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传统相声是艺术吗?为什么?

天明遥遥山海关


能称的上传统二字的那肯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三观,上个时代的菁华可能是这个时代的糟粕,但即使是糟粕,有没有流传下去的价值,也是值得商榷的。就比如传统相声。



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文艺界洗心革面拥抱新时代,目的也从养家糊口变成了为人民服务。以侯宝林大师为主的相声大师们,成立了相声改革小组,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等纷纷推出新相声新段子。但那时候的相声,即使脱了长袍马褂,骨子里面还是有传统相声的影子。最多产的是刘宝瑞大师,祭起相声讽刺的大旗出了一系列好的作品,讽刺那些占公家便宜、马大哈等小人物。侯宝林影响力最大,作品也流传最广,侯宝林文革后复出,我听到的第一个相声是《夜行记》,我才知道相声原来可以这么讲。新相声的产生推动了相声的发展,可以称得上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振兴。


第二次振兴是在文革结束,文艺界空前的活跃,相声亦是如此,与杨振华、金炳昶为代表的批判讽刺性相声深入人心,这次相声的高潮到春晚小品兴起时结束,相声人才的缺乏,作品的缺乏,商业推广乏力,造成相声行业的低谷,称为寒冬也不为过。

德云社的出现带动了小剧场模式相声的兴起,郭德纲为主的传统相声回归,带来了相声的第三次振兴。观众多、笑声多、争议多,是传统相声带给人们的感受。打哏、伦理哏以及屎尿屁,人们在开怀大笑之后,又陷入“传统相声算不算艺术”这种无聊的讨论中。



任何艺术都有波峰波谷,都是在曲线中发展前行。传统的相声也需要发展,不一定靠德云社,德云社一张票炒到一万,他已经没有前进的动力了,他只要反复讲着这些传统的段子,就可以活的很好了,但未来还是要靠新段子,什么好歌都有听腻的时候,什么好菜也有吃腻的时候。

传统相声是艺术,但需要改革。


河畔一壶酒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相声史家汪景寿先生认为相声经历了“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过程,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是一种逗乐的手段,这种表演可以追溯到宋朝。

吴自牧在《梦梁录》里写到,“旧有百业皆通者,如纽元子,学像生叫声”,说的就是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模拟乡下人进城后闹的种种笑话,模仿动作、神态、声音,等等。《西湖老人繁胜录》也提到了“像生”,是当时一种走江湖卖艺的手段。

从宋以降,神态、动作的模仿归了杂剧,走江湖卖艺的再卖力,也演不到戏曲板式那么规整,所以单拎出口头工夫,逐渐发展传承,又吸收了说书艺人的手段,在“穷不怕”朱绍文等人的努力下,有了现代相声。

所以现代相声虽不过百年,但其背后的民间演出传统,从纽元子到琵琶拟声,从口技到说书,却是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底蕴不可谓不深厚。

艺术的评价标准见仁见智,实际上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按照极端左派约翰·凯里在《艺术有什么用?》中的观点,你觉得是艺术,它就是艺术。达达主义者在《蒙娜丽莎》上画胡子是艺术吗?往别人的画作上泼油漆算行为艺术吗?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例。

所以纠结一种形式是不是艺术似乎意义不大,总有人觉得它是,也总有人觉得它不是,并无恒定不变的标准,当然越接近金字塔尖,评价越一致越公允。评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作家,榜单差别不会太大,但评选最伟大的十位相声表演艺术家,就未必了。

我觉得相声当然是艺术,语言的艺术,讲故事也好,说段子也罢,一起一落,一收一抛,都是功夫,用郭德纲的话说,大家都会说话,为什么要花钱听别人说话?值钱就值钱在这儿。笑声可以成为评判某些艺术的标准,一段相声听完只有尬笑几声,恐怕算不上高明。但笑也分很多种,最高明的笑,怕还是鲁迅先生说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锻彰趣义


艺术一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包含方面众多,通常认为反映当地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无论绘画、书法、歌曲、戏曲、小说、戏剧等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都可称之为“艺术”。

相声虽然形成与清代后期的北京,是由朱绍文为始,但它又是继承我国古代相类似的艺术形式而形成,虽然无相声之名,但就今日相声形成的诸种因素来看,受其影响是很明显得。相声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经过多年累积试探而逐步形成。相声形成之初就是一门“撂地”艺术,就像现在人们摆摊卖货,铺开摊子,拿出商品就是自己的绝活,逗大家开心满足大家精神上的需求。而且相声真正的是集众家之所长,戏曲、戏剧、歌曲等艺术形式在相声里面都能作为组成部分,作为展现绝活的一种手段,而且最早“撂地”招揽观众使用的手法绝技“白沙撒字”也可以作为另类书法来看待,单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相声是“艺术”已经无可厚非。

其实真正将相声作为艺术,还是在1949年的7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曲艺”这个词,将评书、相声、戏曲等开口活的都归之为为“曲艺艺术”这个门类。在这之前这些艺人们虽然受百姓欢迎,但是没有一个正式的称呼,多称呼为“杂耍”。而且大部分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很低,而“曲艺”这个名词的诞生,使相声等艺术有了自己独立的门类而立于“艺术”之林。

笑是相声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搞笑那就不叫相声了。侯宝林在《相声溯源》中有过这么一段描述,没有笑可以构成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却构不成相声的喜剧艺术。但是笑声肯定不是衡量艺术性的标准,既然相声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体,有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里面,那么相声的艺术性也是应该呈现多样化,单纯的逗笑、单纯的讽刺、单纯的歌颂都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只有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而且衡量相声的艺术性不是一段相声或者一个人能够代表的了的,那要从整个行业来评价和衡量,就像一部电影你再卖座票房再高,评价再好你也不能代表整个影视界,因为一种的风格永远不能代表这个行业。也无法评价其艺术性,相声的艺术性在于语言的魅力,通过提取中国语文文化的精髓,来使人们得到了开心,心情愉悦。所以“笑”并不是衡量相声艺术性的唯一标准,却是最重重要的一个标准。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相声是一门现场的艺术,它的保质期很短。

我打个比方,侯宝林先生的相声造诣很高,对相声的理解很透彻,拿他的一个作品《夜行记》举例,我们承认这是相声艺术,但是这时出来一个人花了十年的时间去模仿侯宝林的《夜行记》,无论语音高低还是话语腔调都模仿的惟妙惟肖,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那么我们能认为这个人说的相声《夜行记》还算艺术吗?我们甚至不能认定他说的是相声,而应该认定他表演的是口技。

对于我们这种普通观众来说,相声是不是艺术根本不重要,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观众唯一关心的是相声能不能让自己开心。

听一段相声开心了就足够了,至于说从相声中体会到什么人生哲理,那是意外的附加。听一段相声尴尬半天,然后演员还要告诉观众这才是艺术,之所以尴尬是因为理解层次太低,这得有多贱呀?

马未都曾说过,相声说得好不好,能不能称之为相声艺术,其实很容易判断:观众的笑如果是发自内心,那么就是好相声;观众的笑如果是出于礼貌或迫于形式,那么就不是好相声。


逗妇乳不是豆腐乳


你认为传统相声是艺术么?为什么?【艺术系女生】为你原创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来看看什么叫“艺术”,《周礼,保氏》书中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里的六艺包括:礼, 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礼:为礼节 乐:为音乐,乐器 射:为射箭技术 御:为驾驶马车的技术 书:为书法,篆刻 数:为理数,数术也。



再来看看什么“相声”,相声兴于宋代,古代称相声为“象生”,是有关口技杂耍的含义,包含了口技中的“杂耍”,八角大鼓中的“逗哏”评书中的“贯口”莲花落中的“太平词”,通俗的说法就是:说学逗唱,一逗一捧,逗乐观者的表演形式。

对比“艺术”和“相声”的解释,不难看出,说学逗唱,本就是艺术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中“乐”的分类,

所以说相声必然属于“艺术”行列,属于民间传统说唱艺术。


艺术系女生


刃器作用于木头,木雕是艺术,劈生火材就不是,同理,语言用运在相声演员口中,风趣幽默讽邪揚正是艺术,脏话连篇,淫词乱调就不是,相声为逗人发笑是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笑有邪笑,讥笑,淫笑不可取。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低于生活是垃圾。


乙卞


这说明艺术是有内涵的,有思想上的高度。

那么来源于生活,低于生活的是什么?就是庸俗。

人性是有别于兽性的,人类特有的属性。人性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扶危济困,侠肝义胆,这是光明磊落的一面。追求猎奇,窥探隐私,践踏别人取乐,就是阴暗一面。

可以说,反映人性的是艺术,去适应人性,为人性服务的是手艺,而满足人的阴暗面的手艺就是庸俗。

莎士比亚写的戏剧是艺术。给人代写诉状、家书、检查、牌匾、锦旗就是服务,是手艺。给人说邻里家长里短的,编排别人糗事取笑的就是庸俗了。

比如姜昆的掉老虎洞里,掉下去后,众人的反应都是正面的。扔拐棍防身,扔纸笔写遗言,都是好心,是人性光明的一面。解裤带这种不雅的行为,在那一刻闪现的是智慧的光辉。这时候如果想逗观众笑,说一说内裤的颜色式样,和观众互动一下,再拿唐杰忠的父亲老婆对比一下,观众一定会哈哈大笑的。

侯宝林的夜行记,虽然逗哏的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但是捧哏的时时提示什么是正确的做法。相声中提倡的规则意识,至今仍然不过时。

很多传统相声没有什么思想境界。有些相声有讽刺性,但是也没有提拔思想高度。如果讽刺变成挖苦、嘲笑,就是庸俗了。

比如传统相声的穿马褂,就是对一种现象的嘲讽,庸俗还不至于,艺术是谈不上的。

过去的老艺人说相声是为了谋生,不是教化。相当于街边小吃铺,以吃饱为主要目的。但是低俗化也能招揽生意,增加收入。在一个相对密闭空间里,人性的弱点、阴暗面更容易不受控制,更加容易暴露。这也是现在酒桌段子泛滥的一个因素。有点澡堂子效应。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用笑话谁。

在传统的旧相声里,低俗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是相声,二人转,地方梆子戏,快板书都如此。

让观众笑是相声的目的,但不是好相声的唯一目的。

搞笑,不俗不容易,低俗很容易。


天明遥遥山海关


传统相声也是艺术,一种文学语言艺术,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解放后相声改革,以候先生为代表,去掉了很多低俗不健康的东西,象太平歌词,讽刺农民和妇女不能听的一些作品,创作出很多付合新时期新段子,把相声搬进了中南海,候先生被聘为语言大学教授,更说明相声的艺术性,也有他的高雅性。近年来,有人又把旧时期不要的低俗不健康的东西搬上舞台,用低俗愚昧,窑声窑调迎合了一些不懂相声的外地人和年青人。很缺乏现社会需要的正能量,还有些不明真相,和他顾用的水军,把此人称做为,人民艺术家,玩笑开的大点了,你们谁见过,号称我是骂亍的祖宗,混身刺青纹身,滿身铜锈味,一嘴炉灰渣子,送逝者双喜祝贺,假冒领导签字,骗取国家人民财产的,人民艺术家。玩笑开的太大了,应该收一收了,让他把精力放在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好作品来,把似前身上的污点综合一下,能落一个狗食相声家就很不错了。


三门峽


中国相声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语言表达艺术,比国外脱囗秀难度大得多。它以准确开囗表达把笑点提高到极致,一个会写作曲艺相声的作者不一定能说,会说不一定会写相声,相声艺术要了解历史,天文,现实,戏剧,文学,声乐,各门功课,用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给人以笑声,又不同于语言讲解,讲演,报告的形式,让观众笑自己保持不笑反而连续表达,不忘词或现挂引起更好效果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表现的,相声的四门功课是要经过系统学习作科,拜师学艺,遵守行规,尊老扶青代代传承,尤其是历史传统文化曲艺艺术。所以相声是一门相当深厚的艺术形式,並非说几句笑话,哗众取宠的闲谈怪论!


Han56458953


给艺术制定一个普世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艺术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本身是反标准的。艺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呈现,换句话说,环境是艺术的一个部分,脱离了当时的环境是很难客观评价的。所以,可能需要把相声放置于艺术史的语境下,才能判断是否是艺术。


那么首先从一个简单的情境入手,一段相声表演,是不是艺术?

首先看这段相声是否具有具体的感性形式。一段相声文本,可能可以是文本艺术,但很难称为相声艺术。因为相声必须要表演出来,表演过程中还蕴含着演员的创造。换句话说,相声的具体感性形式是说,这是能够称之为艺术的基础。

相声文本一例,需要相声演员的表演才能成为相声作品


其次看这段相声有没有感情价值,能不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单纯的炫技,没有情感基础,不能算是艺术,只能是技术;超出常理的歌功颂德,也不是技术,而是宣传。

相声泰斗马三立,最擅长表现市井人物,引发市民群体的共鸣


最后,看这段相声表演是否成为审美主体的欣赏对象,即审美客体化。譬如大自然,如果没有可欣赏者形成审美关系,大家不认为欣赏相声表演是审美行为和过程,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那么相声作为一类表演形式,能够成为艺术呢?

主要看相声发展有没形成一套艺术规律,具体可以总结为三个共识。

内容共识:即什么是相声文本,指单人或多人的语言表达,以对话和描述为主,其中要有笑料即“包袱”,手法上要“三翻四抖”“铺平垫稳”。

形式共识:即什么是相声表现手法,一般总结为说学逗唱,其中按照相声理论家薛宝琨的观点,“说”为表现形式、“学”为再现方法、“逗”为喜剧色调、“唱”为艺术手段,其度则叫“尺寸”。

相声理论大家薛宝琨

程序共识:即相声艺术家如何将自己的艺术意图生产为相声作品,通过一定的程序,被相声共同体所接受。目前熟知的“门户”“行业协会”就属此类。

目前相声艺术的行业协会是中国曲艺家协会


综上,虽然尚不成熟,但是相声基本具备了艺术特征,可称得上一门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