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国家喜欢区块链却痛恨比特币?

活在中心化社会下的世界公民,该如何认识与理解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与比特币?会不会觉得脑洞太大无从下手?很困惑?很迷惘?

理解比特币最好的方式是,回到它的起点——白皮书。

白皮书清晰描述了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原因,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帮助我们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比特币白皮书原名《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文译为《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

中本聪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比特币本质是“钱”。

所以,当你看到各种骗子把区块链吹得神乎其神,告诉你如何利用区块链拯救互联网,如何利用“通证经济学”改变世界时,牢记一点,代币本质是“钱”,发币就是发行了一种“钱”。

既然是“钱”,就要遵循“钱”应有的发展逻辑和规律。

问题是,比特币这个“钱”有什么价值呢?

摘要第一句话,中本聪告诉我们,他创造的这种“钱”,用户间可直接转账,无需金融机构参与,就是所谓的点对点(P2P技术)。

细细品来会发现,没有金融机构意味着,这个“钱”没有发行方,交易过程没有监管,且每个人都没有账户。

那么,在比特币系统中,钱从哪来?发行机构是谁?没有账户,钱怎么花?谁来记录余额?安全性如何保障?整个系统如何运转?

接下来,中本聪讲述了这种点对点电子现金,会遇到的问题,以及他计划如何解决问题。如图所示。

双重支付(Double-spending,或称双花)是最大问题,指将同一笔钱花费多次。因为系统是点对点的,也就是用户直接对用户交易,没有类似银行的权威机构去记账。

举个不太严谨的例子,A可以将自己电子钱包绑定两个账号,用同一笔钱,分别向商家B和C进行付款,而B和C里只有1家能真正收到钱。

如何解决问题?中本聪使用了几个重要概念: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s)、哈希(Hash)、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简写为POW)、时间戳(Timestamps)、链(Chain),并在摘要里,阐述了这几个概念如何解决双重支付问题。

当用户A向用户B转账,A需要在账单内,附上自己的数字签名以及B的收款地址,并利用哈希算法进行加密。这条信息会发送到比特币网络中。

此时,比特币网络参与者(节点,Node),需在客户端内,利用计算机(早期比特币可以用电脑挖矿记账,现在需要用专门的矿机)每隔10分钟计算一道“难题”,完成工作量证明。

率先计算出正确结果的参与者,有资格记录,包括AB用户在内、一定时间段内的转账信息,并获得新产生的比特币及转账手续费,作为奖励。

有资格记账的参与者,将根据规则审查交易信息是否属实,同时会检查与该交易有关的、所有地址的“未被花费的余额”(UTXO)。

比如,检查A是否有未被花费的余额,则需检查A是否收到过更早的转账,以此类推,直到“创世交易”。

理论上,只要“创世交易”不变,当前每个人未被花费的交易就会锁定,这样就避免了双重支付的危害。

当前时间段内的转账信息,会打包成一个区块(Block),盖上“时间戳”,并接在之前的区块上,连接成链(Chain)。这些包含已有转账信息的区块链,将同步给所有参与者,并以“最长链”为准。

结果一旦同步给所有参与者,便无法更改。因为无法更改所有人手上的账本,除非作弊者能生出更长的链,让此前的链作废,这至少需要全网51%的算力,所以即便是中本聪本人,也无法更改“创世交易”。

此外,若有2个参与者同时完成工作量证明,并打包区块,则他俩会开始“竞赛”,谁最先产生新的区块,就以谁为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类似银行或支付宝的权威机构记录交易信息,而是由最先完成工作量证明的参与者负责记录,并同步给所有参与者,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去中心化。

比特币没有任何机构发行,而是由参与者在记账过程中,以奖励的形式发放。若2100万个比特币全部发放完毕,则参与者的奖励仅有手续费。

工作量证明POW,是“共识机制”的一种,是维持比特币系统自动运转的规则,具体的代码实现过程还要复杂很多。

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觉得比特币难以理解。

其实只要记住一点,不管是多复杂的区块链技术和名词,目的都是为创造去中心化、自动化协作方式,只是大家实现方式各有不同、各有利弊。静下心来,深入了解,你会为他们的智慧折服。

在后面的部分中,中本聪对以上概念的技术原理,做了详细说明,包括如何利用SPV技术简少分布式储存空间,以及使用算力作恶的成本。

讲到这里,很多人会说:哦,分布式、去中心化,挺好的,然后呢?有什么价值?或者,直白点,比特币为什么值这么多钱?以后还会涨么?

比特币是怎么值钱的?

真正让比特币值钱的是匿名性与矿机。

国家发行货币数量,是以当前社会商品总价值为标准的。若社会商品总价值为1000元,货币也恰好发行1000元,则1元钱购买力不变;

若社会商品总价值为1000元,货币发行2000,则原本花1元钱可购的商品,现在需花2元,也就是通货膨胀50%。

通常来讲,新发型的货币因信用有限,会遇到抛售的风险。人们在刚拿到货币时,会迅速兑换成生活用品。

新中国刚成立时,物资购买要通过“粮票”限定数量,防止了人民币发生抛售。比特币也一样。8年前,有人曾“迫不及待”地用1万个比特币买披萨。

但逐渐,比特币匿名性成为“丝路”等网络黑市刚需,其货币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锚定黑市商品总价值。

另一方面,矿机出现,导致电脑再也无法挖出比特币。一般人只能用法币去兑换比特币,催生二级市场。

两者效应叠加,便出现了有人花钱购买比特币,进行黑市交易,或资产转移,使得比特币价格开始上涨。

上涨的价格,吸引热钱大量涌入,造就了今天的高币价。短期来看,随着传统投资机构进入,比特币价格仍会上下波动。所以,其实消息利好利空,有时只是庄家资金进出的借口。资金进出本身造成的影响,才是币价涨跌真正原因。

2020年3月,比特币产量减半或许会使币价迎来小高峰。

社会协作边界放大

从广义上来讲,比特币衍生了区块链,放大了社会协作边界。

目前最主流的共识机制,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和股份授权证明DPOS,代表了实际社会生活中,获取权益的方式:通过课时加考试获取资格证,通过持股获取分红,通过投票选举代言人。

也就是说,区块链提供了一个范式,即证明某项权益,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获得奖励。

我们可以设想以下场景:在街边,随意拿起安装了陀螺仪的扫把,将一定区域内的垃圾清扫干净,待摄像头确认后,可以自动获得代币奖励。

未来,区块链会通过物联网与线下生活结合,而智能合约是基础。

我们不需要挂靠在公司内,也可以完成协助内容,获取回报。当然,这种协作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公司制,但却为普通人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根据目前区块链代币项目分类来看,协作方式的改变,已经渗透至金融、国际汇兑、公正防伪、内容版权、医疗、虚拟支付、数据存储、物联网、游戏等领域。

在未来文章中,我们会分别对这些领域进行分析梳理。

社会财富再分配

事实上,数字货币离生活并不遥远,或许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某些处境。

理论上,数字货币没有发行方,币价受市场资金进出影响。若AB国贸易以数字货币结算,则经济水平将直接转化为该币在本国的购买力。

传统汇兑关系,理论上由两国间的商品价值比决定。同样是手机,A国卖10元,B国卖100元,则A国货币(A币)对B国货币(B币)汇率为1:10。

随着B国核心技术完善、生产力水平上升,手机已不再是稀罕物,价格下降到20元。同时,A国手机价格稳定不变。则现在,实际汇率应为1:2。

但相对落后的A国,为保证贸易顺差,仍将汇率保持在1:10。B国手机价格20元,按照1:10汇率,仅相当于A国2元,而A国手机仍为10元。所以,B国手机迅速占领A国市场。

B国手机贸易商挣到的A币,无法直接在B国使用。于是B国银行,将印制B币换取商人手中的A币。本质上,B币的发行受到外汇储备的影响。

但,B国银行并未将换取到的A币销毁,而是用于投资,则相当于超发货币。B国财富增长,但民众并未受益。

对A国来说,国外商品涌入,国内制造业受影响,失业率提高,于是A国加收关税,贸易战开始,但实际损失是由两国民众承担。

数字货币则会将这一局面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数字货币通常会在高速发展中的贸易顺差国家发展受阻。

而当某国接受多种法币支付时,民众会有更多货币选择,规避贬值风险,比如将法币兑换为锚定美元的泰达币(USDT),国家无法轻易收割穷人的钱,这会使社会财富再分配会进入新的循环。

另一方面,若国家发行官方数字货币,需在白皮书中解释发行规则。若日后有超发行为,会参与记账的矿工会知晓,则市场会做出相应买入或者卖出动作,将当前货币价值直接反映在币价上。银行每一次行为都需要做出解释。

总之,比特币系统是中本聪建立的一条无人监管自动化“流水线”,参与者按照“共识机制”这一操作规范工作,为用户交易排序,检查未被花费的余额,让系统自动运转,杜绝参与者作弊行为。

然而,系统并非完美,亦自有优劣之处,而后人则根据比特币的“优劣”,发展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径。

一方面,据其优势,发展“智能合约”,将参与者协作范围从记账,扩展到其他领域,如以太坊(ETH)、柚子币(EOS)。

另一方面,据其劣势,在传输效率及体验方面做改进,如莱特币(LET)、门罗币(XMR)等。由此,比特币也成为大盘涨跌的风向标。区块链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