资金流量、投资项目的增长,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切实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上海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更多上海方案、上海倡议

。从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的角度看,这是更为持久和根本的路径,是上海对外开放升级的有力体现,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关键之举。

相关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上海要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既有赖于国家大力支持和自身综合实力,也需要积极谋划和布局,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世界级的“上海总部”“上海平台”“上海价格”“上海指数”“上海标准”

在“上海总部”方面,重点是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功能机构。当前,上海已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汇集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等重要金融机构。随着中国内需消费市场的快速崛起,未来上海在吸引外资时,应更注重招揽知名跨国公司的全球总部,助力提高上海的经济密度。结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吸引和打造若干具有“策源能力”、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世界级研发机构总部。结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更多国际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上海。此外,上海还应在中央统筹指导下,积极争取一些知名国际和区域组织在上海设置常设性机构乃至总部。

在“上海平台”方面,重点是建设一批具有全球辐射力的高端合作载体。目前,上海拥有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浦江创新论坛、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知名展会和平台。未来,在中央统筹指导下,上海应结合建设“五个中心”和打响“四大品牌”,发起和打造更多国际性的产业、经贸、金融、科技、文化合作平台,力争成为行业或领域的全球标杆。今年11月,上海将承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届时将为参会各国提供展示国家形象的上海舞台,为各国商品、技术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捷的上海通道。与进口博览会同期举行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将对标达沃斯论坛,有望成为引领世界经贸发展的高端交流对话平台,为推动包容性全球化提供公共产品。

在“上海价格”方面,重点是探索一批具有国际塑造力的金融定价机制。当前,以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为契机,上海正在尝试探索一些“上海价格”的形成举措,包括完善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金”定价机制,增强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价格全球话语权,拓展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交易价格发现功能等,着力提升金融要素市场全球定价权。未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海不仅需要寻求包括能源、贵金属、粮食在内的更多重要大宗商品定价权,还应积极探索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的形成机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尤其是以扩大进口和承办进口博览会为契机,“上海价格”的探索空间正在变大。

在“上海指数”方面,重点是探索一批具有国际认可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能力是构成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评价指数则是其具体载体。自1998年发布全球第一个集装箱运价指数以来,上海航交所已经陆续发布了17大类200多个指标,涵盖了集装箱、干散货、油运、船舶交易、船员薪酬,形成完整的上海航运指数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和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经成为整个航运市场的风向标、晴雨表。未来,在信用、贸易、投资、金融、科技、文化、营商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探索更多源自中国(上海)的评价产品,助力增强我国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中的软实力和话语权。

在“上海标准”方面,重点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接受度的行业和管理标准。在激烈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标准就是门槛和规则,就是世界公认的“通用语言”。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制高点和主动权。正所谓“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也同样适用于国家间竞争,发达国家历来积极扶持和推进本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两大国际标准组织中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达到452项,占比刚突破1%,而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则高达95%左右。未来,上海应积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与合作,要结合打响上海“四大品牌”,鼓励电缆、化工、船舶、大飞机、卫星导航、智能装备、中医药等领域有能力的单位争取主导制定更多国际标准,推动更多来自上海的行业标准、管理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上海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树立起“上海标准=高质量+高品质”的国际形象。

简言之,新时代上海对外开放再出发,要着力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积极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构筑起长期性的发展战略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