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綜藝節目的潰敗與重生:明星「已廢」,草根「當立」

专栏|综艺节目的溃败与重生:明星“已废”,草根“当立”

7月份現象級真人秀節目普遍進入收官,雖各自溫情滿滿,但不能掩蓋頹勢。

奔兄收視遭遇滑鐵盧、熱度不復往昔,強行說教的姿勢頗有種不知其所始、不知其所終的感覺,而《極限挑戰》經歷“正能量”改版後,口碑也曾一度塌陷,好在個別期數力挽狂瀾、可圈可點,不過這一季的嘗試可能預示著節目以後的方向,想來也不容樂觀。

最近期待值頗高的康熙合體節目《真相吧花花萬物》,經歷連續延期播的風波後,艱難上線第一期被觀眾大呼失望,然後突然下線,與之一起被下架的還有引進美國脫口秀節目的中國版《週六夜現場》。

這些事件充分說明,該如何與正能量無縫對接成為眾多傳統王牌綜藝節目和新生熱點節目的首要問題。

與綜N代的風險相比,以《創造101》為代表的偶像養成節目,以及聚焦圈層文化的選秀綜藝,恰當地符合了青春向上的正能量,得以在綜藝紅海中突出重圍。或許2018年該是明星秀湮滅、草根秀當道的時候了?

熱潮已過,明星真人秀的商業帝國是否會崩潰?

全民綜藝的時代大概已經遠去。

從2017年至2018上半年,綜藝節目市場有兩個現象已經頗為明顯,一則,受頭部節目疲軟的影響,電視綜藝逐漸進入低潮期,二則,爆款綜藝大部分出自網綜,但和黃金時期大眾化的現象級綜藝節目相比還是相差甚遠。

CSM52城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收視率過1%的省級衛視綜藝節目僅有5檔,而去年同期為16檔,高收視綜藝節目數量下滑幅度之大前所未有。進入二季度,收視低迷的趨勢依舊沒有改變,觀察2018年5月4日至6日三天的衛視節目收視率,與去年同期比較,超過一個點的節目數量差不多,但超過一個點節目的收視率總和比去年下降了20%。

专栏|综艺节目的溃败与重生:明星“已废”,草根“当立”

去年也是如此,從2017年衛視綜藝TOP50收視率分佈可以看出,如果以2%作為現象級電視綜藝的標準,那數量顯然下滑嚴重。

衛視綜藝的高潮起源於奔兄引入韓國真人秀的模式,而現在的低潮期或許預示了消費明星已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網絡偶像養成節目和小眾文化綜藝所代表的“草根”。當然,收視和熱度只是直接表象,嚴重的是這一表象觸及明星真人秀背後的商業鏈,當金主不再買單、製作公司無利可圖,明星秀“將死”。

一方面,電視綜藝的頭部資源價格雖然還是穩定在去年的水平上,可基本已達飽和狀態,許多衛視招商會都直接提出“加量不加價”的合作方案。不過個別衛視明顯招商不足,從2018湖南衛視廣告招商數額來看,其王牌綜藝《快樂大本營》和《歌手》流標嚴重,前者今年2.21億元的中標總額相比去年少了1.7個億,後者也比去年少了6000萬,下降了45%。

另一方面,上市影視製作公司創收面臨嚴重考驗。比如,華策影視2018年一季報,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608.89萬元,同比下降74.95%,其綜藝板塊毛利率為8.69%,比影視劇業務低了不少。更慘的是華錄百納,2018年一季度營收為22.26億元,同比下滑40.9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扣非淨利潤為-4686.7萬元,同比下滑173.62%,公司現已易主。

在爆款難尋、頭部綜N代疲軟的行業背景下,廣告金主的熱情明顯開始偏向更擅長草根造星的網綜,隨著收視和口碑的雙雙下滑,這種情況的加劇也將直接影響到背後影視公司的盈利,屆時明星秀也有可能會無人消費。

草根到明星、明星到草根,綜藝交替時代已來

誠如《光明日報》所言,“真正的現象級綜藝,正是那些能夠以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激發出社會所蘊藏的健康、活力、正能量的優質節目”,當綜藝的調性被如此規範、進而成為價值觀的輸出口,可能已經意味著趣味至上的明星秀,要讓位於具有蛻變元素的草根秀。

其實回顧十多年來國內綜藝市場的發展歷程,05年超女因李宇春而正式開啟綜藝全民化、娛樂化時代,此後長達五六年的時間幾乎都是草根造星為綜藝主流,更直白的講,也是湖南衛視一家獨大的歲月。不過漸趨同質化的困境使得製作方的眼光,開始轉向消費明星,《歌手》《舞動奇蹟》等節目皆是初步嘗試,但真正使明星從影視熒屏轉向直面觀眾的是真人秀模式。

2014年之後,奔兄、極挑一炮而紅,草根造星徹底式微,而明星得以重返綜藝聚光燈下,如今爆款網綜再次聚焦素人和草根,這是否說明綜藝交替再次來臨?

實際上市場狀況已經有了預示。從數量爆發和收視下滑的反差可以看出,過度同質化的明星真人秀,如今面臨嚴重的供需失衡,雖然看似觀眾選擇增多,但千篇一律的套路化模式正逐漸引發審美疲勞甚至是反感情緒。尤其是“逢播必炒”、明星人設崩塌,節目淪為俗套不說,更關鍵的是觀眾對此的接受度越來越低。

久而久之,這可能會導致兩個結果:一則,明星真人秀經過無序競爭後,只剩下頭部IP,二則,觀眾視線轉移到形式更加豐富的網綜。

根據藝恩視頻智庫數據顯示,2017年新播季播電視綜藝149部,共產生流量566億,季播網絡綜藝上線133部,共獲播放量440億,網絡綜藝與電視綜藝之間的作品部數及流量差距進一步縮小。而且選秀類網綜帶來的品牌招商金額和去年相比幾乎翻了2-3倍,比如《熱血街舞團》、《這!就是街舞》招商總額均已經超過6億。

網綜強勢、臺綜低迷,這種趨勢的交替其實就是明星秀被草根秀取代的前奏,而在這一過程中,政策導向起到了關鍵性的刺激作用,可謂是加速了行業的轉變。當素人元素、正能量價值觀成為臺綜不可或缺的存在,真人秀的趣味性不得不融合說教,可能已經決定了其衰頹,而與之相反,網綜卻頻頻得到盛讚,政策偏向溢於言表。

創新懶惰是導致明星秀迎來最壞時代的罪魁禍首?

雖然政策限令很大程度上約束明星真人秀的內容表現,但並不是絕了模式創新的後路,只可惜目前綜藝市場上,國內複製外國、繼而一個模仿者成功再湧現出無數二次模仿者,已經成為行業常態。這種發展模式縱容了真人秀節目的同質化,也使得綜藝行業的規則成了唯快不破,而不是創意至上。

所以,如果說政策限令讓明星秀束手束腳,那最終使其喪失市場需求的應該是創新懶惰,而且這個時刻或許已經來臨。

专栏|综艺节目的溃败与重生:明星“已废”,草根“当立”

收視率為CSM52城市發佈

縱觀國內綜藝節目,不管是買了版權的,還是沒買版權被韓國節目製作組聲明斥責的,遊戲玩法或賽制這種核心的要素,基本採取照搬模式,繼而通過明星加持、賺取流量,就能直接拉贊助。如今這一套路的時效性正在遭受質疑。

以《奔跑吧兄弟》為例,作為真人秀模式的先行者,它曾代表了收視和影響力的高峰,而歷經六季,遊戲模式套路固定、節目流程劇本化,已然成為觀眾最大的槽點。從這幾季收視和口碑的走向可以看出,節目的先發優勢早已被耗盡,也側面證明了版權獲取並不意味著照搬全抄即可。

正如老話所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節目可以借鑑模仿,但始終無法形成輸出優質節目的機制。而且一旦當“借無可借”,國內真人秀節目將走向何方,這個問題應該提前考慮一下了。

因為在“養活”大半個國內真人秀節目的韓國,以國民綜藝《無限挑戰》的落幕為起始點,韓國引以為傲的綜藝市場進入漫長疲軟期,不僅紅極一時的跑男等節目難以為繼,而且長壽綜藝紛紛迎來終結,包括《無限挑戰》、《我們結婚了》、《SNL Korea》等等。目前韓國綜藝也在迎來破舊立新的時代,可能也令一直借鑑現有成功模式的國內綜藝,陷入某種焦慮。

同樣的創新羸弱,也表現在網綜上,只不過現有市場上已經開闢出一條聚焦圈層文化和目標群體的道路,垂直內容題材或許能給網綜貢獻出創新的土壤。

當然,草根造星的正能量並不是萬能,涉及文化更容易引來限制,前幾日廣電總局新政策已出,點名偶像養成類節目和歌唱才藝競秀類節目“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向上”,“遏止節目過度娛樂化和宣揚拜金享樂、急功近利等錯誤傾向”。

當整個市場的風向開始偏向網綜,以明星真人秀為主流的臺綜是否還會走向原創時代,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