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夫没勇气去修理“好板凳”,足球场的失败有时只能静候

卫冕冠军德国队小组赛便宣告出局的消息听上去令人吃惊,但观摩过其三场小组赛的球迷应该都不会为这一结果感到可惜。

第一场小组赛,德国人被墨西哥人行云流水的“快进键”式反击搞得一脸懵逼。我同样一脸懵逼,并被后者迅速圈粉。

第二场对阵瑞典,德国人在读秒阶段被抢救了回来,卫冕了尴尬。用英格兰主帅索斯盖特的风凉话说:“在今年世界杯中,德国队只领先了对手一分半钟的时间。”

第三场对韩国,德国队又给了对手足可吹一辈子的素材。他们继续“一停二看三通过”地散步式进攻,让刚刚收看世界杯的观众误以为该队已经提前一轮出线。

就这样,德国队以一种不紧不慢不疾不徐的姿态告别了世界杯。他们掌握了大量“然并卵”的球权,像极了月薪只有三千块钱的穷忙族。临上飞机的那一刻,希望他们能够明白,这并非NBA七场四胜制的比赛。

勒夫没勇气去修理“好板凳”,足球场的失败有时只能静候

人们急于为他们寻找死因。有说是“老龄化趋势严重”、又有说是“荣誉饥饿感不足”,还有说团队存在着山头主义但缺少真正的带头大哥。但这些问题的一一摆放,只是为了给遭受到强刺激的内心铺设一条“缓冲带”。我的意思是,在这一赛果真实生成之前,你不可能依据上述理由便得出“德国队必败”的铿锵结论。只有当结果发生,你才匆忙组织了几个看上去过硬的理由,试图使这一“存在”变得合理。

如果你在赛前单押足彩比分韩国2比0德国,几乎所有人都会喷一句“智障”,哪怕你只是扔出去十块钱。但在赛后,吃瓜群众会将你欢呼着“举高高”,然后踊跃地跟你解释这一比分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主帅勒夫知道队内存在这些问题吗?你都知道他能不知道?

但他有解决之道吗?或许没有。

勒夫没勇气去修理“好板凳”,足球场的失败有时只能静候

西谚有云:“好的板凳不需要修理。”西谚又云:“永远不要尝试发明轮子。”意思都是说:磨合好的物件不需要折腾。

这套主力阵容基本沿用了上一届的夺冠班底,勒夫没有勇气去拆换它。或许只有静待错误生成之后,在舆论一边倒的声浪中,勒夫才有“氛围”和决心去改换它——当然这一前提是,勒夫并未被德国足协所“改换”。

这让我想到了带领中国队逃出生天打进世界杯十二强赛的主帅高洪波。在十二强赛前4轮1平3负仅积一分的窘境下,他被迫黯然下课。人们事后诸葛地说:“如果早点换上里皮,也许中国队就进世界杯了。”但问题是,谁有这个魄力在高洪波前期带队有功的情况下行事鲁莽地将其撤换呢?如果开头换上里皮之后依然打不进世界杯,那么舆情是否会发生调转,“集火攻”那位放逐了“功臣良将”的决策者呢?

即便知道高洪波可能够呛,也没人敢在初始化阶段便拿下他。只有等高洪波铸成大错,里皮才有机会持证上岗。

这就是足球运动的玄学——暗含着“模棱两可”和“两面三刀”,这也决定了某些隐患只能保留其中、避无可避。

这些隐患未必能够导出失败。但失败一旦生成,这些“隐患”便会迫不及待地跳将出来,成为了通向失败的“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