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陰謀論」是因爲人類大腦在偷懶|沸騰

文 |唐映紅

四年一度的第21屆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快到收尾的階段了。相比於往屆世界盃足球賽,這屆世界盃堪稱冷門迭起。且不說曾經榮膺4屆世界盃冠軍的意大利隊,連參加會賽的資格都未爭取到;同樣獲得過4次世界盃冠軍的德國隊,在小組賽最後一輪被韓國以2:0擊敗,史上罕見地連小組都未出線;曾經兩次舉起獎盃的阿根廷則止步16強,未能在8強中謀得一席;奪冠熱門巴西在4強角逐中折戟。

冷門迭起的社會後果之一,就是在球迷人群中傳言本屆世界盃的好幾場比賽是照著賭博公司盤口踢的假球,言重者甚至聲稱世界盃就是一場騙局。有好事者甚至挖出高曉松幾年前的視頻段子,來證明博彩公司在操縱世界盃。

其實不僅是出乎意料的賽會制足球比賽會滋生“陰謀論”,很多超出人們經驗範圍,不合乎常情常理的公共事件都會滋生“陰謀論”,概莫能外。為什麼會這樣?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有關。

心理學家海德(Fritz Heider)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通過實驗證實了人類對一致性和穩定性有著與生俱來的需求,通常不能忍受模糊性,會自動地填補事件中缺失的意義。也就是說,面對一起有效信息殘缺的公共事件,人們會自動地用自己的經驗或預期來自動填補缺失的部分信息;如果一旦公共事件無法納入到自己的經驗或預期範圍,人們就會自然地去尋找能夠詮釋事件的線索和版本來消弭模糊性帶來的不安。“陰謀論”的流言也就因此而滋生、廣為傳播以至氾濫。

“世界盃陰謀論”是因為人類大腦在偷懶|沸騰

▲7月11日,克羅地亞隊球員賽後向球迷致意。當日,克羅地亞隊2比1戰勝英格蘭隊,史上首次晉級決賽。 圖/新華社

觀看足球比賽,無論是國家隊之間的賽會制盃賽,還是俱樂部隊之間的聯賽,強隊高概率戰勝弱隊是球迷反覆形成的經驗圖式。因此,當偶爾一場強隊折戟,還可以用小概率事件發生來解釋;但是,當一個接一個的強隊被弱旅擊敗,偶然性已不足以解釋這樣違背經驗圖式的現象,那麼,最合理也最容易接受的詮釋版本就是各種通俗易懂的“陰謀論”。

觀看比賽的100個球迷中,很多人都不是專業的球迷,這些缺乏專業知識背景的球迷既沒有能力,也缺乏動機去用理性的方式搞清楚原委。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講,就是他們更像一個認知吝嗇鬼,能不動腦筋就不動腦筋,能偷懶的時候就偷懶,以儘可能用節省大腦認知資源的方式來做分析、判斷和決策。博彩公司控制盤口,操縱比賽顯然是沒有門檻,誰都能理解的詮釋版本。

至於一小撮具備專業知識背景,也有著強烈理性動機的球迷,他們有能力也有動機搞清楚原委,因此才會像一個樸素科學家那樣基於理性做出分析、判斷和決策。例如,這一小部分人才更可能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比賽裁判的影響,以及歐洲普遍採用的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科學訓練模式對南美經驗訓練的碾壓等角度做出理性的分析。

問題是,簡單且通俗易懂的“陰謀論”版本,和複雜、多維、多因素交織且有理解門檻的理性版本,人們會傾向於哪一個呢?既然很多人的大腦其實在“偷懶”,他們就會像認知吝嗇鬼一樣地理解和接受超出經驗預期外的意外情形。

所以,今年“世界盃陰謀論”這麼多,不是冷門太多了,而是人們“太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