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炉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

铜炉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铜器发源极早。夏商周三代所铸的青铜器,便已将青铜制作技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于是观乎“青铜时代”之器物,无论大至数百公斤的巍巍重器,亦或小如酒杯之;玲珑妙品,其形制线条及所镂之精细图文,直令人叹为观止。惜乎三代之后,作为远古礼治象征的青铜器日渐没落,数千年间竟无任何朝代在青铜制作上有所突破,不免令人生出“江河日下,今不如昔”之叹。迨至大明宣德年间,宣德炉等铜器的出现,才有了彻底的改变。宣德铜炉是华夏文明之精粹。作为制作器,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无物可代,以至西方将宣炉文化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不仅是指宣德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别国进口一批红铜,参照五大名窑等名瓷器款式设计和监制香炉。所铸香炉其计五千余座,各式各样的香炉全都具备。其中最重要的有鼎彝炉、乳炉、鬲炉、敦炉、钵炉、洗炉、筒炉等。据宣德炉谱记载,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帝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铜炉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

皇帝的重视,臣工们的认真负责,使得宣德炉不仅形制优美、铜质上佳,更将失蜡法铸造工艺运用得淋漓尽致。冒襄曰:“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爇火久,灿烂善变。”项元汴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栗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宣炉颜色的美妙,已经被二人道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宣德炉出现后,那精纯澄透的铜骨、质朴流畅的造型和柔腻温润的触感,为原来已走向没落的青铜艺术带来了破天荒的震撼。在当时便掀起了一股仿制的热潮,时至今日,“宣德炉”更成了铜炉的代名词。

此红铜三足兽钮香薰炉,炉盖采用镂雕技法,瑞兽盖钮,两侧饰冲天朝冠耳,圆鼓腹,下承三蹄足。其造型取法商周青铜器,端庄雄壮,气度非凡。以红铜制成,通体光素,尽显铜炉精纯美质。铜质精量,入手沉甸,宝光可比良金,贵得精铜铸炼所致。皮色沉静浑厚,端丽容穆,浑然天成,为宣炉标准皮色之楷模。其包浆色泽凝重,器表莹润,光华内敛,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给人以细腻柔滑之感。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是为书房陈设雅器。“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此炉确当此评。

铜炉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

铜炉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文物门类之一,也是工艺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明初至清中期也是铜炉制作的巅峰阶段,当中最负盛名的非宣德炉莫属,被明清文人誉为文玩之首。其简洁、含蓄的美,取代了青铜器狰狞、繁复的美。而在当代的艺术品市场上,铜炉则是最近几年市场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宣德年款的铜炉在各大拍卖场上动辄过千万元,但现在存世的宣德炉,没有一只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明宣德本朝铸造的标准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到代“真宣”,甚至台北故宫几只从紫禁城乾清宫带过去的流传有序的炉子,文博界对其年代都充满争议。鉴别真假宣德炉,已经成为中国文物界的一宗“悬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