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海龍屯的由來是什麼?

知道遵義


要解釋清楚遵義海龍屯的由來,就不得不提“播州”。

播州,為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廢隋朝牂柯郡而設置的地方政區。至唐末,由於中央政權衰微,播州為南詔國所攻佔。太原人楊端應朝廷招募,組織民軍將其收復,從此楊氏定居於此,繼而形成地方勢力。南宋嘉泰時,其13世孫楊粲襲職執掌播事,經營數十年,播州勢力迅速強大,史稱“播州盛世”。

元明兩代,楊氏轄地設為“貴州四大土司”之一的播州宣慰使司,而海龍屯即為播州土司所營造的軍事堡壘。它位於高坪鎮海龍屯村龍巖山上,溝谷海拔940米,屯頂海拔1324米,屯內佔地達1.59平方公里。南宋寶祐五年(1257),蒙古大軍由雲南揮師東進伐宋,戰火燒至播州西境,播州告急,朝廷派兩府節使呂文德至播州部署防禦,申報朝廷“置一城以為播州根本”,播州第15世土官楊文選擇險峻的龍巖山構築軍事營壘“龍巖新城”。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第29代土司楊應龍擴建龍巖屯關隘,屯駐重兵,六年後舉兵反明。次年正月,朝廷任命四川總督李化龍並賜尚方寶劍統領15省24萬步騎兵分八路進兵播州,遭頑強抵抗,李化龍下令“百道夾攻”,於六月六日凌晨破屯,海龍屯內木結構建築盡毀,楊應龍自縊身亡,楊氏自唐以來在播州725年的世襲統治從此結束。萬曆二十九年,朝廷實行改土歸流,播州改稱遵義,轄地被分為遵義、平越二府。平定播州歷時114天,史稱“平播之役”。

2015年,播州海龍屯遺址與永順老司城遺址、唐崖土司城遺址一道,以“中國土司”的名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司圖博行


海龍囤實際是南宋,楊家土司助宋抗元而修建的軍事防禦古堡。

這個區域修建的三條防線上的多重關口,它所留下的古堡遺蹟實際反映了中央與地方、家與國、土司與皇帝,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這幾對關係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體現了無數的政治智慧。

海龍囤始建於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是宋末抵抗蒙古的產物。播州也是宋朝在貴州最大的羈縻州,其轄區面積也不斷擴大。

到了楊家最後一代“土皇帝”,楊應龍那裡,海龍囤已經修得相當震撼了。

楊應龍為阻擋明軍進攻特地修建的36級陡峭傾斜的石制天梯,每一級階梯具有半人高,且向外傾斜,大炮打不上去,人一進攻,上面守關的播州軍就拋灑黃豆和油,如今的遊客徒手攀爬尚且費勁,更何況帶著武器的官兵呢?

殘破但彷彿軍鼓聲猶在的飛龍關、飛鳳關、朝天關等石制關隘還都記錄著當年那場戰役的慘烈……“平播之役”歷時114天,集合了全國20多員著名將領、15省正規軍與西南各土司軍共24萬攻打楊氏,最終以楊應龍自縊並以一把大火燒光了海龍屯自己的新王宮結束。

今天所有這些都被海龍囤遺蹟保存了下來。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遵義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在海龍屯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一週年之後,一個世界級的旅遊景點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引來眾多國內外遊客前來探秘。然而,其中有不少人詢問:“高山之巔、懸崖之上,哪來的海?連水源都沒有多餘的,土司為何將這裡取名海龍屯?”

十五代土司楊文初建時取名龍巖囤

據史書記載,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十五代世襲土司楊文為抵抗元軍,選址遵義市郊的龍巖山之巔修建軍事屯堡,取名叫龍巖囤。

公元1259年,元軍與南宋軍在四川合江釣魚城血戰,元軍取勝後,沒有攻打播州。建立元朝後,朝廷把土司當成一種重要的管理國家的工具,對楊文委以重任。於是,軍事城堡龍巖囤轉變成了播州楊氏的一處別院行宮,夏天避暑,冬天狩獵,偶爾用作練兵場。

末代土司楊應龍擴建改名為海龍屯

自唐代以來,國內分佈著許多土司,其中以播州土司實力最強大,一直受到歷代君王重視。由於管理有方,楊氏土司世襲到了第二十九代、也是最後一位土司——楊應龍。

由於當時明朝一直主張“改土歸流制度”,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楊應龍遂擴修龍巖囤以此來守護基業。龍巖山三面被河環繞包圍(現今叫白沙河),一面銜山。當時的楊應龍也是考慮到山下有水,種植糧食沒有問題,遂修建河壩,增寬河面,形成天然的拒敵“護城河”,企圖以此使播州楊氏基業萬代永固。

同時,偏安一隅的播州土司自認是“龍”,楊應龍也不例外。按民間傳說,龍應該生活在天空或海里,基於此因,楊應龍將龍巖囤改名為海龍屯,欲建攔河壩的地方取名海龍壩(現今海龍壩)。

“這河壩一旦修建起來,只需派兵把守好萬丈壁崖上的險關,入海龍屯就只能渡船而至了。”楊應龍修建完屯內軍事設施後,還未實現建壩攔河的心願,便到了公元1595年,一場醞釀已久的平播之戰全面展開。

1600年初,關隘盡失的楊應龍,帶著剩餘的3萬殘兵,退至海龍屯做最後的抵抗。三個月後,屯被破,楊應龍殺死了心愛的田氏,親手點燃了龐大的古堡。至此,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土崩瓦解,播州改名遵義,實行流官制度。

專家學者力證海龍屯。

事實上,囤有dun與tun兩讀音,讀dun時有囤糧意,讀tun時可與屯通。《玉篇·口部》:“囤,小廩也。”即取前意。《釋名·釋宮室》:“囤,屯也,屯聚也。”取後意。將“海龍囤”改為“海龍屯”純屬畫蛇添足之舉,徒增混亂。李飛認為,地名變更,尤其是重要文化遺產稱謂的調整,需考慮其歷史性、可識別性和認知度等多重因素,而不能僅據現代漢語的解釋隨意改動。

對於海龍囤“囤”、“屯”混亂的局面,遵義歷史文化研究會曾祥銑會長表示,這對海龍囤申遺是件大事。海龍囤肯定是“囤”字,目前為止,所有有關海龍囤的出土文物及相關文獻都寫的是“囤”。

對於古地名所用之字,後人根據所謂的字義隨意更改,是常識性的錯誤。錯的就是錯的,即使是記錄在了任何文件上,也應該更正過來。

曾祥銑說,對於這事,遵義文化界非常重視,在數次與海龍囤相關的會議上都提出,海龍囤的“囤”字,絕不能更改。

歷史上海龍屯有不同稱謂,後來海龍囤躋身第五批“國保”,

歷史上海龍囤有龍巖新城、龍巖囤、海龍囤等不同稱謂。楊應龍立於海龍囤巔的《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碑首即呼海龍囤為“龍巖囤”,“嚴禁碑”內文多處稱龍巖囤為“囤”,如“今設用守囤名役”、“住囤醫生”、“告假下囤”、“但恐親臨本囤”等。《平播全書》中“海龍囤”與“龍巖囤”並用,但以前者最為常見,可見“龍巖囤”即“海龍囤”。

雖然“龍巖囤”是一個較“海龍囤”更早的稱謂,但作為他稱的“海龍囤”,其認知度遠較“龍巖囤”高,其流行時間也已超過四百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用之來指稱這處珍貴文化遺產最為合適。

那麼,“囤”字又何時改成了“屯”字了呢?據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介紹,2000年,地方文物部門在申報“海龍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有專家依據《辭海》中的現代詞意解釋,認為“屯”有駐紮,戍守;屯兵,屯軍之意。

“囤”則是器具,囤積,囤貨之意,故“海龍囤”應改為“海龍屯”。完全未顧及“海龍囤”是一個有著四百年曆史的古地名這一重要因素。次年,海龍囤躋身第五批“國保”,國務院根據申報文本將名稱公佈為“海龍屯”。從此,海龍囤有了兩個名字。


獨好


遵義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老城西北28公里,談到海龍屯就不得不談一個存在七百餘年的播州楊氏土司的興衰。



海龍屯的由來要追溯到唐朝,在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播州楊氏始祖山西人楊端帶兵收復播州叛亂,為防止再次發生叛亂,便於作戰,於是在龍崖山屯兵,這是海龍屯的開端。


海龍屯由於楊氏的經營發展逐漸壯大,在宋朝抗擊蒙古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蒙古不光從正面與宋朝發生戰爭,還從西南進攻,也就是著名的蒙宋“釣魚臺之戰”。播州楊氏決定修建軍事堡壘以抗擊蒙古軍隊,次戰役蒙古大汗戰死,蒙古軍隊被迫撤退,與播州的軍事援助密不可分,因此史學上一般認為海龍屯始建於1257年。

影響海龍屯的戰役還有明朝萬曆年間的“平播戰役”,第二十九代楊氏土司楊應龍起兵反明,朝廷急調二十四萬大軍分八路進兵播州,歷時114天,平息了播州叛亂,明朝也是元氣大傷,後來明朝實行了改土歸流,也宣告了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政權正式瓦解。



海龍屯於1999年遵義市人民政府出款修繕,現已成為遵義的旅遊的一個好去處。海龍屯於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恭長子非


遵義出發,經過28公里的行程,便到達高坪鎮白沙村的海龍屯,海龍屯高踞龍崖山上,城牆尚存,周長約6公里,用平整的青石漿砌而成,在依山而築的城牆上建有16個瞭望哨所,大有居高臨下之勢。


沿山路往上爬,道路崎嶇,石階越來越陡。屯前有鐵柱、銅柱、飛虎、飛龍、飛鳳、朝天等關,屯後有安關,西關和後關。雄關漫道,固若金湯。蜿蜒山脊的城牆從鐵柱關一直修到銅柱關,站在銅柱關上可以俯視溝谷,易守難攻,構成海龍屯的第一道防線。拾級而上有歇馬臺,曾建有房屋供人歇息。
屯內的主體建築,有“老王宮”和“新王宮”兩部分。“老王宮”在屯頂的一道山樑上,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房屋已毀而屋基尚存,它以石踏跥為中軸線,房屋分別兩側,正廳屋基坐北朝南,依山勢逐級建造。近城牆處有兵營、住宅區和練兵場,西南角為採石場,可通達後山的萬安關。“新王宮”位於屯頂的另一道山樑上,佔地面積1.26萬平方米,它以正廳為中心,廳前兩側房屋對稱排列,廳後亦有房屋、屋基臺階及柱礎,見證歷史的滄桑。

300多年過去了,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舉兵反明,聲勢浩大,朝廷急調24萬大軍分八路進行“平播之役”,戰爭持續兩年之久。大軍壓境,步步進逼,楊應龍寡不敵眾,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四月退守海龍屯。經過49天激戰,明軍付出很大代價,終於在六月初六破屯,楊應龍自縊而死,其親屬69人被押送京師行刑,次年正月神宗在午門城樓“以平播功詔天下”。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改土歸流”,以其地分設遵義、平越二府,遵義屬四川,平越屬貴州。沿襲700多年的播州楊氏,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海龍囤上,山水樹木依然秀美:千峰爭高,寒樹軒邈;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夏日林中,疏條交映,在晝猶昏。 若爬到平坦山巔,你在新王宮遺址上會看到一處形態完整的建築,那是海潮寺的主殿。 海龍囤上,寺廟之外的地方後來都被農人填土開墾成了農田。到上世紀70年代,大搞“一人一豬,一畝一豬”運動時,寺前的一塊石碑還被村民用作建豬圈的石材,打碎後推入寺前的池中,做了“底子”。考古隊僱了六名壯勞力遍掘池底,最後從中找出四段殘碑,與之前棄置於坑外的一塊恰能拼合,躺在池中近40年的古碑得以重見天日。
 從暖春到隆冬,每次去海龍屯都恰到好處,領略到了海龍屯一年四季的美麗:春日的杜鵑花海,夏日的蓬勃朝陽,秋日的絢爛色彩,冬日的絕世雪景,海龍屯不僅讓我們觸摸到了人文的厚重,也用無限風光恩賜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唐風宋雨


海龍屯的建造是為了抵抗元朝大軍,當時有兩個遵義的一對兄弟首先建造了重慶永川的釣魚城抵抗元軍達30年,元軍久攻不下就想繞道遵義,為了抵抗元軍遵義修建了海龍屯,奇怪的是元軍並沒有攻打海龍屯,海龍屯也是遵義最後一代土司兵敗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