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俠一號
這個我是有研究的,我的家族也曾作為主要的修譜人之一參與到姓氏修譜的過程中。
一般修譜的時間都是有規定的,有三十年一修,五十年一修,逢亂世之後大定則修,宗族遷徙開支日久則修。
修家譜的目的就是為了延續宗脈傳承,理清各房各派關係,溯清淵源及後裔情況,統計清點男丁,標明祖墳位置,褒獎名人功臣。
而修族譜的人,自然不是誰都可以,每一次修族譜都會形成一個團隊,也就是“理事會”,理事會小則三五人,多則二三十人,基本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
修族譜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情,要涉及到許多內容和文書的書寫,一般人沒點文脈,尤其是沒點古文的功底,壓根就連邊都摸不著。所以這群人一般都是當地退休的本姓氏中統一祖先的中小學教師最為合適。
二、有一定名望的人
沒有名望和德行的人,做什麼事情別人都不會服,這個不完全是你做了多大官,有了多少錢就能說得了話的。這個需要平時積累,需要大家都認可,也需要他本人對姓氏和家族的歷史有所瞭解,是屬於相對正面的公眾人物。這個有些退休的村幹部或鄉幹部,如果名聲還可以,是會被邀請進去的,當然前提是自己宗脈的。
三、各房各派系的代表。
這個非常關鍵,在農村每一房每一脈都,甚至是每一個分出來的大家族,都一定會有其代表性人物,在姓氏的公共事務中扮演角色。所以,修族譜這樣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平衡各房各脈的關係,要是有一房拆臺都搞不成,所以讓這些人進入理事會,基本上既要幹事又要周旋矛盾。
四、有文化,做事仔細的後起之秀。
像我這種寫文章能寫,毛筆字能搞,口才還可以的,要村子裡修族譜,肯定是要被拉過來幹活的對象,名義上是培養後期之秀,實際上也是一幫老先生需要有些靠譜的年輕人具體的跑跑腿,總不能買點菜都讓老爺子們動手吧。
五、會管財務,有公心的人。
修家譜的過程中會募捐資金,而且這個資金還不少,按照現在的標準,隨便都是四五十萬,因此呢,就需要一個大家公認的,有公心,不會貪汙的人來主要負責財務,並且會形成監委會來負責監督。
以上五種人,應該就是修家譜中的帶頭人,主要身份和定位了,很榮幸小編我也是屬於其中一類人。近年來,我的宗族也在著手修家譜,我應該有機會能夠參與到。
總而言之,能參與到修編家譜,其實一個人或一個支派非常榮耀的事情,許多人爭著機會都沒得上,得到機會的人都是非常珍惜。
盛唐豪歌李藝泓
家譜亦稱祖譜,是對一個家族的來龍去脈,主要經歷、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進行登記、記錄的文書,對於祖孫後代來說,是功不可沒之舉。
現在,人們的條件好了,開始數典頌祖,修飾家譜了。這種風氣,可謂風糜中國,觸及人人了。
在農村,修家譜的都是些什麼人呢?
第一種人是發起人,這些人要麼是村裡的家族長、村幹部、退休幹部等在村子裡德高望重的人。他們可以協調村子裡的所有人參與到此項工作中去,並且不會計較有無報酬。
第二種人是退休教師,他們有工資、有時間、也有寫作這方面的水平。可以無償的為編寫家譜服務。
第三種人是歲數大,心裡有故事的人。有些事雖然不是他們的親身經歷但卻從上一輩話話相傳的被繼承了,成為家譜修訂的活詞典。這種人是編寫家譜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編寫家譜費力而時間漫長,是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對於繼承先祖遺風,教育子孫後代,是很有好處的。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族譜是宗族的重要標誌,但是族譜是如何修的倒是很少有人關注。
族譜,圖片源於上海圖書館
族譜的編纂者,一般都是自家人修自家譜,即都是由自己宗族內部人纂修,在古代,修譜人以族長為主,兼及其他族人(無論古今,修譜基本上都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常常需要多人,一些大的族譜甚至需要數十人,乃至上百人;但是也有例外,有部分族譜是個人完成的,多是在族譜草創期,如墨譜),而在現在,因為族譜編纂比較複雜,涉及到採訪、實際纂修等,所以修譜一般會形成一個委員會類似的組織,裡面族人身份有很多,可能有年長者、官員、學者、退休的老師、大學生、以及熱衷於宗族事務的其他族人等。
但是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即請他人修譜。這種情況在以前不多,但在當代社會,這種情況卻不少,筆者在鄂東某縣調查時,就在當地遇到一個職業修譜人,他主要活動範圍在本縣或者鄰近縣城,也曾跑過其他地區,主要工作就是修譜,但在不同家族有不同要求,有的可能只需要負責聯繫刊刻,有的則需要協助修譜,也有是完全將修譜工作交給他,當然,不同條件價格也是不一樣的。
楚邾
我家就是農村的皖西大別山區,而且是那種比較傳統的家族,我們這個家族姓程,在當地人口算是比較多的了,不過雖然一個姓,但是房頭比較多,也只有血緣關係非常親的人才會出現在一個族譜裡,不同的房頭就會有不同的族譜。像我們村民族幾十戶人家就有兩個族譜,只要有家族人家添丁、有老人去世,都會在族譜上註明,然後每隔實際幾十年,族譜就會被重新修訂一翻,那麼在農村修家族譜的都是什麼人呢?
其實無論是舊社會還是今天,在農村像修家譜這樣的事情,一般都是由具有話語權的人來主持修訂的。
拿我們那裡來說吧,今天已經沒有什麼族長之類的家族長老了,但是會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中大多數都是吃過大鍋飯的人,有些長輩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出生了,所以像家族族譜的修訂問題一般都是由他們來主持的。在我們家我爺爺就是扮演修族譜的人。爺爺已經接近90歲了,在我們這個家族算得上最年長的人了,整個家族成員有什麼大事都會來我家尋求我爺爺的建議。像修族譜這樣的事一般也都是由我爺爺發起的;
其次,如今在農村地區,能說得上話的,具有一定話語權的就還有那些有錢人、企業家了。像和我們一個姓的鄰村就是這樣,他們村出了一個身價上億的企業家,他們家族的一些大事都是由這位身價上億的企業家來牽頭主持的。他也曾經主持過家族族譜的修訂和祠堂的新建。
總的來說,農村地區還是比較尊重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家有錢人,像修訂家族族譜這樣的家族內部事務業主要由他們發起和倡導的。
民俗那些事
在農村修家譜的人都是什麼人?
堂哥是民俗專家,對天文地理星宿周易頗有研究,他多次談到過修家譜的事,閒暇時也幫他走訪收集了不少東西,與他探討過這個問題。
一,祖上有德行,不是高官便是商界成功人士,或者社會名流,即在某一個領域有一定造詣的人家。
二,家風家教有傳承,一種觀念貫穿至今,讓家庭成員收益的人家。
三,後代中有人願意為家族的事奔忙,並且自身素質過硬,能循著一絲文縷,剝繭成絲的人。
修家譜看似只是一個家族的事,其實不然,他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一種觀念和理念的總結和昇華,有利於鄉村文化的集聚利發揚,有利於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地域文化總結,有利於鄉村振興的有力開展。
您家有家譜嗎?
村姑說村事
在農村修家譜的都是什麼人?
家譜,或許叫宗譜、族譜更為合適一些,家族繁衍,一脈相承!
老味兒姓周,在我們老家,周姓算是村裡的一個大姓,從小到大,多次聽父輩他們談論家族譜的事情,尤其每次節日上墳的時候,一大夥人談著談著就談到這上面去了!
遺憾的是,這是一樣僅在傳說中的物件,我並沒有親眼見過!
以前人們取名字時會很在意輩分這東西,然後名字裡會包含著那個輩分的字,先前排好的輩分,字用完了,會由宗族裡面還在世的且輩分最高的老人家主持修族譜的事宜!
以我的周姓舉例,按我知道的輩分排行是:振、桂、蘭、隆、茂、慶!
“振”字輩的都已作古成為先人,現在“桂”字輩是最高輩分,我是“茂”字輩,現在排到了我兒子“慶”字輩!
慶後面一來不知道是什麼輩,二來還沒有晚輩出生。所以家裡的長輩談論這個時,總說去找我的那些祖爺爺輩的去商量續輩和修族譜的事情!
在我們這其他姓氏的修族譜問題,記得前幾年是一個五十來歲,開一傢俬企,大概有千八百萬的資產,算是我們村他們一族的能人,曾修過族譜,但也是找的他們宗族裡面輩分最高的人來主持!
是的,無論誰想修族譜,哪怕位極人臣、豪商富賈,都必須有其宗族內德高望重的最高輩分的人來敲定和主事!
宗族——這是我們國家固有的一種家庭文化傳承,只是現在貌似有些式微!
為什麼這麼說?
一來家族最重要的是人員問題,不像以前隨便生的年代,人丁興旺,現在因為上世紀計劃生育的政策,宗族人口較少,有的已經出現斷香火的局面,比如兩個女兒的家庭,按照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這已經是斷層了!
幾位還在世的“祖爺爺”對修族譜的事情不太上心,就是因為後代都為孫女、重孫女的原因!
二來,現代新出生的嬰兒,年輕父母給其取名字時,都不像以前那麼嚴格的按照輩分來取,顯得很隨意。
一份完整的家族譜,可以讓後輩知曉家族的一切人事及來龍去脈,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和象徵。總感覺現代人的現實和務實都放在了名利上,對文化有些漠視和隨意,實在不是很好的兆頭!
老家老味兒
家譜規距要認實記錄,不得創作。修譜要識解古文,使用繁體字,懂歷史,專注知者之責任。純為錢而修是沒質量的。我重修的《東海南徐》家譜,慶幸受央視紀錄片撮制組大讚,名人歷史記實被他取用了。不怕吃虧的苦勞,果然值得一笑。
東海南徐
只有農村才修家譜,城市人沒家譜?
真是笑話。以農村為修譜原因,是農村姓相對集中,還保留一種同宗居住的持徵,城裡有這特徵嗎?況且,農村修譜定會把進入城裡的同宗人寫上的。
用戶568970497344
宗族修族譜是封建社會、民國時期政府管理國家的一種方式,現在社會發展了管理方式變了,人員的遷徙流動,經濟關係也發生了變化,修族譜只是歷史的沿革,除了記錄家族人員沒有實際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