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不按照格律来写还能称之为诗词吗?

刘骠


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不难,难的是写出既符合格律,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的佳作,古人写的格律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诘屈聱牙,所以写格律诗不易,古人尚且如此,又何必难为自己呢?写近体诗,不按照格律就不叫近体诗,应该叫古体诗或者旧体诗。诗押韵是一般规律,不一般的诗也不少。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还可以不严格押韵,现代诗是这样,古诗词也是这样。格律诗一般要押韵,古体诗几乎可以说随便写,只要读者认可就可以了。现代诗和旧体诗的创作方法,基本相同,只不过一个使用的是文言文,一个使用的是白话文。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或者你觉得有必要可以选择格律诗,不过有些人对格律诗要求非常苛刻,而且没有上限。你想想他们对李白、杜甫、王维,都吹毛求疵,何况你呢?对形式主义的不断追求,已经使中国诗几乎灭绝了,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可悲的是格律诗有人支持,那些写格律诗的人手里有钱,所以他们也不在乎诗好不好?只要经常写几首烂诗就可以了,只要符合格律就过关了。

余秀华的诗你能看懂吗?看不懂谈何好坏?谈何流行和认可?但是这样的诗有人捧,捧的结果是新诗怪诞而且不可理解,新诗要死了。五·四前夕格律诗为什么会死?因为难以理解,难以理解还有可能理解。有些新诗简直无法理解,诗人本人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人甚至提出要给新诗写注释,这不是荒谬嘛!如果是这样的话,提倡白话文还有什么意义?汪国真的诗,当时为什么销量大?别管人家写的是不是诗?写的好不好?至少人家的诗,可以看懂。可惜这样的诗没有成为主流,所以也就人亡政息了。

写旧体诗,应以盛唐时期名人的诗歌为楷模,写格律诗可以以宋朝人的诗歌佳作为样板,写现代诗可以以民国时期的优秀作品为参考。

写烂诗的人有人养着,优秀的诗人要饿死了,要么跳楼、卧轨了,诗歌能不亡吗?

押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就看你用什么时代的语言,什么地方的语言写诗。普通话广东话还是英语?依据的是哪部韵书?即便是用普通话写诗,不同的人对押韵的见解也不一样。所以要搞一本韵书出来,这样科举考试的时候就会有一样的见解了。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搞出一个新韵,其实没有必要,它也未必合理,只是一个参考,其实只要你读着上口,就算押韵了。格律诗的规则只是一个结果,所以人们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以至于当代人还在沿用几百年前的平水韵。大金朝的话,谁还会说,谁能听得懂?多么荒唐!平水韵作为研究古代诗词的资料还有意义。如果大规模进行普及,指导现在的诗歌创作,必然有种种问题。为什么我能在几乎所有关于格律诗的辩论中胜出?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以至于阴招损招迭出,或者以谩骂为能事,哪里是个诗人的样子?熟悉了格律诗的规则,就能够成为诗人了吗?应该还差得很远吧。

《千家诗》的艺术水准不如《唐诗三百首》,因为《千家诗》搜集的是近体诗,只有绝句和律诗,在体裁上就非常受限制,篇幅上最多也就八句。是一本科举应试教材,如果按照近体诗的标准来选择《唐诗三百首》,那样的话还篇不出一本《千家诗》。古人不会干这样的傻事,他们不敢。但是现代人敢,因为他们无知。难怪旧体诗在纸媒上那样的萧条。因为凡不符合格律的诗都让他们给毙了,与其说他们在传承文化,还不如说他们在毁灭文化。新诗在纸媒上也有这种现象。而在网络上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那些人要么对古体诗极力封杀,要么群起而攻之,将打油诗的定义,任意扩大化,按照他们的理解,《唐诗三百首》一多半都应是打油诗。他们以为古体诗,已经被他们消灭殆尽,中国诗的一大半已经不存在,所以只能写格律诗了。

《宋词300首》的艺术成就不如《千家诗》,虽然,宋词有长短句,好像更加灵活,其实不然,词对平仄押韵的要求比近体诗还要严格,没有通融的余地。词就是歌词,通常不是太长,也不是太短,这样便于听众接受,这对词也是一种限制,要用格律诗,写出《蜀道难》、《离骚》这样的诗篇几乎没有可能。写都写不出来,就不要提比较了,所以苏轼们的艺术成就不可能和李白、屈原相提并论。但是古体诗可以,写成诗体小说都不成问题,中国古代最长的小说,不是《红楼梦》,而是一部诗体小说。古人填词的目的是为了演唱,而词曲绝大部分已经丢失了,即便有存世的,你也不一定喜欢。现代人填词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演唱,严格按照词谱填词有何意义呢?它的意义其实就仅仅在于,严格按照格律写,以便符合某些人的特殊癖好而已。

文学艺术形式限制并非越多越好,门槛并非越高越好。门槛太高,限制太多,就意味着灭亡,这并非是危言耸听。你还能记起几篇骈文?骈文在古代,就被消灭了。谁还会写八股文?如果不是韩愈发起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中国文化可能早就随之灭绝了。你能想象中国人现在还用文言文写作吗?对旧体诗而言,道理也一样,我有意发起新古体诗运动,拯救旧体诗于危亡。

中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古体诗。最年轻的文学艺术形式是,现代诗。明清之际,已经产生了四大名著,说明白话文已经成熟,并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只不过白话文的地位没有被官方认可而已。五四以后,白话文被官方所认可,中国头一次有了白话诗,它还非常年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走过了不少弯路,它现在正处于低谷,但终究会跃上高峰。


新疆曹子建


通常来说,格律诗词是在词牌、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的讲究。绝句律诗必须严格压韵与平仄,而且律诗的中间颌联颈联必须要求对仗。词必须按照内容,选定合适的词牌来填,比如说原本用来抒发激昂豪迈情感的《满江红》和《六州歌头》等词牌,若是用来表达闺怨哀婉的情绪,就会觉得不伦不类,用《蝶恋花》或是《声声慢》之类的词牌子,就比较合适。所以,如果要冠以绝句律诗,或者是词牌的格律诗词,就必须要按照格律来,否则只能算作打油诗。至于很多人说如果死板教条按照格律来,不是桎梏了意境,扼杀了创作的激情么?我只能说,这并不是性格疏狂不爱受约束,而是肚子里的墨水不够。先不说康熙字典里有四万多个汉字,唐诗有五万多首,宋词有两万多首,就说如果把唐诗三百首看个差不多,也不至于为一个字的平仄苦恼,古诗词中可替换的字多不胜数。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中有这样一句: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即说明做好一首诗词是不容易的事情,又说明作诗填词需要不断的斟字酌句,其中也是乐趣无穷的。所以,建议不按格律写诗词的朋友,最好多看古诗词,增加词汇量的积累,多研究古人的各种修辞手法,多练笔,多斟酌,久而久之,也能写出合律的好诗词来。


顾卿酒


这个范围很宽,普遍代表有唐诗,宋词,元曲,以及一些杂序集,都各有千秋。唐诗重意境,宋词重婉约,元曲首重自由写意,不管那一种,都有严谨的格式。而对联除上叙基本要求外,对平仄要求尤为严格。其它的诗词曲则要根据不同的格式,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是在下一点浅见,多余的就不一一赘叙了。


孤心淡1


1.不可以。

2.救拗。

3.救不好重新找词重写。

中国词汇丰富,总有一个词一种表达是完美的,不服看看“诗圣”“词帝”。


一片空白之王某人


有时间的可看看工具书,几有趣的,不难!但精就无需当考试啦,玩下玩下就会将祖先的精华承存下来的。古人都难不到,没理由难到现代人的,其中受格律影响的意景,可用救拗补救的,如懂得粤语的,压粤语韻更有味,古有李白,白居易等一些诗词都是压粤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