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无法长期坚持一件事情?

谈弹心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王丽霞(头条号 王丽霞):


王丽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懋德工作服务中心项目及行政管理组组长。

无法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有以下一些原因。

1、没必要。

人内在有一种选择机制,与自己无关,没有必要的事情,就会以各种拖沓、迟到、偷懒、推托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一个泥瓦工,学英语与他的谋生方式无关,他就没必要学;但是如果这个泥瓦工在为一位外国人士干活,他就会主动坚持长期的学习。

2、没兴趣。

兴趣是成功之母,成功则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没有兴趣,出发于被迫所做的事情,无法长久。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考试时候记得,考试之后全部忘记,且永不再看。

3、没信心。

对于坚持的结果没有信心,一有困难挫折就产生动摇之心,想要打退堂鼓,再加上别人的鼓动,放弃就很容易了。

4、没挚友。

在学习的路上,如果有人能够志同道合地互相加油,一起前进,就容易坚持下来,反之,结识一些狐朋狗友,不鼓励你坚持自己想要的,反而怂恿你跟随他一起放弃,而由于人的社会性,则通常容易放弃自己来成全朋友,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5、没约束。

心是散漫的,需要约束,聚合力量。当人不能收住自己的心,而容易被外物所诱惑时,就容易像猴子一样,坐立不安,无法聚焦在一件事情上,使得自己能量过于分散,最后不得不放弃。

6、功利性。

出发于某种目的所做的事情,目的存在的时候还能坚持,目的达到之后就会放弃。目的总是短暂的,所以,坚持也是短暂的。

当然,此处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原因,毕竟,个体与个体不同,呈现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的,仅算作抛砖引玉吧。

为了更好的服务头条读者,欢迎加入头条读者微信交流群,讨论、学习、共同成长,详询请发私信。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人类虽然善良,但却懒惰”!说到坚持,我们可能会说坚持一件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坚持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主要从四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1,情绪。2,自控力。3,内在动机。4,思维模式。

情绪和自控力对于坚持的影响

不管做什么事情,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比如说,马上就要开始一年一度的高考了,高考时很考验一个人的心态的,记得当年高考之前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高考,高考的时候就当成平常的考试应对吧!”这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心态,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说到自控力呢!这里可以跟大家推荐一本书《自控力》,这本书的作者时凯利·麦格尼格尔。我们的大脑时可以改造的,可以通过冥想的方式来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达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书中提到,经过研究表明,仅仅通过3个小时的冥想,人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就能得到大幅的提升。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然而当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看清不同的自我,并接受自己,平静的看待这一切诱惑,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而不是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和羞愧感时。我们将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

很多人说减肥坚持不下来,其实就是因为长期的抵制美食了一段时间,但是又禁不住美食的诱惑,然后放肆吃放肆吃,吃完之后又产生罪恶感。如此循环往复,自然减肥难以成功。

其实我认为减肥完全可以结合运动和节食,以及调整饮食结构来进行。先制定一个能够坚持的目标,比如每天快走或者慢跑半个小时,晚饭吃素,5点以后不再进食。其他时候照常吃喝,只是减少麸质和甜品的摄入。

这样一来,你完全可以安心的享用美食,但是又能安心的按计划减肥,关键时健康而且不反弹。

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曾经也是个胖子,喝水都胖,那个时候饭都不敢吃,吃了都抠出来吐掉。然而肥没有减成,好几次还低血糖送医院了。后来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加上作息规律。我的体重在7年来都保持在85左右。当然除去怀孕生娃那段时间,但是出月子的时候,我的体重又恢复到了86斤。

内在驱动力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那么接下来我要说到的是一个内在驱动力,那么这里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是《天才假象》,这本书的作者是马修·萨伊德。他是一个乒乓球运动员,曾参加过两次奥运会。

他在这本书中就告诉我们一些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是如何进行刻意练习,运用积极的心理策略达到他们人生的目标的。其中非常重要的点就是神秘的动力机制与改变人生的思维模式。

萨伊德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个人独立决定要为某个专业领域奉献自己时,他的坚持才是有意义的。而这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因为要成功必然少不了长时间的坚持和练习,如果这个过程时痛苦的,那么自然无法长期坚持。

其次书中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才不会将失败看的太重,才不会去过多的在意外在的条件。而是专注于内在的自我成长。

飞人乔丹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每一次他失败了,他不是懊悔或者放弃。每一次成功了,他也不会松懈,而是在成功和失败后,都能够坚持不断的精进自己的技术。所以他成功了。

所以我认为想要长期的坚持一件事:

首先我们得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

然后通过冥想来提高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接着就是通过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让这件事情真正的开始运作起来。

最后就是树立成长型思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


我是夕月晨风,爱阅读爱写作,专注教育和个人成长。想要了解更多的,可以点击关注哦!

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你共同成长!


夕月和晨风


为什么无法长期坚持一件事?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时间!

我们每个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这段时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这算不算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呢?。紧接着步入社会,进了某家公司你可能在这家里面工作个三年五载,长一点十年八年。也许你这一辈子的光阴都会消耗在这里。这又算不算是对于一件事的长期坚持呢?

有的人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其实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们每天可以被支配的时间就这么多,主业已经占去了八九成,剩余的时间又被过分碎片化。吃放,睡觉,应酬谈恋爱,等等等等。每天天需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太多了。

在剩余的时间里,再去长期做某件事情,需要的是“毅力”。

可毅力二字是需要强大动力维系的。要么这件事情能为你的生活工作带来一些提升,要么这件事可以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收获。或灵魂灵魂上的满足。

如果你的闲暇时间很多。就去找到一个可以给你带来“收益”的事情去做吧。记得别忘带着你的两位好朋友动力+毅力。加油吧。


可乐多冰少糖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长期坚持一件事呢?

1、没有内在的驱动力。

2、对事情本身没有热情。

3、没有培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习惯。




坚持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可以说是在抵抗我们的行为惯性。

那要如何做到长期坚持一件事呢?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具体的做法。



TED有一个很受欢迎的演讲叫《毅力是成功的钥匙》,演讲者说: 坚毅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坚毅是拥有持久的恒劲,坚毅是你对未来的坚持,日复一日不是仅仅持续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努力奋斗着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坚毅是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



演讲者通过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得出这一结论,从结论中可以看出这些关键词:坚持、一复一日、马拉松。这些关键词具备着同一种属性:够长够久。不是一时兴起,不是三分钟热度。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演讲里并没有说。



《坚持 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就来的正是时候。本书作者:古川武士。日本习惯培养顾问公司董事长。作者认为,要想培训坚持的品质,必须养成坚持这个习惯。他在书中指出:“所谓习惯就是”不依赖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续的咸情引导到如每天刷牙般轻松的状态。”





“习惯就是把重复的行动化为无意识的行动。习惯就是在脑中设定程序。”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变的越来越焦急,总是希望在短时间内速成一门学问、或做完一件事。每一个在行业中做到精英或是在一个领域做到佼佼者时,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坚持和努力得来的。书中指出,在我们立志要培养某种习惯时、在想经坚持做到某件事时。要想先想清楚这些问题:你在五年、十年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达成什么样的梦想?想取成什么样的成就。长期目标足够明确,自然就知道自己应该培养什么习惯。




例如,你想在五年后成为一个作家,那么就要培养阅读、写作的习惯。可以简化到每天都开展的行动就是写日记。




如果你想五年后,到国外工作或生活,那就从现在开始每天练习英文。

诸如此类,等等事项,都可以从先设定目标,再找到需要培养的那个习惯开始。

那么,找到了这个想培养的习惯,该如何开始呢?要如何坚持的呢?不是靠一时的热情,不是三分钟的好奇,而是一套的科学的可实施可持续的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阶段入手。



阶段一:反抗期(第1天—第7天)很想放弃


在反抗期,我们极容易出现想放弃的念头,或是进行三天就执行不下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先熟知预防失败三原则:

1、\t锁定一项习惯,不要同时培养多项习惯。

2、\t坚持有效的行动,行动规则越简单越好。

3、\t不要太在意结果。



当我掌握这些原则后,在反抗期,培养习惯从如下对策开始:

1、\t从“婴儿学步开始”,就是说从小地方开始。

2、\t简单做记录,例如做到打勾,没有做到打叉。




阶段二:不稳定期(第8天—第21天)容易被影响

在渡过反抗期后,我们在执行某些习惯时,时常会遇到被干扰的情形。这就是培养习惯的不稳定期,在这阶段,就要“建立能够持续的机制”。



1、\t行为模式.把想培养的习惯化为固定的模式(时间、做法、地点),并认真执行。

2、\t设定例外规则。对不规律发生的事件预先制定应对规则的弹性应对机制。由于事先制定了“例外规则”,突发

状况发生时就能够灵活应对了。

3、\t设定持续开关。就是给自己设置奖惩制度。




阶段三:倦怠期(第22天—第30天)感到厌烦



在经历了以上二个阶段后,我们的某项习惯已经在持续进行。而在这一过程的后期,往往会有提不劲的时刻,或是感受不到培养这个习惯带来的好处和意义。针对这些情况,应有如下行动。

1、\t添加变化。例如,如果打算学英文,就准备好不同的教材。如果跑步,就经常改变跑步路线。

2、\t计划下一项习惯。在倦怠期计划下一项习惯就是为了建立习惯的连贯性。




当我们走过这三个阶段时,一项新的习惯也就诞生了。当然,一个小小习惯的养成,也并不代表你就此走向成功。而是不断地重复这个习惯,把某一项你想做的事做到极致。如同大家所提倡的一万小时理论一样,它是持续的,可量化的、有成就感的。


苏听风在悟空


题主所说的长期坚持一件事,比如读书、学外语、早起,还有现在流行的锻炼身体。其实本质上这些事件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一个违反人享乐本能的事情。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内部肯能存在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互相影响。第一个就是感性面,这个部分的自我属于天性本能,能够对事物产生情绪,知觉痛苦和快乐;另一个是理性面,也叫反思系统,这部分大脑能够进行深思熟虑,观察并且反思行为。感性面与理性面存在着矛盾,感性面渴望及时享乐,而理性面是克制自己。不过,在生活中我们的决策大多都是感性的,带有情绪的。比如你明知道打游戏不能完成作业,却停不下来,依然一局接一局的开赛,打游戏带给你的兴奋的情绪体验战胜了你的理性面。

感性与理性也不是一直矛盾着。很多人喜欢做计划,实际上就是在满足人的理性面,计划中设置阶段性满足,或者奖励,来满足人的感性面。可是实际上要说服感性面,用理性的话是很难做到的,即使你告诉它,学习一个小时后可以看一集动画片,还是很难打动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做计划,但实践计划却非常困难。

无法坚持一件事,还有个原因,就是动力缺失,并且在决策中得到长期强化的一种行为模式,也就是说无法满足你大脑中感性面的需求,也就没有想去做理性面事情的动力了。比如,每天到了晚上你就感觉疲惫,这已经学习了一天,晚上就偷偷懒休息下好了,今晚就不背单词了。这种自我松懈导致了你的习惯总是被打断,一旦中止,就很难再重新接上。

习惯的养成虽然非常艰辛,但是如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很容易坚持。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认为我们在行为过程中受益后,会不自觉地进行强化,并让自己不能轻易走出去。也就是会对曾经受益的行为路径产生依赖,而想要改变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在养成一个长期的习惯时,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任务量,如果想背书,那么就从自己可以轻松做到的程度开始,今天背100个字轻轻松松,那就坚持100字一天,一段时间后再试着增加到110字,然后再逐渐增加,让你的习惯养成之路不要有太多障碍。减轻自己面对任务时的逆反心理。及时给自己的积极反馈,一周计划顺利完成,给自己一个奖励鼓励自己,这种正向强化也有助于习惯的长期养成。



开火车的老湿机


无法长期坚持的事情,都是需要毅力支撑的事情。比如说读书,学外语,早起,这些事情都是与人类懒惰的天性相违背的,所以,要坚持下去,就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比如说吃饭、呼吸、眨眼睛,这些事情是与人类求生的本能相一致的,所以,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地长期坚持着。

如果想要坚持做一些与自己天性相违背的事情,这里有两个小方法。

第一,寻找到事物中的乐趣点。比如说坚持早起很困难,但是,如果这个人非常喜欢美食,只要想着起来早几分钟就可以买到楼下最美味的糕点,他就能够起来。那我自己来说,我自己就是因着不能不吃早饭,所以能够做到每天坚持早起的。吃早饭的时候感觉很快乐,生活很有规律,因着这份开心,第二天依然能够早起。慢慢地,早起就成了习惯。开始是奔着乐趣强迫自己早起,形成习惯后,强迫就不在了,身体的生物钟到了点自己就起来去觅食了。

第二,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比如说坚持长时间读书很困难,看三分钟就想睡觉,看五分钟就想玩手机。那么,可以强迫自己老老实实对着书本,坚决不睡觉、不看手机,第一天对着书本坐一个小时,哪怕这一个小时当中真实的有效阅读时间只有三分钟,也没有关系。第二天依然如此,第三天依然如此,一周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慢慢就静下来了,自己可以越来越长时间地投入阅读了。意志力提高之后,就会发现强迫自己用的力气以前要十分,现在一分就可以了。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赵咪咪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1.发现目标有误。自然放弃坚持,此为明智之举。

2.目标正确。浮躁,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无定性。此乃大多人的通病。

3.所做之事没从个人兴趣,擅长之处着手,只片面追求利益,盲目效仿他人,却不知隔行如隔山,不堪失利打击,不得不放弃坚持。

4.……。

5.……。

总之,心理素质差,应对不了现实变化,抗压能力欠佳。目标正确的情况下,无视坚持就是胜利之理。少了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与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