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

不要菜


首先簡復:轉眼10年過去了的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緣起是過度的信貸消費。

起初,美國政府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為危機埋下了伏筆。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美國內需萎靡不振,羅斯福新政的決策之一就是設立房利美,為國民提供住房融資,幫助民眾購買房屋,刺激內需。

1970年,美國又設立了房地美,規模與房利美相當。“兩房”雖是私人持股的企業,但卻享有政府隱性擔保的特權,因而其發行的債券與美國國債有同樣的評級。從上世紀末期開始,在貨幣政策寬鬆、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兩房”的隱性擔保規模迅速膨脹,其直接持有和擔保的按揭貸款和以按揭貸款作抵押的證券由1990年的7400億美元爆炸式地增長到2007年底的4.9萬億美元。其中有一萬億的低質量的次級貸款,即完全不符合貸款資格的人,也獲得了房貸——那次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線。

金融危機發生的具體線路:

華爾街先將一萬億美元的次級貸款轉變成2萬億美元的次級債券,再用金融槓桿打包成65萬億美元的 CDS 行銷全世界。如同我在央視《華爾街》裡提到的,“他們把一個 80 歲的老奶奶先變成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徐娘半老,風韻猶存,進而再把她打扮成為18歲的大姑娘,推銷給全世界。”

而能夠支撐這種次貸的前提是,美國房價至少6%的上漲。但是,房價不可能只漲不跌,隨著2007年2月開始,美國房價突然下跌,引發次貸中的一環破裂,於是像第一張骨牌倒塌一般,連鎖反應造成華爾街金融危機,進而演變成了全球的金融危機。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2008年的金融危機又稱美國次貸危機,在房價泡沫“破裂”後,貸款違約導致金融市場資金流動性收緊,不少傳統行業資金面發生斷裂,影響到工資、支付能力和就業等等,進而環環相扣衝擊了美國經濟乃至全世界的經濟。

專家稱,美國次貸危機及其衝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美國金融體系的衝擊,而美國通過救市計劃加以應對;第二階段受衝擊最大的是美國的消費,美國此前過度依賴的消費大幅度下滑;第三階段是通過全球不同經濟體之間的聯繫擴散到其他經濟體。

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次貸危機之前,美國利率長期持續下降,住房擁有率節節攀升,美國消費者購房需求旺盛,這一系列因素促使美國全國範圍內房價在2007年之前持續走高。在投資市場旺盛的需求下,投行開始開發將借款人信用不好的次級貸款打包的新產品。在房價上升的環境下,即使貸款者還不起錢,銀行也可以將房子拍賣回收貸款保證收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違約情況出現導致大量房產被拋售,在房價飆升至“賣不動”的節點後,吹起的泡沫終於破裂。

第二,房貸市場本身就具有槓桿敏感度高的特點。每個貸款買房的人其實都在“舉槓桿”,只是槓桿的倍數有高有低,而槓桿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當房價下降幅度超過買房者心裡承受的極限時,很多貸款者會選擇戰略性違約,這都加速了房產市場價格的下降。

第三,以房貸為基礎資產的金融衍生品開始在投資市場受到歡迎,多數投資產品之間高度相關,由於次級貸款違約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之後,全球金融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保險公司、養老金和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系統中的重要性穩步上升,為金融穩定和監管帶來新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