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儒道法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有一段輝煌的歷史,人們稱它為“百家爭鳴”時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說當屬儒家、道家,其次則有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等。

今天,有書君就向小夥伴們分別介紹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各自的思想主張及其區別吧。

1.儒家

說到對現如今中國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大多數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估計就是儒家思想了吧,尤其是孔子,孟子,以及《論語》這部作品,儒家可以稱得上是“百家爭鳴”之首,現在來看,它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之一了,如今還有很多國家借鑑學習其中的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就是“仁”,“仁”即“愛人”,它在政體現治上的即為“大一統”、“大同”了,儒家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儒家與其他幾家思想最大的區別就是包容,正是因為這份寬容,使得我國之後對其他文化和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包容,這也是儒家後來能成為華夏治國理念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儒家的‘仁、德、禮、義’等等思維概念都是圍繞著‘克己復禮’的政治主張而展開論述的,由於其思想核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觀點上,故此儒家思想受到了歷朝歷代的封建君主崇捧。

2.道家

道家的思想與其他流派不同之處在於出世,與儒墨法的積極入世相比,道家卻反其道而行,崇尚無為和遁世。

是道家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點,提倡“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治國主張,其政治理念是“小國寡民”與“無為而治”,達到“損有餘而補不足”,把矛頭指向當時儒家所維護的‘禮’和法家所倡導的‘法’。追求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得更加順其自然。

3.法家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法家不能算是獨立的一派,他的思想源頭出自儒家,不同之處在於他將儒家的禮法治國取其極端,完全依法而行,屬於專制的極端,很難作為大國長久的治國方式,所以秦亡後即被淘汰。

記得之前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諸子百家》中說,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都有一定成分的理想浪漫主義在裡面,法家思想其實是最現實的,這個觀點有書君也很贊同,法家思想,其實是在封建制度下最有效的一種治國思想。

法家強調治國有兩大要點,一是賞善罰惡,絕不手軟;二是御臣有術,君王需無喜無悲。該學派主張“以法治國”的理念而聞名遐邇,提出了一整套治國理論和方法,為建立中央集權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據,也為以後歷朝歷代君主實行專制提供了方法。反對儒家‘復禮’的政治主張,認為‘法’能夠“定分止爭”和“興功懼暴”,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雖然法家能認識到人有“好利惡害”與“就利避害”的本性,卻無限誇大了‘法’的作用,這與現代‘以人為本’的民主治國理念有根本的區別。

4.區別

從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軌跡來看,道家與儒家可謂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學說,像天空和大地一樣永遠不會結合在一起,其中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這種無為是任自然的無為,即一切順應自然,不要將人的主觀意念強加於治理之中,一切皆有自然法則之手予以調節,儒家則堅持教化之功,是當中適制度已有效運行、賢德之人已各適其任以後,君王不必進行畫蛇添足式的標新立異之為。

而法家與儒家的區別歸納起來則是:法家治道是不引導教化人的立身之本而妄圖強制規範人的行為的治末之道;而儒家治道是通過弘揚人性中的賢性之本去抑制不肖性之本以引導規範人的立身之本,從而使民自“知所去就”的治本之道。

說到道家與法家,那就更不一樣了,它倆恰恰相反,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法律是對人類的束縛,需要全部捨棄掉;而法家則主要主張用法律去懲戒人類,認為人類本性頑固,需要用權威去治理天下。

通過這些對比,或許我們可以更深層次地去了解到各種思想間的區別,對今後的生活也有一些幫助吧。


有書快看


儒家以四書五經為主,推崇周禮,講仁政。儒家的主要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主要代表人物:孔子。他為儒學的發現做出的卓越的貢獻,有教無類的教學,開創了新一代的學習氛圍。


道家講無為,就是不要干預那麼多政治,不要你爭我奪。而且道家不倡導做官,認為遠離官場是好的。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而且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體現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的思想。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不能破壞自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也都奉獻給了文化事業。


法家的思想出自儒道兩家,提倡制度創新,富國強兵,但改革阻力較大,手段比較激進。無論貧窮還是富貴,一切都要聽從法。以法治國,是有利於社會統治的一種手段。法家 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


仙人掌73307


大約2500多年前,大聖人孔子開創了一個學派,叫儒家,也稱儒教。儒教一直以來,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存在。不但在國內影響巨大,在東亞和亞洲其它地區影響也非常深遠,朝鮮半島、日本、中亞、以及東南亞廣大地區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儒家思想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韓愈、王明陽、張載等人。

儒家認為人一經生下來,就已經是後天的人,要清楚自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要有一種參與社會發展的責任感,要積極面對現實,遵循既定的社會規則,在現實社會中發揮和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實現個人價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入世”。

儒家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在制定儒家思想時,可以說,孔子是以家庭日常行為準則為基礎,從而把道德規範和行為處事方式延伸到整個國家和民族。儒家思想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九個字,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指的是仁愛、仁慈、仁厚、仁賢等,是孔子對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不論大到國家,還是小到個人,處處都要以仁文本,只有這樣,才能和諧發展。

義有大小之分,大的方面指的是深明大義,就是說遇到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利益時,要有深明大義的情懷,懂得舍小我,成全大我。小的方面指,對任何人都要講義氣,要有仗義之心。

禮就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標準,規範人們要有修養,對周邊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禮,要有禮貌,識體統,講禮儀。

智指智慧和知識,就是說,人在社會中要不斷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和智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信指誠信,講信用,是對人們基本的道德要求。

恕指寬恕、寬容,要求人們活在世上,要有一顆寬容之心。

忠指忠誠,上到國家、民族,下到親朋好友以及所有人,都要忠誠對待。

孝指孝順,敬孝,對長輩一定要孝順,尊老愛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長輩若有錯,要明確指出來,好言相勸,以理說服長輩,而不是惡言相加。

悌指兄弟之間,要相親相愛,某人有困難了,要伸出援手積極幫助。

道家是另一個大聖人——老子創建的學派,大約形成於春秋時期。老子被西方學者稱作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的“道聖”。據史書記載,連知識淵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請教。代表人物有黃帝、老子、莊子、鬼谷子、姜子牙、諸葛亮、李白等人。

道家是老子集合古聖先賢的大智慧後的產物,他把先賢思想精華歸類整理出來,加以完善,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道家思想以“出世”為主。

道家學說把世間萬物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認為萬物相輔相成,並非獨立存在。以“道”為最高哲學思想,認為“道”才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如果“道”被破壞了,那麼,就是自取滅亡。

道家看清了事物規律的變化,對道極為崇拜,因此,看得非常長遠,落腳點站在歷史高度,不侷限於一個時間段內的價值和是非的判斷。

簡單地說,道家可以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概括出其思想精華。認為自然是最神聖的物質。

以我的認識,這句話應該這麼理解,人在地球上吃穿住用行,做著大量活動,勢必會影響到地球正常的生息規律和生態環境。既然地已經被影響了,那麼這種影響就會由地傳染到天。天被影響了,道肯定避免不了被影響。道被影響了,當然就影響了自然。因此說,世上一切的一切最後都是道生成的,任何事都能引起連鎖反應,做什麼事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按個人意志和慾望強行改變它。

道家還有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樣是道家對世界本質及其生成、變化的貼切描述。

法家被認為是從儒家學派裡分離出來的一個學派,同時又吸收道家,以及其它學派的思想。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韓非、李斯等人進行了大力發展,逐漸變成了一個成熟學派。

法家提倡法制,認為健全的法律法規才是治國的根本。法家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人性觀就是法家對人性的看法。法家對人性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和剖析,在法家看來,人性中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每個人固有的本性,這種本性是難以改變的。只有制定出相應法律法規,並嚴格執行,才能杜絕或減少人性中惡的一面。

誠信觀是指人和人之間要真心實意,開誠佈公,表現為誠實忠厚,不欺詐別人,也不隨便懷疑別人。這個誠信跟儒家學說裡“信”的涵義基本一致。是教人做人的基本道理。

義利觀表現在,法家認為人的道德觀念和信仰不會一成不變,它們會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如果用現在的思維來理解,就是窮則思變,為富不仁等。因此說,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人們的行為很有必要。


另外,富國強兵,也是法家主張的主要思想,商鞅變法便是對這種思想最好的實踐。


鴻鵠迎罡


儒家,道家,法家都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是孔子孔聖人所創,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論語,儒家講究以仁為本,是中國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有以一號百的影響力,所設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信奉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

法家在韓非子之前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首。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首,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首,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法家講究賞罰分明,代表著作商君書,韓非子。

道家和道教是不一樣的,道家是哲學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創始人是張道陵,道家則是老子李耳。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莊周。主張唯道是從,道法自然,無為自化。


奇異秘聞


儒道法三家思想有什麼不同,這太深刻了,我只有一點自己的片面觀點,還請諸位大家不要見笑。

儒道兩家可以從創始人即孔師孔子與老子經歷來分析,法家亦可以從各位法學大家的經歷來觀其一二。貴族在周朝時是文化的專有人,非貴族不得學習文化知識,貴族學習的文化又是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孔子是貴族之後,儘管至孔子時已經沒落,但孔子自身依然受到六藝文化的影響,同時因為家族沒落,孔子也對平民百姓非常的瞭解。所以儒家在注重禮法階級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同時也夾雜著感性的仁、義之常。老子,自幼敏而好學,周守藏室(圖書館)之史也。作為周圖書館長官的老子有機會查看周朝大量的史實文獻,積累深厚。所以道家思想既質樸而又宏大,在對立中尋找統一;道家思想也期望雞犬相聞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式的和平。法家思想家集中出現在戰國,此時文化已經從貴族階層下放到士,同時各國紛爭使文化人更趨向於務實。為統治者服務,極為務實的法學思想得到了統治者的極大追捧。法學思想就有了兩個特點,一是注重法的嚴苛性,強調君權,削弱貴族;二是注重民無智而易治,削弱民眾使統治便利。

儒家重禮,道家講究放飛自身,法家重君,這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觀點。


寶貝說名字不能太長了


道儒法三家密不可分,三家同出一源互有交織。



我們看一下《史記》中是怎麼論述的:伯陽立教,清淨無為。道尊東魯,跡竄西垂。莊蒙栩栩,申子卑卑。刑名有術,說難極知。悲彼周防,終亡李斯。

什麼意思呢?

老子創立道德的思想教化,主張清靜無為。道家學說被孔子傳入東方的魯國後受得尊崇,道家學說的一個支流則被法家韓非帶 到了西方的秦國。老子道家思想被莊周闡述的歡暢淋漓,也能被申不害詮釋成勤力自勉充滿權謀。韓非《說難》極其智慧。可悲韓非防患如此周密,最終還是死在李斯手上。

可以看得出來,儒家也好,法家也好,都是源自道家。

老子的道家思想,強調的是應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強調的是應人,管子商君申子韓非法家思想,強調的則是應事。

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法為道之用。

這就是道儒法的不同之處。


珍愛君


三家的主題思想,儒家講仁,道家說無為,法家求的是“勢,術,法”。

簡單理解籠統概括,儒家教你怎麼做,道家教你怎麼想,法家則把你所做所想定一個規章制度。

儒家思想本質上要貫徹人之初性本善的目的,覺得無論君王還是百姓,都要有仁有禮,教導社會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君王治國安民,仁德兼備。百姓有禮,愛國忠君,尊老愛幼。

道家說“治國如烹小蟹”。就說烹飪一鍋小魚小蝦,不能急火猛攻,應該小火慢燉。就如人的心性,切忌大喜大悲。說白了,就是自然和諧。道家人說“無為”,並非讓你什麼也不去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以“無為”來達到“有為”。

法家可以說是最實際的,勢派看重權威,術派講究政治運作,法派注重以法治國。賞罰分明是法家的主要表現,但法家所說的法和現在的法完全不同的,這一家學說戾氣頗重,屬於一把雙刃劍。

三家都有可取之處,但糟粕也是不少。仔細想來,歷代統治階級都離不開這三家,縱然是儒家獨尊,但實際卻是三家結合。

以儒家思想作為普世價值觀弘揚,用道家無為自然和諧來安撫百姓,甚至愚弄民眾,用法家思想來實現統治實踐。


རྟ་པ།སྐྱ་མི


寫點接地氣的吧,看大家說了這麼多,我就舉個例子好了。

看到上面的那個美女了嗎,儒家說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言,任何有悖於禮的你都必要做,不能動手動腳也不能沒禮貌的盯著人家。

這樣還不算完,儒家說還要慎獨,沒人的時候你也要注意。

最主要的是心裡也不要想,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美女過於眼則目不轉睛,這就是儒家。


法家說,看到前面的美女了嗎,你想什麼不重要,沒人的時候你自己怎麼做也不重要,我只管你外面的行動,而且不管是老弱病殘還是年輕力壯統統一視同仁,所有的行為規定都是一樣的。

道家怎麼說,什麼美女呀,哪裡有美女,美女看多了會傷身,還是跟著我修仙吧,長生不老才是我們的最高追求,美女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


昭烈名臣


1.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學派。有人說,明明知道不行,還要去做,這不是很傻很天真嗎?其實不是的。這恰恰反映了儒家是一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學說,它是入世的,是一種教人努力奮鬥的價值觀。儒家學說也是中國哲學的最主要流派,儒家學說關於人生的意義、價值、理想等追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國人行動的指南。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仁,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要愛人。首先是愛誰?從血緣上來說,我們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其次是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親人朋友,再把這種仁愛的精神推廣到全社會,那麼這就是一個充滿仁愛和溫暖的社會。孟子把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往前大大地發展了。孟子說“仁者無敵”,他渴望在社會上實行仁政。就是君主愛老百姓,老百姓也愛君主,這樣的政治就是仁政。

儒家的第二個思想是義。義就是合適的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就是正義,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不義。

儒家的第三個思想是禮。禮就是各種禮儀規範、規章制度等。孔子特別重視禮。他曾經說“不學禮無以立”。要是想在社會立足取得成功的話,必須要踐行各種禮儀規範,遵守各種規章制度。

儒家的第四個思想是智。就是智慧的意思。

儒家的第五個思想是信。信就是誠實,有諾必踐的意思。

儒家的第六個思想是忠。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要想在社會上立足,你就要先幫助別人立足,你要想做事通達無礙,你就要幫助別人通達無礙。

儒家的第七個思想是恕。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承受的東西,你也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人生觀。

儒家的第八個思想是孝順。孝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第九個思想是悌,就是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儒家都是教我們如何在社會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因此,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貼近現實的,是教人努力奮鬥,為社會做貢獻的。要是真的無法成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怎辦?孟子給我們提出了一條明確的路徑,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困頓的時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達、成功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天下為己任,這就是儒家的胸懷和理想。

2.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到了戰國時代是莊子。道家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流派。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和無神論的因素。他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的第一個主張是貴柔,就是以柔軟柔弱為貴。老子經常說,牙齒是堅硬的,舌頭是柔軟的,人老了,牙齒都掉光了,但是柔軟的舌頭還在。他還說,人在活著的時候,都是柔軟的,死了就變成硬邦邦的了。由此,他認為,只有柔軟柔弱才是保全生命之道。老子特別喜歡水,認為水才是我們學習效法的榜樣,水是柔弱的,無所追求的,但是水可以包容萬物,水可以戰勝一切,所以他說上善若水。

道家學派的第二個思想是辯證法。認為事物是由矛盾的運動組成的,組成天地的是陰陽之道,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其實這句話裡面包含著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很簡單,禍福相依,矛盾對立轉化的哲理,第二層意思,是對人生的深刻的認識,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你取得巨大成功,走在人生巔峰的時候,一定要警醒了,你要知道,可能倒黴的事情馬上就要來了。同樣,當你困頓不堪,處於人生的低谷的時候,也不要灰心喪氣,或許轉機和幸福就在你的門外敲門呢。

道家的第三個思想是清靜無為,是不爭。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就是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他不做什麼,而天地宇宙照常運行,按照海明威的說法就是“太陽每天照常升起”。反映在人生觀上,老子說他有三件寶貝。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個是慈愛,一個是簡樸,第三個就是不敢為天下先,不去爭,淡然地面對社會,面對人生,面對未來。

道家的第四個思想是萬物同一,生死同一,什麼東西都一樣。這個主要是莊子的觀點。莊子認為世界萬事萬物說到底都是一樣的,生與死也都是一樣的。所以,莊子的夫人去世了,他不僅不悲傷,還很高興。這不是說他和他老婆的關係不好,而是他認為,既然生與死都是一樣的,死也就意味著另外一種方式的生,老婆死了他還很高興。既然人生什麼都一樣,那麼還爭那些利益幹什麼。

大文學家蘇東坡就有一首詞,叫《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人們追來追去,都是像蝸牛的角,蒼蠅的頭一樣的利益,沒有任何意義。

3.動不動就砍人提倡陰謀詭計算計的法家。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本來是韓國的貴族,一心想要振興韓國。他寫了《韓非子》一書,闡明用法治來治理國家的思想。秦始皇覺得他厲害,千方百計想要得到他。於是就派兵攻打韓國,要韓國交出韓非子,否則就滅了韓國。韓國沒辦法,就把韓非子送到了秦國。秦始皇非常欣賞韓非子,韓非子雖然口吃,但是他的思想很厲害。韓非子認為人性是惡的,是自私冷酷的,人與人之間沒什麼愛,有的只是算計。他說,車行的老闆,盼著別人都升官發財,並不是他的心善良,而是想多賣出去車子。棺材店老闆天天盼著死人,不是說他的心不善良,而是想賣棺材。既然人心叵測,那麼只有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用更高明的陰謀和算計來算計別人。結果很悲催。韓非子被同班同學李斯給算計了,死在監獄裡;李斯被太監趙高給算計了,被腰斬;趙高被秦三世給算計了,全家抄斬;秦三世被項羽給算計了;項羽被劉邦給算計了。總之,都沒有好!


好玩的國學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交流探討!

關於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不同性,分別來分享一下;

儒家思想:重現實性、社會責任感、為人處世;《論語》中: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儒家思想重在現實性,它關心社會中的人,關心現實社會;同時,儒家主張:誠心、正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有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入世,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儒家還講為人處世的德性,做人要努力做到“仁義禮智信”,講社會等級秩序,尊敬長輩、兄友弟恭。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人際交往中要行“忠恕”之道;

道家思想:順其自然;道家講“自然”、講“道”,都超越了塵世,比儒家的眼光、氣魄都大;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焉。道家的眼光擴展到天地之間,將人間社會放到天地這個大系統中。道家還主張:“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凡是順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過分強求。

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以主張“依法治國”中的“法治”而聞名,這裡主要講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他主張政體“中央集權”、君臣“賞罰分明”、改革圖強,變法圖強,繼承商鞅“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主張依法治國,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臣下必須遵守。同時,強調“以刑止刑”思想。另外,還主張以法為教,除了制定法律之外,還要宣傳法律,使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會風氣。

以上是關於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分享,歡迎指正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