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情感产生的3个根源

第四类情感产生的3个根源

1、真爱的体念

不能否认60后和70后都曾经有理想,并且很幸运的得以坚持和实现,或许没到完美,但在执著的路上因为真实和努力,又更幸运的拥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爱人。可如今的房价、物价却让中国下一代年轻人的理想早早破灭,生存竞争让人心浮躁而焦虑,爱情婚姻也就会随之现实到几乎薄凉残酷,没有房子爱情就无处安放了,没有票子婚姻就百事皆哀了。当物质要求高于了情感需要,廉价的诱惑也会让人坠入深渊,当我们都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感和价值观,婚姻讲究价值对等,掺杂了各种利益的驱动。婚姻的双方因了彼此的利益需求,情感呈现商品化趋势。当然,这种境遇下我们也懂得在某一个程度上克制和压抑自己,交出自己的一部分领地和权利,与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世界,不管你是否愿意。但感情基石的不坚固,双方悬殊的各种生活背景等等,都是导致情感危机的基因。尽管你可以成熟到正确面对这种状态,懂得怎么压低欲望,接受另一个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并努力降低合作和相处中的摩擦,但是,在物质与情感的分裂中,逐渐厌倦、渴望激情是一种必然。在某些无法逆转的环境条件下,你邂逅了想象中的他(她),也就是在错误的时间段遇见了对的人选,如同命运的作弄或者是上天感觉了你的孤独后给你的弥补。在非意志能控制的感情煎熬中,一颗处于游牧状态的心,痛并快乐着的幸福体念。

第四类情感产生的3个根源

2、婚姻的补偿

世上只有男女两种性别(雌雄同体例外),而且人类的繁衍都离不开男女的“倾心”合作,婚姻就是这样的纽带,使男女关系得以合理化。所以婚姻某种程度上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流程,传承了创造后代的职责。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因素,很多婚姻都是被迫以一种形式或者是模式而存在,而不是因为情感的需要和承诺,只是一种盲目机械的“从众心理”所驱使。在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上可以窥视情感的端愧。前者带有更多的浪漫唯美,是内在激情的复苏;后者的逊色在于基本情况下人都会因日久而生情的。一见钟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体会的,是一种缘分。有人喜欢一见钟情带来的视觉冲击,从而在内心上激起巨大的波涛,因此给它定位是适合恋爱。日久生情显然更适合婚姻了,因为婚姻要的就是责任亲情道义等等。事实上很多婚姻是在彼此长期的磨合中适应了对方,或者是能够忍耐对方的种种不足。也有些甚至是对婚姻麻木了,或者是无视情感是否存在,只是为了孩子等一些客观的事实而存续而已,是名存实亡的婚姻。爱情至上者认为,爱情的消失就是婚姻的灭亡。而很多家庭也许是一开始就没有爱情,或者是在婚姻期间爱情慢慢演变成亲情。中国的家庭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看重亲情,并且比较倚重亲情来判断婚姻是否有存续的必要。所以如果依照爱情来评判婚姻质量,许多中国家庭都不太理想,当事人双方因为爱情之外的某种共同点,例如孩子、财产、父母赡养等强行把彼此继续联结。当婚姻体现出更多的是结构、利益和血缘,人们的潜意识自然渴望有谁来填充情感的空白。但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并且有必要硒破家庭。《易》云:“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在阴阳对恃的二元世界加盟一个第三者,必然要有一人出局或被屏蔽。如何保持二元的完整性?歌德说过,人的本性的最深刻的特点就在于创新。于是,“人们在异性交往的道路上,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做个诉说与倾听、呵护与被呵护的第四者”第四类情感是对婚姻妥协与压抑的抗争,也承载了婚姻无法实现的梦想与期待。

第四类情感产生的3个根源

3、社会的宽容

据有关调查显示,现代人在性价值观、婚恋观等方面,虽不失传统的总体倾向,但表现出更为自由开放、追求独立的特质。事实上,每一种情感的产生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都是受到文化观念、社会习俗、历史发展阶段、政治法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第四类情感的产生不是简单的、孤立的个体生理机体现象,它还受到诸如文化规范、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的制约。每一种情感都是由某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与我们的身体感觉和姿势的不同结合而构成的。社会因素决定着在某个确定的时间内何种成分最突出。一种情感由身体的唤起而产生冲动,由我们对社会情景的解释而被赋予性质与方向。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西方文化理念不断冲突和融合发展,经济物质日益发达、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宽容程度空前提高。社会宽容度增加,更多意味的是现代人对于个人私密性的尊重。

人们认可“性”是个人的事情,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并且曾经我们为维护某种道德准则来定义的“爱”,如今却可以认为是对真正的爱、自然的爱而流动的爱的狭义理解。尤其现代城市的翅膀在经济大潮的重压下,无比的凝滞而沉重,在压力与困顿的生活中,全方位的感情关怀成了人们自然而然的渴求。由于社会宽容度的增加,第四类情感如诗如梦地身处“围城”之中却孜孜渴望情感呵护的芸芸众生的心里,人们渴望爱情,并且在灵魂深处最惬意、最自然的受用是“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爱,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一次爱”。在社会宽容度下第四类情感作为一种原始的存在 始逾矩,这株颇具前卫色彩的异性情感之花“柏拉图”式地盛开在文化与诗意的人生中,绽放出“爱”的光芒,这种爱有过冲动,那是产生的源泉,这种爱也有枯竭,那是离开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