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元妃省亲时,为何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作家云冗雾


对于元妃省亲时黛玉的态度其实也没到不屑一顾啦,要说黛玉为何会如此,这得从书者对每个人的排兵布阵开始说起。

首先说到林黛玉所谓的不屑一顾,说白了她只是厌恶封建礼教,其实也就是对于礼教方面可能没有像其他人那般积极,不愿俯首听命罢了。


作为皇权代表的元妃省亲(说白了也只是封建皇权制度下的一个炮灰,或者说是棋子),排场浩大,作为晚辈的她此刻身份高过任何人,包括她们的老太君,个个对她向朝拜天神那般,早早沐浴更衣,正衣冠候场,来时三跪九叩的俯首行礼,这里面处处充斥着封建礼教的腐朽。林黛玉,作为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反叛者,又如何能心悦诚服的去跟从?但是也仅限于心态上,她并没有做什么特别显得格格不入的事情。然而对于其他的事情,比如题匾写诗这个事儿她可是很重视的,毕竟诗情画意之文化是没有阶级之分的,至少在她看来是如此。众姐妹发挥着自己最大的才能题诗,林黛玉还帮助宝玉并最终称魁。


元妃和林黛玉虽然不站在同一个队伍,但作为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女性都是不幸的。虽说元妃代表着皇家封建制度的最高级别,但她本人也不过只是二十来岁的弱女子罢了,权利中心的炮灰;林黛玉何尝不是一样?看似富贵荣华娇宠一身的大家闺秀,却不愿被礼教束缚,重权之下的反叛又怎么会有好结局?

她们身份不同,路径不同,但最终还是逃不掉殊途同归的命运。这或许就是旧时礼教制度下的残酷无情吧。原应叹息终不悔,黛雪玉钗梦不归,好一场红楼大梦,泪嘁嘁。


梦归秦淮


没觉得林黛玉对元妃不屑一顾,相反,书里说得很清楚,林黛玉对于元春省亲这件事是很重视,“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咏,倒不好违命多做,只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罢了。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

每次看到这段都很有意思,它展现出了黛玉性格的层次,也体现了黛玉的成长,

曹公写人,即便是他的所爱者,他也不会朝完美里写,那么一点别扭处,会更显人物的魅力。

黛玉在省亲宴上的表现,正与很多知识分子相同,渴望被上层欣赏,摩拳擦掌,想要大出风头。然而上层对于这种才华并不怎么重视,他们在择人方面往往是一种综合考量,才华与否,也许是最不重要的。元春亦无意于知道这些姐妹谁最有才华,不过走个过场而已。

这就使得很多自负才情的人心灰意冷,黛玉也是如此,看

上去是有点幼稚,但是,早期的林黛玉很多时候,都显得尖锐、敏感、虚荣和幼稚。这或者正是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有独钟处单是因为你的可爱懂事而产生的爱,并非真爱,看到了你的不懂事不明智的地方,仍然有欣赏怜惜之意,才最是难得。

黛玉和李白一样,缺点与优点同样突出,也许有魅力的人,总有各种瑕疵,“十宝九裂,无纹不成玉”,那些瑕疵,正证明它的真。林黛玉的种种张狂里,有一种我们熟悉的少女气质,除了宝钗这种仿佛一出生就很成熟的人,谁没有过把拧巴当个性,把尖锐当真性情的少年时代呢?

黛玉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的自苦,那自苦,让你对她有一种同类的同情,看到曾经不知所措的那个自己,你几乎想隔空摸摸她僵硬的臂膀,你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感觉。

闫红说


一个读者就有1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两方面都解释的通

黛玉没有不屑一顾,更没有反感

我们来看看原著中,元妃省亲中,元妃与黛玉的交际

1、贾妃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2、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

3、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在原著中,元妃每每提到女子,必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首,元妃作为皇上最宠爱的妻子,对于家里的一切肯定也是有所耳闻,又或者是省亲之前对家中各人各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论元妃以何种方式了解家中近况,她对家中事有所了解,这一点无从质疑,不然也不能开口就问到,宝钗、黛玉因何不见。

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虽为姊弟,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兄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忧。” ——红楼梦·第十八回

由此可知,元春进宫时,宝玉是“三四岁”(周岁三岁,虚岁四岁),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字了。

我们又知道:宝玉比林妹妹大一岁。

书中描述: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抛开怀孕10个月,现在的5岁,那么贾敏嫁给林如海之前,元春应该已经出生,作为贾母最喜欢的女儿,元春和这位小姑姑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

因此贾敏,在家也应该和林黛玉说过贾元春的事,贾元春,以德才封妃,那么她的才情只高不低,黛玉作为一个对自己才情,有着很高的自信的人,好容易见到贾元春,必定要和她较量一番。奈何古代的等级制度严格,所以只能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但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黛玉对其不屑一顾

根据上面的推理,贾敏和贾元春应该认识,但具体关系如何,我们并不清楚,黛玉见到去到王夫人房间时,王夫人提及贾宝玉的时候,黛玉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

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而见到贾妃的时候,并没有这般的心理,所以推测,贾敏和元妃的关系并不好,这可能得因于贾敏和王夫人的关系并不好(原因大家可以查一下,或者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解释,此处不多做解释。)

既然母亲和元妃的关系一般所以黛玉对其,自然也不感冒,但作为一名才情极高的女子,不可能因母亲的影响,而完全否定一个人,所以她可能想用诗作去自己测量一下元妃,所以才表现的很积极。

最后一种推测

因为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以黛玉的聪明才智,肯定看出王夫人对自己并无好感,所以希望以才情打动元妃,让元妃赐婚。


行晋


黛玉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其实表现的是有两个倾向的。一个倾向是她不主动迎合权贵,另一个倾向是她的才华希望得到元妃的肯定。

黛玉并不觉得元妃可是宫里边的娘娘,是一个权威人物,是决定贾家家族命运的人,所以,她并不会像宝钗说“谁是你的姐姐?那上头坐的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敲黑板了,再划一下重点,这里的重点是“黄袍”二字,代表了宝钗的一种价值追求。只有有了这样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才能够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当得了宝玉的姐姐。再说白一点就是,宝钗认为自己也应该走元妃的道路,也应该成为穿黄袍的坐在上面的姐姐。同时宝钗还对宝玉说“她因不喜红香绿玉,才改成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又偏要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她争吗?”宝钗是非常注意尊卑有别的,非常会体察别人的心理,从而自己做一番计较。也就是情商特别高的人。

当时的黛玉心里边其实对贾妃并不怎么特别的惶恐的,但也不是一点也不重视,她不对元妃的地位和权势有一点羡慕,也不会主动去观察元妃的喜好,从而积极主动进行迎合!

她是非常希望元妃当众肯定她在诗词方面的才华的。黛玉生活得非常诗意,详见我的头条号文章《黛玉诗意地栖居在大观园》,她本身就是一首诗,把凡俗之事也能过得像诗一样兴趣盎然,所以她所看重的就是爱情和诗。平常在结诗社的时候,李纨的评价相对来说考虑到了各方利益,有时能将黛玉评为第一,但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将她评为第一,所以黛玉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和承认,心里边是有积聚了一股怨气的,这就像是古代的士大夫,清高而恃才傲物。

元妃省亲,黛玉也希望能够得到最高领导者的肯定,这也是她价值得以承认的一种方式。因此,她才能在完成元妃要求的每个人赋一首五言律之外,觉得没有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很不高兴,又看到宝玉,独自要做四首大费神思,就想起来要代他作诗。一方面呢是省去了宝玉的一些精神不到之处,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她借此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就算是没有署名权,但是作品是优秀的,黛玉也很高兴了。再有一点,有恋爱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被有发言权的人在自己的恋人面前表扬,这也是很为自己增色添彩的事,无疑,会进一步美化自己在恋人心目当中的形象。



果然,元妃看过了宝玉写的四首诗,分别是咏赞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和稻香村,其中赞颂稻香村这一首就是黛玉替宝玉作的。元妃说,稻香村这一首是前三首之冠,因为黛玉的诗当中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之句,就把当时叫做“浣葛山庄的地方改为稻香村。

黛玉的这一行为,一方面是自己的个性使然,同时也代表了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对能够得到当权者的肯定的一种渴望。由此也可以证明,为什么李白说“今朝为官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三闾大夫屈原没有得到楚怀王的赏识之后,只能悲愤地投江了。


冰珊醉红楼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元春省亲是《红楼梦》大阵仗场面。也是贾家最后的荣光。我认为元春省亲才是贾家最后被抄家的根源,无天家的贾家必然会被清洗,这里不多说。

元春省亲原本是林黛玉的一个展示机会。毕竟作为大场面,谁都想一展才华瞩目众人。只是她们这些小女儿注定只是陪衬,作为点缀可以,不能成为主角!

贾元春省亲,是与父母家人相聚。短短一段时间谈不上团聚,所有行程安排满满的。她也没见过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两人,只是闻名而已。贾母王夫人等年节进宫请安一定会说到薛林二人。元春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客气而不陌生。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这里薛宝钗在元春口中排在前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从亲疏还是年龄薛宝钗都要排在前面。薛家与贾家亲戚较远,是客人,宝钗年纪更大,将近十五岁,理应排在前面。这样称呼并不是贾元春对二人厚此薄彼。


林黛玉在元春省亲一节显露了自己好胜的另一面。曹雪芹这里突出描写黛玉的争胜心特别符合小儿女心态。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没人不想表现。迎春,探春,惜春都想,只是才能不比薛林,就自动放弃了。薛宝钗的性格就算想争胜也不会表现出来。我们看她的诗和黛玉不相上下,都得到元春的赞赏,显然宝钗心中也憋着一股劲儿!这就是二人性格的不同。

这一节里贾元春对薛宝钗和林黛玉并没有不同的看法。其后赏赐众人的礼物也都相同。问题出在半年后的端午节。那时候元春赐的节礼贾宝玉和薛宝钗就一样了。很难说贾元春是否因此就认定宝钗是弟媳妇的人选。毕竟连贾政都说还小,要等两年,元春也没必要提早操这个心。


我认为元春不操心,不表示曹雪芹不操心。端午节赐节礼第一因为宝钗将笄之年需要隆重点,第二薛姨妈在,需要更重视点,第三才是暗示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结果,只是做的太明显了。这更多代表作者的意思。从亲疏来说,薛宝钗和林黛玉与贾元春关系不分轩轾。甚至姑舅亲要比姨表亲关系更深。元春所要面对的是后宫的尔虞我诈,没必要对家里一对小女儿表现善恶。如果说林黛玉替贾宝玉作诗,薛宝钗还提醒了贾宝玉“绿蜡”呢。

元春省亲留下了很多秘密,无疑关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发展。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不是大放异彩的人。真正核心是贾宝玉。元春更在意的是宝玉做了什么。黛玉也好,宝钗也好,都是元春眼里的一对亲戚。一眼划过,难留纤尘。元春更担心的应是“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以上都是本人个人之见!若我没说清楚,欢迎留下您的观点。欢迎转发!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真不明白题主是怎么想的?

纵观《红楼梦》全书,黛玉唯一最想讨好的人就是元妃了。
平日里喜散不喜聚的黛玉,被宝玉这位高高在上穿黄袍的亲姐姐激荡起大展才华的豪情。

原文:“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自从宝钗进入贾府之后,黛玉就是压抑的。宝钗的美丽健康、大方周到、稳重能干,比黛玉更讨众人喜爱。并且宝钗与宝玉之间还有了“金玉”之说,宝玉也有了“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之嫌。

黛玉如果能得到宝玉的亲姐姐元妃的青睐,这个份量上就相当不一般了,所以黛玉的好胜之心被彻底的激发起来了。意犹未尽的黛玉在一匾一咏之后,继续行动了。

原文:“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 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趁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来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

果然元妃似有察觉,黛玉替宝玉作的“杏帘在望”果然不同。

原文: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然而宝钗的表现相当节制,不过是提醒了宝玉: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

宝玉一时想不出典故,宝钗又提醒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



对于宝钗黛玉的才华,宝玉的亲姐姐贾元春是清楚的。

然而元宵节“元妃省亲”还不到两个月之后,宝玉奉元妃旨意与宝钗众姐妹一起搬入大观园读书才一个多月时间,宝玉和凤姐就被魇住了生命垂危,幸有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前来持颂“通灵宝玉”三十三天后凤姐和宝玉完全康复了。


“通灵宝玉”显灵救了凤姐和宝玉性命的事情,元妃当然会知道,凤姐宝玉完全康复之后十天左右(四月二十七日)元妃赐下独宝玉与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并让贾氏族长贾珍领着众位爷们五月初一开始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为贾氏家族祷福求平安。
唉……!

可怜的黛玉呀!

黛玉纵有“咏絮才”,怎么抵得过贾氏家族的“命根子”~“通灵宝玉”的安危重要?

宝黛“私情”,怎么可能胜过能够“护玉”的“金玉良缘”呢?

三月初大观园中春光明媚,盛开的桃花树下宝黛“共读西厢”初定情,凤姐调侃黛玉“吃茶”始论亲,转眼之间凤姐宝玉就被魇住了有性命之忧,“双仙”至“通灵宝玉”显灵救命。

“宝黛爱情”刚刚才拉开帷幕,就注定是个悲剧呀!

为黛玉的才情、黛玉的爱情,一大哭!


阿丹151014015


《红楼梦》的贾府,既是曹府的真实写照,又是对皇宫的虚构,是双面绣。元妃省亲,是曹府的真实事件,曹雪芹姑姑就是王妃。而我要说的是另一面,林黛玉除了大观园里的林姑娘之外,还影射了明末朱由校的皇后张嫣。曹雪芹在开篇中说过,为了纪念那几个不凡的女子。这里便有一个问题,曹家真有那么几个出类拔卒的女子吗?我看了许多人的文章,并没发现有这么一群女孩子,曹雪芹是有两个老婆,但都默默无闻,曹雪芹不会如此浅薄的,在曹雪芹心中,应该有活得轰轰烈烈的几个女子。曹雪芹是汉八旗的后人,骨子里是汉人,对汉文化情有独钟,这会让他与汉人站在一块儿。明朝灭亡了,亡国之君不足惜,但有三位皇后不可说。朱由校的张皇后,象林黛玉,朱由检的周皇后像宝钗,朱由榔的王皇后像妙玉。这三块玉随明皇朝一块葬送了。

林黛玉的魂是张皇后,怎会对一个贵妃有特别好的表现呢?所以,在这一章里,林黛玉是冬眠的,不会有过多戏码。








圆梦公考


林妹妹性格如此

很正常,林妹妹本就是那种清冷的性格,越是人多,越是那人如众星捧月,她越不愿意往前凑。同时一位丧父不久就寄人篱下的孤女,自然容易变得更加孤僻。

大观园背后的阴暗

说完黛玉的性格,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造了大观园,整个院子奢华非常,但对于已经败象初现的贾府,修建资金从何而来?

答案是用林妹妹父亲林如海留给林黛玉的遗产嫁妆来修建的!自宋代以后,受程朱理学思想毒害,妇女地位大大下降,女人无法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即使是父母留给孩子的遗产,如果是女儿也没权利直接接管,而是交给家族中长辈管理,直到该女嫁为人妇,再把这部分遗产作为嫁妆交给其丈夫管理。

林如海的官位是管食盐的,而当时最富有的商人就是盐商,所以林父是肥差中的肥差!几十年经营,其遗产丰厚程度难以想象。可惜被贾家摘了桃子,还棒打鸳鸯,因为如果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林黛玉的嫁妆就要给宝二爷管理,而这背后牵扯的是肮脏的利益链条,贾府上下能说的上话的都分到了一杯羹,所以林黛玉晚点嫁人或者别嫁出去,符合这些人的最大利益,这心里情况下,林黛玉悲惨结局或已早就注定了。


瓦尔登的船夫


元春是贾家的娇傲,贾家包括贾母在内,无不对她宠拜的五体投地,而黛玉是真性情之人,宝钗确是善于伪装的人,而且宝钗曾经进宫选秀,说明她和看重元春的地位。而黛玉确对元春的身份地位的削一顾,黛玉是持才而娇,在她心里皇贵妃只是名份而以,论才学不见得比自己强,她本想就这次元春省亲,比较一下,谁知没有机会比出高低。我想黛玉才学绝对更胜一筹,元春思想比较疆化,黛玉接触面远比元春广,而且黛玉小时候家庭影响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黛玉父亲是有真才实学的科举考生,贾家是世袭官宦,论才学不如林家。元春很小就进宫了,在宫中学习各种规矩,那有时间专功学问。喜欢往往是相互的,宝钗表现出来的是谦卑,逢迎,宠拜。黛玉表现的是孤傲,不肖,不服。元春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对待黛玉,很显然黛玉骨子里就是一个高傲的人,元春皇贵妃身份,怎么能屈尊顾及黛玉呢?


明月清风高楼望月


元春省亲时,不屑一顾的是妙玉。元春省亲前,妙玉就已入住大观园,可是,省亲之时,妙玉始终把自己当成姑奶奶,从没尿过贵妃娘娘那一壶。另外,就是小旦龄官,管你是在贾府还是进了皇宫,管你是省亲还是专门请姑奶奶入宫,唱与不唱,还得看姑奶奶的心情!

黛玉不屑一顾吗?黛玉很反感吗?这个问题,提得实在可笑!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起那些以元春省亲之文抬高黛玉贬低别人的解读。元春省亲时,黛玉是怎样的表现?从文本中随便拣几句即可说明。

第十八回原文:原来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

从原文可以看出,对元春省亲之事,贾府里面最在乎、最费神的姑娘,非黛玉莫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