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島是怎樣成爲清朝領土的?

TseHowy


這真的得感謝“動不動就搗亂”的福建人。

福建人開始出現在中國主流史冊上,大概始於五代時期,當時一幫藉著黃巢起義的春風入主福建的固始人,在福建建起了閩國。


大概是偏居一隅和得天獨厚的山區地貌,福建在當時及其前後吸引了無數失去家園失去錢財的中原人士前來隱居,很幸運,他們在五代至明代的漫長歲月裡成功地打造了一個陸地與海洋文化並重的大福建。

而這些福建人,本質上是不關心政治的,他們擅長經商和賺錢,然後把錢再用到文化教育上,如此反覆。因此,大部分福建人是有嚴重的家國觀念的,在外與國共存亡,在內尊師重教崇佛敬祖,只是這裡的國卻僅僅是華夏一脈相承的政權。


於是當第一次蒙元滅宋時,福建各地在終元一朝起義不斷,甚至山區和沿海有數十萬百姓隨著最後希望的宋末帝一路坎坷南行,他們以不食元粟的氣概顛簸著,最後無奈地隨末帝投海西去,而倖存者則隨海漂泊,哪裡靠岸則哪裡重新生活。

於是,在廣袤的華南地區,福建客家人佔據了大片的山區,而福建閩語人則佈滿南海沿岸。

同樣的歷史,在滿清入關時再次上演。

當全國即將塵埃落定之時,本是大明王朝東南海盜的福建人卻以福建南部扁小的孤島負隅頑抗,甚至一度即將收復南京,他便是鄭成功。


只是,這時的滿清並沒有重蹈蒙元覆轍,他們採用三面包圍的方式把福建困的半死,於是鄭成功的部隊便只好向東開進,這一開進便直接到了臺灣島,顯然,澎湖是無法承載十幾萬的鄭家軍的。

於是就有了鄭成功攻打荷蘭人的民族大義。

然,這只是一次無意的戰略大轉移。

刀劍在側,怎能安眠。

順治帝無法解決的勢力,康熙帝怎能放之不管,在李光地和黃梧舉薦之下,施琅便有了施展海戰的機會,臺灣島便這樣被收入滿清囊中。

說是收復,但如此人數眾多的鄭家軍將如何處理?如果放回福建將是一個巨大的隱患,於是只好就地設府縣,就地安置。

這種安置,事實上是變相的監管,當時的臺灣島以臺灣府的角色歸屬福建管轄,但卻不準福建各府與臺灣百姓往來,大有將臺灣島作為棄土的打算。


而臺灣府收復之後,也是各種不穩定,在設府後,臺灣島先後爆發了以福建人為主導的朱一貴起義(長泰人),林爽文起義(平和人),莊大田起義(平和人)等。

臺灣如此,對岸的福建也是不消停,福建天地會、小刀會等各種起義也是不斷髮展,並在被鎮壓之後南逃至南洋,最後在清末促使了孫中山的辛亥革命。

從明末一直到民國,福建人所發起的抗清活動源源不斷,隨著福建人的腳步由福建擴散至臺灣和南洋,也正因為福建人的“搗亂”才使得滿清不得不重視臺灣的海防和戰略地位,並因此牢牢將臺灣島鎖定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

或許,我們應該感謝過去的福建人艱苦不懈的努力得來的這個意外收穫。


圭海四記


清朝替代明朝建立全國性政權之日起,臺灣島就成為了清朝的領土。這就是所謂的政府繼承,是得到國際法認可的。剩下的只是何時或怎樣收復臺灣的問題,而不是是不是清朝領土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則問題。如果是收復臺灣,那是正義戰爭,否則就有可能變成了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對這個問題是不是不太好理解呀。其實想一想現在的臺灣,就什麼都明白了。現在我們雖然還沒統一臺灣,但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個基本事實,也是個基本底線。在一箇中國的前提下鬧一鬧也就罷了,如果真要背祖忘典,另起爐灶,那就對不起了。

至於清朝是怎麼收復臺灣的,這就比較好回答了,因為基本的歷史史實都比較清楚。

一是談判。清朝初年,鄭成功驅逐荷蘭,臺灣為鄭氏所佔。為了收復臺灣,清政府先後同鄭氏集團進行了11次談判。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滿清鐵騎可以在陸上稱霸王,但是一入海就成王八了。其結果就不用說了。

二是封鎖。沿海居民內遷,片帆不得下海,斷絕內地與臺灣的經濟聯繫。此招雖然有成效,但用它來統一臺灣,用處還真不是太大。大陸不給我吃豬肉,我可以海里撈魚蝦呀。你管得了沿岸居民但管不了遠洋它國呀,之前荷蘭人能來,之後英法西葡都可以來呀,生意夥伴多得去了。

三是軍事。歷史一再證明,軍事是保底的手段。給臉不要臉,那就用鞋底抽臉。這就是康熙年間施琅的事了。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大軍進攻臺灣,鄭氏王朝迅速崩潰,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琅率軍在臺灣登陸。七月十五日(9月5日),鄭克塽向施琅投降,並於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髮易服, 鄭氏王朝正式滅亡,清朝正式統一了臺灣。


夏後殷鑑


如果按照現在的《國際法》來看,中國人是首先在臺灣島上面居住(所謂臺灣原住民後來經過考證大部分也是從中國大陸遷移過去的),首先開發臺灣島的,所以說臺灣島歷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一點兒也沒有錯。而清朝建立的時候,由於臺灣島被荷蘭人佔領,所以沒有立即對臺灣施行主權和管理。

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名將士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臺灣又重回祖國的懷抱。不過由於鄭成功與清朝之間一直處於敵對關係,所以清朝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後還是未能對臺灣實行治理。不過,鄭成功治理下的臺灣至少已經表明臺灣回到了中國人手裡面。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不久即病死,而鄭氏家族內部由於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因此產生了內訌,清政府也乘機也派出使臣到臺灣,與鄭成功的兒子鄭經進行談判,不過雙方由於利益訴求相差太遠,最終不歡而散。1663年,清軍收復了鄭氏家族在大陸的最後一塊根據地廈門,此後二十年間,鄭氏家族困守海上。

但是,自1663年以後,清軍就放慢了進攻臺灣的步伐,原因就在於清廷內部接連出現了其他問題,先是康熙皇帝剷除了鰲拜集團,後來又爆發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到三藩之亂被平定後,清朝政府開始思考如何解決臺灣問題了。不過在清政府內部卻產生了不同的聲音,有人主張放棄臺灣,認為臺灣只是蠻荒之地,沒有必要花大力氣收復,康熙帝自己也認為臺灣是“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但是也有人主張收復臺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從明鄭政權過來的施琅,他向康熙帝上了一個名為《恭陳臺灣棄留疏》的呈文,最後施琅的意見佔了主導地位,清政府開始進行收復臺灣。

1683年,清政府乘政經去世,鄭氏政權內部內訌之機,由施琅率領福建水軍向臺灣島發起攻擊,最終鄭氏集團宣佈投降,臺灣島正式被歸入清王朝的版圖中。


青年史學家


謝謝邀請。臺灣是中國一個大島,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臺灣島是怎樣成為大清領土的,這裡面還有一段過程。臺灣島的歷史最初,在島上並沒有什麼駐點機構,經過唐、宋、元、明的歷朝歷代都沒有在臺灣島上設立什麼政權部門。

十七世紀初,有兩批白人殖民者來到臺灣,他們分別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其中,荷蘭人在臺灣島南部落腳,而西班牙人則佔據臺灣北部地區。不久島上的荷蘭殖民者與西班牙殖民者爆發了戰爭,荷蘭人把西班牙人趕走,因而荷蘭人控制了更多的土地,建立了荷蘭人的殖民政權。

公元1644年,這一年是明朝滅亡,建立了大清國。但是,大清國暫時沒有徵服全中國,因在南方明朝有一個遺區一 鄭成功。可是鄭成功堅持反清,不肯向清政府投降,一直抵抗到1661年,鄭成功有個想法是想先攻下臺灣,趕跑荷蘭人,鄭家年可以在臺灣島上休養生息,作為鄭家軍"反清復明"的基地。

1662年,鄭成功向臺灣島的荷蘭人發起猛烈進攻,荷蘭人敗下宣佈投降退出了臺灣島。

這時的鄭成功在臺灣島上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_"明鄭王朝“。就在"明鄭王朝″建朝不久,鄭成功逝世。

1683年,大清國將軍施琅(原是鄭成功手下將軍,後因糾結矛盾,施琅投靠大清國)率大軍出征臺灣,當時統冶"明鄭王朝的是鄭成功的孫子一鄭克塽。施琅大軍勢如破竹,鄭克塽其及部下決定投降,歸順大清國。

臺灣攻下後許多大臣競然主張將臺灣居民遷移到大陸,臺灣島棄之不守,臺灣孤懸海外,難以治理。最後在1684年康熙皇帝把臺灣納入大清國的版圖上,隸屬於大陸的行政機構~"臺灣府",在臺灣設一府三縣。

清光緒年間,日本佔領硫球群島(臺灣的東北鄰硫球群島),威脅臺灣。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其中之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才回歸祖國。


周明建16


看了下有的答案,人家只想知道是怎麼被清朝收復的,並沒有說之前就不是中國的領土。


一:清朝收復臺灣可以說是先禮後兵,我們先看看雙方的談判條件。

臺灣代表鄭成功之子鄭經: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

清朝康熙:臺灣人眾遷回內地,剃髮易服。

結果鄭經沒同意,那時候清朝作為一個大國,不同意就是幹,派兵攻打臺灣在內陸的最後一個據守點廈門,鄭經兵敗逃亡臺灣,清兵乘勝追擊,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海上起大風,最後班師回朝。


二:後來兩軍對峙,臺灣士兵思念故土,加上臺灣此時人煙稀少,糧食得不到供應;清朝又得平定三藩,最後雙方決定再次談判。

臺灣:“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

清朝:“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髮,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上面是臺灣鄭經和康熙的對話,鄭經稱臺灣可以俯首稱臣,但是必須和朝鮮一樣不剃髮;而清朝稱可以讓鄭經世世代代鎮守臺灣,還可以封為“八閩王”,但臺灣本就是中國國土,不可能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談判再次破裂。



清朝決定再次幹他,但是這次有準備了,清廷也認識到了海軍的問題,最後派了有海戰經驗的福建晉江人施琅為主帥,施琅在福建與鄭氏作戰多年,對臺灣的情況也是瞭如指掌,又熟悉水師機宜及海上風濤之變幻。公元1683年,施琅率兵兩萬,與鄭軍在澎湖一帶激戰七天七夜,身負重傷,但最終擊敗鄭軍。公元1684年,清廷在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臺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築城戍守,統治了212年。

(施琅劇照)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羽評歷史


這個提問大大的不準確,好象臺灣島是清朝才成為國土的。然而恰恰是清政府賣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我們重溫一下歷史,就不難知道自古臺灣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1萬餘名軍士、30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誌》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琉球(今臺灣)。

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已有相當數量,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

元世祖曾派員到臺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臺灣島併入其內,卻是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

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直至1387年因實施海禁而廢除,並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

明朝以後大陸與臺灣的人民往來不絕,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臺灣停留。明末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的欺壓率閩粵居民遷居臺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

1628年閩南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組織災民數萬到臺灣墾荒定居,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自此臺灣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1626--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臺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達38年之久,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1662年,臺灣人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鄭芝龍之子)驅逐荷蘭人。

臺灣進入“明鄭時期”,人口已達20萬。但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

1683年7月,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漳州)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臺廈道,臺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臺灣為一府,稱臺灣府,納入中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繫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網絡圖片)

(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三國時期孫權的政權就統治著臺灣,後繼的王朝繼續統治臺灣,清朝也是繼承前任幾任王朝的統治疆域,清朝主要是收復臺灣,打敗鄭成功的鄭氏集團,清朝在平定三潘之後國家實力空前強大,在經過與臺灣多年談判無果的情況下,康熙果斷地決定用武力收復臺灣,利用鄭氏叛降明將施郎率領海陸兩軍,水陸並進逼迫臺灣鄭氏集團投降,公元1684年臺灣寶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大清帝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千秋偉業,為祖國的海疆奠定了穩固的邊防,加強對臺灣本島的開發與利用,成為祖國一顆燦爛的寶島明珠。


鐵木真165163663


康熙一一姚啟聖一一施琅!

中國不止一次的說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歷史教科書也提到,在三國時期孫權泒衛溫將軍到過臺灣。

但真正的事實是:在清朝以前它從來就沒有被大陸實際管控過

大清王朝同中國的其它王朝一樣,它的重點利益在陸地上、在北邊。

你不要以為康熙收復臺灣是為了祖國的統一,光說好聽的白搭,因為那裡是前朝政權遺留下來的一個反清基地,它同吳三桂和噶爾丹一樣老是給自己製造麻煩!

施琅將軍的人品沒得說,在漢人勢力每況愈下的情勢下仍忠於鄭家小朝庭而不當漢奸,但最終收復臺灣他還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並不是他迷途知返,也不是為了民族統一大業,而是愚蠢的鄭經中了人家的反奸計殺了施琅全家,這種情況下施琅不來大陸去哪?別看女真人在陸上勇猛善戰,但這隻旱鴨子到了海里一點都不比曹操強。打海戰還得靠人家施琅,至於施琅的水上功夫嘛!當時說他亞洲第一沒人不服,·周瑜是沒得比,當徒弟都不夠格!

木管是報私仇也好,還是民族統一大業也好,口號木重要,重要的是人家施琅把臺灣拿下來了!

至於後來麼,在臺灣建立了行政區,還不算是省隸屬福建省管轄,但這就沒施琅什麼事了,幹這個康熙最拿手!


東西方不敗i


臺灣是怎樣成為清朝領土?這個問答題本身就不合乎邏輯。實際上臺灣在清朝以前的一千多年間就是中國領土。三國時吳國就對臺灣進行了有效地統治。在明朝晚期,西方列強荷蘭趁中國內亂無暇僱及臺灣之際,強行佔領了臺灣。滿清入主中原,鄭成功進擊臺灣趕走荷蘭殖民者把臺灣光復。清朝繼承中原歷代王朝之大統,於康熙年間統一臺灣,並把臺灣正式迠省,委劉銘傳為臺灣省第一任巡撫。所以臺灣成為清朝的領土是順理成章的事,這還用問嗎?


天山149544117


臺灣人大部分都是歷史上從大陸上漂過去的,至少從三國那時開始,孫權就知道臺灣有人,說明此前有人來往於臺灣與中國,肯定早就有中國人移往臺灣了,當然,本地也有一些土著人,即高山族人,孫權本想設宮治理,無奈人數太少,完全沒有開發,處於野人時代,連語言都沒有,無法治理,不能開發,加上橫渡海峽極為困難,所以再不曾前往,以後兩晉時期,衣冠南渡,只顧開發江南,誰還顧得上臺灣,由於連年戰亂,人民不得生息,大陸人民,成批移居澎湖,興辦農業,亦有往臺灣者,直到隋朝,離三國時已幾百年了,隋煬帝再派朱寬出使臺灣,臺灣已經稍具農耕氣象了,隋朝三次派人前往琉球,傳授生產與管理方面的經驗和技術,這是經營臺灣的開始,只是交通過於困難,無法直接管理,到宋朝才有能力直接管理澎湖,將其劃歸福建路晉江縣管轄,派兵駐守,此後,以澎湖為跳板,越來越多的人移居臺灣,此時臺灣已徹底漢化,與內地大陸,已無分別。

繼孫權,隋煬帝數次到達臺灣,宣示主權,到元朝世祖時,再派人前往臺灣,巡視撫慰臺灣人,實際大部分還是大陸後裔,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除了管理澎湖以外,遙管臺灣,這是新的管理方式,明朝時候,仍設澎湖巡檢司,遙治臺灣,後來發現大陸人移往臺灣的人太多,民者國之基也,明朝懼怕人民去臺,乃遷澎湖人於內陸,並禁止大陸人移民,不久解禁,明末清軍入關,江南大亂,為避戰禍,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率大量人民移壓臺灣,並建立國家,抵抗清朝,到鄭成功時驅逐了荷蘭人,建立了鄭氏王朝,稱王不稱帝,說明隸屬中國,到清朝以武力收復了臺灣,設官置縣,不再遙治。

之所以開始直接管理,還是臺灣人已漢化,可以漢法直接治理,不然法外之人,難以理喻,不便管理,更由交通不便,橫渡海峽,千辛萬苦,只能採用定期巡視,宣示主權,遙治管理,臺灣是完全的中國文化,中國血‘統,所謂當地人,也是過去移民的後裔,臺灣少數人要獨立,一點不奇怪,就在中國內部,也有人想獨立,但文化是無法改變的,血統基因也改變不了,獨立只是不相隸屬,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