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能否成为国产现实题材创作爆发的“药引”?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现实题材作品长期处于令人尴尬的边缘地位。尽管偶有佳作诞生,有些还获得不少国际奖项,但因为缺乏商业化的包装与运作,现实题材影片的整体票房差强人意,这进一步打消了出品方的投资热情。

近几年,随着国内影市的高速发展,日渐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与产业改革的内在动力,促使行业决策者重新审视这一类型电影。在诸多因素的积极助推下,现实题材作品产量与质量逐步走高。

拉开2018年电影暑期档序幕的《我不是药神》,同时也将现实题材影片的艺术、商业、社会价值推向一个高潮。此片像是现实题材创作“围城”中,高高升起的一面旗帜。让业内外人士,看到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不是药神》能否成为国产现实题材创作爆发的“药引”?

与此同时,影片的大爆也让人们不禁发问:《我不是药神》能否成为国产现实题材创作爆发的“药引”?

《药神》大爆有迹可循

素材选择要有的放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我不是药神》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也是有迹可循,去年多部现实题材小众作品的小火为其大爆埋下伏笔。此类作品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从2016年国庆档林超贤“行动三部曲”序曲《湄公河行动》开始,到去年的《战狼2》、《二十二》、《巨额来电》、《嘉年华》等,再到2018春节档的《红海行动》。

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国产现实题材作品逐渐回归观众视野,影片内容生态也逐渐丰富起来。既有格局庞大的官方声音,也有关注个人命运的百姓视角。

整体而言,

现实题材作品的素材选取,对于影片能否顺利过审以及如期上映至关重要。因为素材是影视创作上层建筑的地基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已上映的现实题材作品来看,以《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等为代表,弘扬国威、军威的正面素材创作,无疑是各方喜闻乐见的形式。

而以负面素材为切口的影片创作与过审难度系数,将会大幅度提升。以写实风格著称的“贾科长”的创作历程与被禁作品数量,都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熟稔商业运作的陈可辛,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亲爱的》推上大银幕。如果不是赶上国家打击农村黑势力,曹保平《光荣的愤怒》估计现在还躺在问题名单中。

按照市场经验来看,负面素材中的天灾类型更容易把控,比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与之对应的《嘉年华》及李杨“盲”系列三部曲等,创作空间极其有限。此类作品能够如期上映,对于主创团队已是莫大的欣慰。

《我不是药神》也是以“天灾”慢粒白血病为切入点,对介于人性与法理之间的摩擦进行巧妙探讨与表达。让观众关注黑暗之中的人性光辉,而不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我不是药神》能否成为国产现实题材创作爆发的“药引”?

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现实题材创作者的素材选择应当有的放矢,为影片的后续创作打好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之堤毁于蚁穴。在创作素材上,也许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

如何实现艺术与制度的精妙平衡是关键

众所周知,各国形式各异的电影审查制度,一直是悬在行业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战狼2》到《我不是药神》,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到中宣部主管,现实题材精品影片不断涌现的状态下,行业监管部门释放出一种有限宽松信号。

《我不是药神》能否成为国产现实题材创作爆发的“药引”?

《我不是药神》的横空出世是艺术创作与制度“红线”不断碰撞的产物,彼此各取所需又互相支撑。在有限的发挥空间内,如何实现艺术与制度的精妙平衡,是国产现实题材作品能否爆发的关键所在。

相对于票房的火爆与口碑的高涨,《我不是药神》的制片人王易冰与监制宁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这部电影的上映,就是最大的成功。

“作为导演,希望大家看了电影之后多多发表影评推荐这部电影的同时,控制语言的尺度,给我们电影更多地保护,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在豆瓣超前观影场的主创见面会上,文牧野态度诚恳地说到。

“保护”一词体现了主创团队对于影片能否如期上映,内心也是十分忐忑。资深的行业经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要低调,因为题材、内容问题临映撤档的情况时有发生。清明档期低成本恐怖片《中邪》的撤档风波,业内人士应该记忆犹新。

最终,在艺术与制度的夹缝中,影片精准地安全降落,作品主题的落脚点也从社会问题回归到程勇的自我救赎上。在制度的“红线”与艺术的底线之间,此片似乎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我不是药神》的问世与火爆,为未来中国现实题材作品创作提供了一个模范标本。艺术与制度的精妙平衡,也是成为此类作品能否“叫好又叫座”的关键所在。

从结果来看,《我不是药神》是艺术与制度互相妥协的产物。以效果而言,这种妥协达到了多赢的局面。影片获得了不菲的商业与艺术价值,观众也觉察到了行业决策者的与时俱进,社会也给予了一定积极反馈。

近日,国内主流社交媒体的一则《上海发布扩大开放100条:争取国内未注册抗癌新药定点使用》的新闻,引起人们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认为这是社会对影片的正面回应。无论两者之间是否产生必然关联,当电影照进现实的那一刻,人们对于未来显然更加充满信心。

五千年的岁月沉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让中国从不缺少好的创作素材。在素材选择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如果创作者够在艺术与制度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那么,未来中国电影各类型作品的数质量可期。

平心而论,《我不是药神》更像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模范标本,而不是现实题材爆发的“药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