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好奇心去重新發現以色列:一份絕對專屬的創新修煉遊學課

“無論從地理上還是文化上來看,以色列自古以來就是各類文化、帝國和宗教的匯聚之所。另一方面,現代的特拉維夫如同融合多元文化的旋渦,這裡還有許多不墨守成規的人,他們跨越宗教、文化、藝術和美食的界限,融合那些看似不可調和的差異……”

但如果你不以旅行者的身份去,而是以追求極致創新的創業者眼光來定製一趟以色列的行程呢?會有什麼不一樣?

帶著好奇心去重新發現以色列:一份絕對專屬的創新修煉遊學課

早春三月,跨洋交融,跨界碰撞。“耶魯-紅杉領導力中心”的學員們,即將踏上以色列遊學的尋訪之路。我們將之定義為一次重新發現以色列的創新修煉遊學課——在全球聞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學習他們學到的知識;與以色列數千家初創企業裡的佼佼者跨界碰撞交流;在歷史、宗教和民俗的浸染中體悟猶太文化中的懷疑與思辨精神……

從1972年紅杉資本在加州陽光下創立之日起,紅杉就一直在追尋技術創新的大潮,並不斷髮現和發掘全球範圍內處於創新高地、創新前沿的國家及地區的新生力量——從美國到中國,從印度到以色列……如果你也是《創業的國度》那本書的讀者,一定會對以色列的創業創新力量印象深刻:它誕生了14位諾貝爾獎得主;它有150多家高科技初創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其數量竟然排到全球第四。紅杉很早就投資了諸多以色列極具創新力的創業公司。

未來一週,我們將帶著不一樣的好奇心去造訪這個神聖千年的應許之地、以“創業創新”為鮮明標籤的經濟奇蹟之國。

帶著好奇心去重新發現以色列:一份絕對專屬的創新修煉遊學課

好奇之一彈丸之地為何被稱為“教育王國”

在阿拉伯語中,硅谷的“谷(Valley)”的同義詞是Wadi,因此特拉維夫的高科技帶也被一語雙關地稱為“Silicon Wadi”,獲得了“硅溪”的美稱。以色列67%的新創企業總部在特拉維夫及周邊地區,谷歌、Facebook、微軟、英特爾、IBM、思科等公司的研發中心也坐落在這裡,英特爾甚至在這裡研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雙核處理器“酷睿”系列。

帶著好奇心去重新發現以色列:一份絕對專屬的創新修煉遊學課

創新是以色列的生命和靈魂,大學就是以色列創新體系中最大的智力支持。據統計,以色列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和經理人中,70%以上畢業於以色列理工學院;以色列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創始人和CEO中,68%畢業於以色列理工學院;以色列電子行業的經理人中,74%持有以色列理工學院學位。

是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將是此次創新修煉遊學課的重要一站。它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素來享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稱,是一所享譽全球的理工類學院。要知道,愛因斯坦是該校學術協會的首任主席。

Technion是科技創新的沃土,是全世界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最多的大學之一,排名第二。以色列1700家高科技上市(在以或美)公司,其中一半企業是該所大學學生創辦。以色列理工學院科學園是以色列最成功的大學科學園,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孵化器之一,被譽為“以色列企業家孵化器”,該校畢業生被稱為“以色列高科技發展的引擎”。

在這裡,我們將以3天12場的節奏,密集聆聽多位教授開講創新、文化和科研等講座,參訪生物機器人、生命科學、航天和視覺藝術等前沿實驗室,還將有兩場紅杉悅讀會“加餐”——對話《創業的國度》作者索爾・辛格,和《創新的天梯》作者夏羅默・邁特爾。

我們好奇:

在逐浪互聯網科技創新潮流10多年後,面對新一輪技術革命,以色列又是如何再次挺立潮頭的?

好奇之二

生而全球化”的以色列創業公司可供中國新生代創業者借鑑什麼?

“以色列這麼小,沒有哪家新創公司能夠只面對國內市場,從建立公司的第一天起,它們的目標就是去美國,去中國,去歐洲,它們的國際視野非常開闊。”

我們先來劇透一下要去以色列參訪的這些企業:

獨角獸IronSource是以色列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曾被選為“20家最熱門的初創公司”之一,並被列入《華爾街日報》“十億美元創業俱樂部”。有“以色列BAT”之稱。IronSource成立於2009年,初創原因是三個年輕人做了一款3D瀏覽器,但發佈後卻遭遇推廣瓶頸,於是IronSource公司就應運而生,並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場。

帶著好奇心去重新發現以色列:一份絕對專屬的創新修煉遊學課

谷歌在特拉維夫的創業空間“Campus”

一些在以色列早就建立研發中心的全球科技巨頭也紛紛助力本地創業企業的全球化。比如谷歌,現在在以色列有數百多名工程師,致力於維護和開拓谷歌的一些核心產品,如搜索、地圖和在線搜索等。特別地,谷歌在特拉維夫有一個專門的創業空間“Campus”,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創新與發展自己業務的平臺。

紅杉在以色列投資的本土企業Kenshoo是Facebook的營銷夥伴中唯一一家擁有針對各類平臺進行廣告投放的自主API解決方案的企業,它擁有十餘項專利應用。Kenshoo在全球擁有超過27家分支機構。

帶著好奇心去重新發現以色列:一份絕對專屬的創新修煉遊學課

Kenshoo官網

今天,中國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生而全球化”的初創企業,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場、整合全球資源、以全球視野構建公司戰略,比如紅杉成員企業的DJI大疆創新、智慧芽等;而像滴滴出行、今日頭條等,如今也在大踏步開拓國際市場。

我們好奇: 以色列創業企業的全球化經驗,有哪些是中國創業者可資借鑑的?

好奇之三

以色列有哪些看不見的東西可移情通感

學習的?

“每一個時代的企業家,都有著自己的時代註腳,有著自己的時代使命。但不論何時,有一些精神永遠是相通的。”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曾在《偉大時代的企業家精神》一文中如是說。以色列獨特的歷史和國情因素,在某種程度上逼迫並促發了今天創新的活力,但也因此,它並非能夠被複制。那麼,在文化、精神和理念的深層次裡,有哪些是能夠為今天的中國創業者們移情、通感並學而習之的?

一是不懼權威。索爾・辛格在《創業的國度》一書中寫到:“猶太教和以色列人始終是一種懷疑和爭辯的文化,一種解釋、反解釋、重新解釋、反對性解釋的開放式自由問答遊戲。”據說在以色列人家庭裡,孩子放學回家,父母不會像中國家長那樣問:“今天老師問了你什麼問題?”而是問:“今天你問了老師幾個問題?他答上來了麼?”

“管理5個以色列人比管理50個美國人還費勁,因為他們會一直不停地向你提問,並且往往是從這樣的問題開始——‘為什麼你是我的經理?為什麼不是我來做你的經理?’”英特爾一位內部主管說到。

帶著好奇心去重新發現以色列:一份絕對專屬的創新修煉遊學課

世界板塊中的以色列

二是生於憂患。以色列國土地面積很小,狹長,又沒有戰略縱深,且一半國土為不毛之地。以色列和周邊的阿以衝突是二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種種生存危機,迫使以色列人不能不創新,不得不創業。居危思進,居危思變是以色列創新的原動力。由於長期生活在地區衝突的陰影下,以色列人更懂得風險控制、壓力管理,以及一種時刻準備戰鬥的心態。創業的狀態何嘗不是如此?


三是人脈網絡。許多給創業者的忠告中都提到建立人脈網絡的重要性。以色列的創業者們正得益於此。他們成長的環境,是每個商人都生活在相互重疊的社交圈裡,有的是小社團,有的是共同服過兵役,有的是鄰居,都是非正式的圈子。

同時,由於以色列特殊的建國曆程,使其擁有更為開放的移民文化。而移民的特點是什麼?是最不會排斥重新開始的一群人,準確地說,他們是愛好冒險的人——移民的國度,就是創業者的國度。

我們好奇: 在善於質疑、挑戰和思辨的以色列公司裡,管理者如何在激勵創新和風險控制之間取得平衡?這些以色列文化的精神,可否幫助中國創業者強健其企業家精神?

在別人不敢去的地方,

才能找到最美的鑽石。

——猶太古諺

在以色列

你將遇見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