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爲什麼突然衰落了?

小叨加油


風力發電為什麼衰弱了?其中有很多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兩方面的原因:技術原因和經濟原因。

首先是技術原因。風力發電作為清潔能源,的確對降低碳排放有幫助,但是存在不穩定、風能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佈極端不均衡的缺陷。目前的電網的組網技術和負荷結構無法消納過多的風電。

其次,由於部分風力發電不能併網供電,也就沒有效益,導致建成的風電設備閒置空轉。沒有收益,自然就影響後續風電設施投資。

未來解決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的出路在大容量儲電技術的突破和新能源汽車等新型負荷的廣泛普及與智能化管理,另外結合智能電網技術,風電依然具有光明的前景。


鶇飛天


前些年在西北工作,的確感受到了那幾年風力發電大躍進式的發展。記得當初的口號是要建一個陸上三峽。河西走廊地區,一個個風力發電的風車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當時在連霍高速上,經常會看到拉著葉片的大卡車穿梭。我的老家在河北保定,也建了不少生產這種風電葉片的廠子,我有個姑姑家的表妹在一個生產風電葉片的廠子裡上班,效益好得不行,她只有中專學歷,當了個質檢員,工資比我研究生畢業都低不了多少,而且福利也很好。當初聽她說,她們廠還要把分廠建到酒泉去,為的是降低長途運輸的成本。

那一陣風吹過之後,風電很快降溫了。後來我看到一篇文章,具體是什麼期刊忘記了,好像是能源類的。裡面提到了風電的興衰,也就是針對這一陣風進行了分析。大概的觀點是這樣的。

風電不穩定,大家都知道,受風力大小的影響明顯。所以為了保證風電穩定的輸出,通常需要根據風電規模配備相應的火電廠來進行調峰。如此大規模的大幹快上風電,火電站都有點跟不上趟。另外,電從發電站發出來到用戶使用,中間要經過電網輸送。目前國家電網根本受不了這麼大規模的風電上網衝擊,好像專業的叫法是風電會造成電網震盪,導致脫網。因為風力發電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人煙稀少,用電量很少的地方,而人口密集用電量多的地方,又沒有那麼大的風力,不合適搞風電。所以,風電必然面臨遠距離輸送的問題。目前電網是很大的障礙,而站在國家電網的角度上來講,根本就沒有動力來為了風電搞技術改造或者革新,遠距離輸電在成本方面可能也未必合適。

最後的結果就是那麼多風車佇立在戈壁灘上曬太陽,即便有的風車在轉,大部分也是在那裡空轉。電發出來了輸送不出去,又不能存下來,還有什麼用?

這些問題在規劃之初本來就應該系統考慮的,但是各個部門,某些領導,出於各自的目的,就一股腦的大幹快上,領導急於出政績出成果,企業有的是為了賺補貼,總之各種主觀因素,辦了許多不尊重客觀規律的事情。結果勞民傷財,不知道後面的屁股讓誰來擦?


核之力


他山之石,風電可以成為主導性能源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下載一份《BP全球能源統計年鑑》,你會發現以下事實。

第一,由於歐洲缺少一次性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因此,歐洲大國可再生能源佔比遠超全球。法國和德國選擇了兩條不同的路線。

法國以核能為主。
數據:2016年,法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為129.34GW,其中核電63.13GW(48.9%)、水電25.43GW(19.8%)、天然氣10.91GW(8.4%)、風電10.32GW(7.8%)、光伏6.20GW(4.8%)、燃油8.65GW(6.7%)、煤電3.00GW(2.3%)、生物質發電1.70GW(1.3%)。在法國電力供應比例中,核電達到
70%
法國是目前世界上核電最受歡迎的國家。福島事故發生後,依然有55%的民眾支持使用核能。法蘭西民族是一個崇尚獨立自由的民族,他們不能接受自己國家的能源(石油和煤炭)依賴於其他國家這樣的現實。法國公眾對核電的態度不僅僅是容許,更是喜歡和讚賞。還有一句話,法國民眾很信任本國的科學家,而且核電的確很廉價。

德國正在發展成為風電為主的國家。

重要原因:日本廣島核洩漏事件使德國選擇放棄核電,必須有新的可再生能源補充核電退出的真空地帶。近幾年,德國風電以超高速增長,風電成本持續下降。目前,德國風電裝機容量佔全國1/3,峰值可滿足半個德國用電需求。因此,德國已經證明風電是可永續為人類服務的靠譜的可再生能源(請不要在噴“風能”這項可以永世造福人類的技術本身

新聞報道

根據德國風能協會的預計,本週日(10月29日)德國風能發電量將在當地時間上午7點達到峰值供電量39190兆瓦,超越今年3月18日創下的38370兆瓦記錄,達到歷史新高。
全國供電量大於實際需求的情況,將導致本週末德國用電價格從10月上中旬的30歐元/兆瓦(1兆瓦=1000千瓦)時,落至0歐元/兆瓦時以下。德國過去曾出現過日內特定時段電價為負的情況,但這將是首次全天平均用電價格為負。——過剩時,用電賺錢,才是智能電網。
截至今年6月,德國的在岸風電場已經佔到了德國全國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而根據德國風能協會的預計,今年新裝機風電容量還將攀升9%。

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提升和相應成本的下降,正在衝擊電力事業近百年來的集中管理商業模式。彭博新能源金融研究院 (BNEF) 指出,海上風電場曾因其裝機運營成本,被列為最為昂貴的綠色能源之一,但在未來二十年中,海上風電場的相關成本將削減達71%。

太陽能發電也曾因成本因素而一度僅應用在航天器上,現在卻可以與煤炭甚至天然氣發電站一決高下。

今年年初,德國首次向不領取政府補貼的海上風電場開發商發放合同,在整個可再生能源行業引起軒然大波。無獨有偶,西班牙也頒佈了新能源零補貼標準,風力發電目前在全歐洲供電量中佔約10%,隨著裝機運營成本的不斷降低,還將繼續增長。BNEF預計,歐洲僅僅是開端,很快這一趨勢將走向全球。

德國在岸風電場佔據的國土面積大約為2%

第二,中國煤炭需求佔全球比重接近50%,煤炭每年產量37億噸左右,佔貨運總量(440億噸)的8%左右。請注意,單品產量佔貨運總量8%。有多少煤炭產生的能源是用來運輸煤炭本身?有多少煤炭產生的能量是用來運輸煤炭相關產業重化產品?

唯GDP邏輯和產能過剩是風電調整的主要原因

能源在西北,需求在東南。

東南為了GDP和自己的地區就業,考慮環保和未來的比重會有多少?

如果使用西北的風電,不僅相對較貴,也等於把就業和GDP拱手送給西北。

這是第一個因素。

煤炭價格隨著石油價格(2001-2008年大宗商品牛市週期)的下跌而下降,東南地區自己上火電開始較使用風電更加經濟。

這是第二個因素,也是重要因素。

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去年風電相當兩個半三峽 為何棄風嚴重
  談到風電,現在輿論關注的多是棄風問題。作為不消耗自然資源、不產生排放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的確可惜。造成“棄風”的原因很多,但電力供應出現了供大於求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n\n  
1、電力過剩導致“棄風”\n\n  
如果深入瞭解,豈止是“棄風”,“棄水”甚至是“棄核”的電量比“棄風”還多。以四川水電為例,在電力供應緊張的2006~2011年間基本沒有棄水,而從2012年以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裝機容量增加,電力供應出現供大於求,棄水逐年增加,到2016年僅四川省棄水就達300億千瓦時,雲南省2016年棄水也有300億千瓦時,兩省棄水遠遠超過全國棄風電量。
現在很少有人說“棄煤”,其實“棄煤”更加嚴重。因為煤電在設計時是以年發電5500小時作為基準值的,在電力短缺時年發電6000小時以上也是很平常的,但現在煤電年發電小時只有4000多小時,差不多有20%的能力放空,這不是嚴重的“棄煤”嗎?\n\n  
所以觀察電力行業,現在沒有不“棄”的電了,這不是風電獨有的現象,所以我說“棄風”的最大原因是電力過剩。電力不是那麼短缺了。所以在調度分配時要照顧到各種發電方式,在調度看來“手心手背都是肉”,有限的電力市場蛋糕要分配給各種發電方式的電廠,“棄風”自然也不可避免了。\n\n  
其實就全國而言,風力發電量僅佔不到4%,消化這點電量應該不成問題,風電比例比我國4%高的歐洲國家不少,達到20-30%的都有,電網高抬貴手就解決了。但電網企業會說局部地區風電比例高,又不可調,送出不暢。那就要找找為什麼輸配能力滯後,以及儲能能力沒有的問題了。我們講智能電網,全球能源互聯網,如果連家裡面的這點問題都解決不了豈不成了諷刺。\n\n  
儲能能力與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不協調、滯後,作為政府管理部門應儘快制定儲能電力價格政策,作好在主要棄風地區的儲能能力建設規劃。作為自然壟斷行業的電網公司有責任解決清潔能源的消納問題,應該從豐厚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錢去建儲能設施,不能認為電網公司只管輸配電,儲能不是我的事。由於沒有儲能設施導致棄電和沒有輸電線路道理是一樣的。有錢建輸電線就應該拿錢建儲能設施,作為壟斷行業應該有這個責任,這個觀念應該樹立起來。\n\n  
我之所以談“棄風”問題,不僅是因為輿論在談“棄風”時批評風電發展多了、發展快了,連政府主管部門都出了限批政策,好像發展風電犯了什麼錯。有人就質疑為什麼不限批同樣棄電的其他發電方式?其實發展風電,功莫大焉。\n\n  
2、風電功莫大焉\n\n  
我們可以和各種發電方式作個比較。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一分為二”,世界上任何事物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就拿發電方式來看,有哪一種發電方式沒有問題和缺點?\n\n  
煤電自不待言,不僅發電時的溫室氣體排放,煤炭生產過程中的礦難,一直是最危險的生產行業。百萬噸死亡率奪去了多少礦工生命,2004年煤礦礦難百萬噸死亡率超過3人,相當於為供應電煤死了3000人。經過治理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一定比例,2014年還死亡937人。煤炭生產過程中的低濃度瓦斯大部分仍然排放在空中,這是比二氧化碳厲害多少倍的溫室氣體。煤炭採掘造成的地面沉陷光是筆者親眼目睹並花大錢治理的撫順採空區治理,就迫使撫順挖掘機廠和撫順電瓷廠以及居民區搬遷,國家為此買單。兩淮煤礦造成的地面沉降使相當一部分耕地變成了水泡子。如果將風電與煤電作一比較,風電不存在上述問題,沒有溫室氣體排放。\n\n  
再看水電,一直以來受到詬病的是移民搬遷,三峽建設爭議不斷,會不會造成生態變化和魚類洄游?甚至會不會誘發地震?一直是個爭論問題。三峽移民100萬人,三峽主體工程投資可能達1800億元,相關移民等全投資可能超過4000億元,2016年三峽發電量935億千瓦時,
而悄然崛起的風電,沒有移民,去年發電2510億千瓦時,相當建了兩個半三峽。你說這功勞大不大?這點棄風和成績相比簡直是大巫見小巫了,比西南棄水少多了。風力發電與“棄風”問題成了十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問題。\n\n  
再與核電比較:我國核電從1970年開始籌備,1981年開始建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歷經40年的發展,去年發電量2132.9億千瓦時,佔全國發電量的3.5%,而風力發電才20年的歷史,去年發電量佔全國發電量的3.8%,超過核電。為發展核電,從上游鈾礦勘查開採,濃縮,燃料棒製作和複雜龐大的核電設備製造,國家作了大量投入,至今核廢料的處理存放問題沒有完全解決。而風電主要靠民間社會力量,國家投入比核電少多了,又沒有汙染之虞,核電現在也有棄核,大連紅沿河核電站至少有一臺機組不能正常發電,棄電量比全國“棄風”大多了。\n\n  
這樣一比較,風力發電比起煤電、水電、核電環保得多,不消耗自然資源,不移民,不耗水,基本不佔耕地(荒漠和水域),發展風電何樂而不為?\n\n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風電起步時電價低的0.80元/kwh,高的2.50元/kwh,現在風電經過競爭,四類風區電價,低的0.50元/kwh,高的0.60元/kwh,和化石能源電價已經非常接近。最近風電價格又下調至0.40~0.50元/kWh,如果政策對頭,不棄風,和化石能源同價已經有可能。\n\n  
不僅如此,我國90年代初所使用風機幾乎全部靠進口,而現在90%的風機都是國產製造,推動了就業,還大踏步走向了國際市場。最近金風科技就出口澳大利亞530MW風力發電機,而核電出口還舉步維艱。\n\n  
對局部地區出現的棄風采取行政手段限批實際還是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如果要控制規模也可以用市場經濟手段。減少補貼,成本低技術好的還可以幹,成本高承受不了的淘汰出局。還能起到防止產能過剩,避免重蹈某些行業的覆轍,規模不也可以用市場手段降下來嗎?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在把棄的風用起來上下功夫,到2020年爭取風力發電佔到全國發電量的6%。


風電終將是未來

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是一次性能源,越消耗越少。

風電成本遞減,風能無窮盡,是永續能源。

相信技術,

未來,風能、水電、核電、太陽能四駕馬車將成為中國的主導性能源,與電動汽車組合,徹底擺脫中國能源受制於人的局面。


高金波


風力發電突然衰落和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首先,風力發電對環境汙染的緩解的確有作用,但是風力發電畢竟要受到風力的影響。即風大的時候風機可以全速轉動,電力供應可以得到保障,但是遇到風力小,或沒風的時候就麻煩了!因此,風電無法像火電和水電一樣完全直接接入電網用來作為東部發達省份的電力主要來源。即使接入電網的,也必須配套建設火電站以保障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而近幾年環保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火電廠產能受到極大限制,不穩定的風電上網也就更難了!

其次,雖然風電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發展迅速。但是,畢竟這些國家從國土面積和地區平衡發展方面都和中國完全不同!

中國風電產能大省是內蒙古和新疆等地,而急需電力的是東部地區。因此輸電線路損耗也不得不考慮。

綜上所述,風電對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的作用,一開始顯然還是被高估了。現在只是迴歸理性而已,不用大驚小怪!


地震博士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風能是這些年發展很熱的新能源,其原理就是將風能轉變為機械能,再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風能形成的電是交流電。全球的風能資源非常豐富。今天,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建設了風電的示範基地,風電建設比較多的是沿海地區,草原牧區。風電的發展還是非常迅猛的,總體上並沒有衰落。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3月,全國的風力發電量增長了33%以上。



當然風力發電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首先是風電發電的併網問題,因為風能發電不能空轉,所以還要投入使用的,雖然可以進入微網和分佈式電網,但是絕大多數新能源發電要併入電力主網,但是一個技術難題是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諧波等現象,會干擾整個主電網的安全,嚴重時還會導致主電網的癱瘓,所以很多電力科學家都在攻關這個難題,據我採訪所知,上海電力學院的符揚教授科研團隊近年來就成功解決了海上風電場的安全併網問題。


另一個困難就是條塊割據,因為無法統一,就算技術取得了突破,風電可以安全併入主網,但是因為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導致某些地區的風電只能空轉,而無法對外傳送,導致了能源的大量浪費,風電企業虧損,投資者對風電的預期也大大下降。

但是這些都是發展過程的暫時困難,隨著中國電力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電力政策的不斷改進,電力佈局的不斷優化,很多難點問題未來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要相信風力發電美好的未來。


科壇春秋精選


我說幾句大家參考。

題主提出的問題,根本的原因在於,或者說真正的答案是兩點:首先從長的時期看根本就不缺電,對風能發電沒有持續迫切的需要,其次是“環保不是科學而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風能發電是文化信仰吹出來的泡沫。

先說“根本就不缺電”。電屬於能源的一種,而所謂的“能源危機”從來都不是“物理學”的問題,或者說從來都不是大自然客觀世界的問題,大自然,客觀世界裡的能源有的是,就算但說煤和石油之類的化石能源,也(在未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根本就不存在發生能源危機的可能性。能源危機是“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問題,或者說是人類社會和相關因素造成的問題。

因為客觀上根本就不存在能源危機,全世界的人類在事實上處於一個能源極為富裕的時代,所以不管如何折騰,如何補貼,如何神話風能,都無法改變客觀世界裡“根本就用不著”,或者用著“真費勁”這個事實。既然根本就用不著風能,既然風能和其他的能源,比如說煤相比,用著真費勁,那風力發電衰落也就是個必然現象了。

第二個方面:支持風能的一個重要理由是“環保”。但環保本身是一個文化現象。在本質上,人類是不喜歡“天然”的大自然的。其實,不要說人類,很少有哪種生物喜歡天然的大自然。大家想一想,野兔為什麼要掏個洞當兔子窩?兔子窩並不是大自然“天然”的給野兔準備的,野兔之所以要費力掏個洞當窩,就是因為野兔不喜歡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環境,要“改造”大自然,要一個不天然的窩才能更好的活下去,甚至才能活下去。野兔尚且如此,人類更是因為改造大自然,以讓大自然“不自然”的強大能力而成為萬物之靈的!

當然,我們不是說環保主義就沒有一點點道理,但環保主義做過頭了,物極必反,環保主義自身就成了人類給自己發展和福祉套上的枷鎖了。

其實,任何一種對能源的利用,都是對大自然的“改造”,風能的利用也是必然有環境成本的。

環保主義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時代精神”,有著廣泛而深刻的重要意義。其中的意義之一是促進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說一個角度作為例子。比如說,環保主義在一定意義和層次上,是一種現代文明下的全球宗教信仰。我們經常說的全球變暖,然後帶來世界末日人類毀滅,完全可能是一種現代環保信仰下的新神話的“末日預言”。在歷史上,幾乎所有有巨大影響力的宗教,都有所謂“末世論”,比如說佛教的在“劫”難逃,比如說基督教的“基督降臨”,等等等等。我們現在處於全球化地球村的新時代,新時代需要新的信仰,需要新的“末世論”,而碳排放全球變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充當了這個人們急迫尋找的,把全世界黏在一起的末世論信仰了。

共同的信仰是彼此認同的最有力紐帶。就像歷史上的偉大宗教可以團結其千百萬人一樣,今天的環保主義也成為了一種維持全球共識和全球認同的文化紐帶。只不過文化或者信仰往往是高於現實生活的抽象,在今天這個科技昌明的時代裡,落到實處時難免有各種捉襟見肘的地方。

可以說,環保主義信仰在現實社會和客觀實踐中的捉襟見肘,是風能發電衰落的深層原因。這些年,大面積的到處都建風能發電廠,更像是一種“宗教運動”,甚至有人尖銳的拿這種一哄而上的建設和中國歷史上為魏忠賢建生祠相提並論。在這種背景下,這個世界裡有不少人開始了“物極必反”,開始迴歸理性。典型的例子,比如說特朗普退出了巴黎協定,開始迴歸能源危機根本就不存在,全球變暖是嚇人的鬼話的,所謂的客觀事實了。

可以說,風能發電的沒落,某種意義上就是“現實打敗了信仰”。當然了,這不是說人類以後就不再利用風能了。其實歷史的發展是有內在邏輯的,靠著政府(稅收)補貼來搞拔苗助長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秧苗的生長是有其內在和必然的規律的,就算你不去拔苗助長,該長起來的秧苗也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長出來的。

好了,不知道我說明白了麼?總而言之,風能發電的技術只要成熟了,必然會讓風能(進一步)成為人類利用的一種能源,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福祉。只不過我們需要記得一切都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捨棄客觀規律而只要信仰的拔苗助長。

以上內容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吧。歡迎大家斧正,期待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幹了這麼多年的風電,終於要離開這個行業了。來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吧。2000年以後,大功率風力發電設備開始普及,後來0幾年的時候爆發。國家補貼加大,國內風機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不論央企,民企都開始引進技術,最火的時候,全國主機廠100多家,技術重複引進,基本處於授權生產的水平,好多不成熟的技術也被引進,甚至大量裝機,故障頻發。與此同時,各大電力集團飢不擇食的收購主機廠,以至於有些廠家引進技術後,甚至樣機都沒立起來就退出了市場。同時,電網水平,嚴重落後於裝機量,風電電網標準甚至嚴於歐洲標準,很多風機通過測試甚至都要長達幾年的時間。後來國家收緊審批權限,風電進入冬天。到現在排名前五家的主機廠,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三北地區由於開發過度,特高壓建設滯後等問題,三北地區的裝機量劇減,市場開始轉向南方低風速地區。到現在市場容量雖然不小,但主要集中在幾家主機廠中,顯得行業不那麼火爆了。同時最早的750機組逐步面臨退役,未來行業應該是趨於穩定的。


童之牧


偽命題。

據我所知,願意上風電的地區,做完可用風資源調查後,向省級發改委提交報告,由省發改委做規劃,主要對該地區風場規模、環境影響進行評估,之後下達發電指標。

規劃後,該地區可投資建設或引資建設風電場,但裝機總容量不得超過省定規模指標,不得在生態控制區建設風電場,特別是不得破壞環境。

前幾年是風電建設的高峰期,具備條件的地區已在可建設地區建設了風電場,目前剩下的可建設風場已經不多,屬於見縫插針似的補空。

與核電、火電、水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相比,風電是可說是最不穩定的電源,與潮汐發電差不多,有風才能發電,沒風可定不行,而任何一個地區都沒有持續存在的、符合發電的風源。所以建設風電場必須考慮投入產出比,而這也是投資方最先考慮的、也是最看重的指標,不賺錢是不會建設的。這就需要對目標風場進行長期測試,確定每年最少可用風天數,天數少了,肯定不會建設。

同樣,相比較而言,風電又是最環保的電源。首先,在設備生產時不汙染,比光伏強。其次,在運行時不會產生汙染,比火電、生物質發電強。再次,在電廠建設上破壞環境小,都是單塔安裝,只需較窄作業路,比水電、潮汐等都強。最後,在資源利用上,風的使用不需任何人工行為,不需要動土、挖礦,又比核電、火電甚至水電強。

所以,國家對風電發展是樂見其成的,也有相應的上網電價優惠和產業補貼。電網也對風電上網比較支持,同通過電網調控解決風電不能持續供電問題。

所以,不知道風電衰落的說法從何而來。


日上雲端29917512


自古以來,能源問題一直是人類進步的阻礙,同時也是墊腳石,許多國家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都暗自花費了不少心思,然而,之前明明很火的風力發電,為什麼突然銷聲匿跡了呢?

我們知道石油能源是一次性能源會有使用枯竭的一天,而太陽能水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才是未來能源的主力軍,為了搶先掌握這種未來能源,

我國曾經在國內掀起一波風能熱,在我國西北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搭建起了一架架電力風車,

很多公司也藉著這股浪潮紛紛上市,彷彿即將迎來風力發電的新時代然而熱浪還沒持續多久,很快就被現實的一盆涼水潑滅了風力發電概念雖好,但仍然面臨著許多難以攻克的問題。

首先,電力的大小受風的影響,而為了平衡風力達到穩定的輸出。發電站需要配置火電廠進行調峰,另一方面,由於風車一般設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導致發出電來。

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長途輸電由於技術上的不足,我國目前的電網根本承受不了如此大規模的風電衝擊,在技術革新方面目前也仍處於止步不前的尷尬狀態,再加上風車噪音大容易汙染當地環境。

這一切導致的結果。就是一架架風車豎立在戈壁灘上慢悠悠地曬著太陽。當初一腔熱血的投資人也一個個灰頭土臉而這一切。都是商人盲目追求利益操之過急的結果呀!


愛問愛答


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風力發電依然有市場機會,只是在中國很多產業容易一哄而上,最後反而害了這個產業。

10年前,在風力發電行業剛剛開始興起的時候,一位業界的資深專家就曾經非常擔憂的指出,在核心部件靠進口的情況下,葉片配套企業扎堆湧現,對於整個產業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用這幾年的時髦詞彙,這就是產能過剩。

但是有誰會在意這一點呢,看到金風科技的上市,華銳風電的上市,很多做風電的企業家都沉浸在發財夢裡,沉浸在一夜暴富的夢裡,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犧牲品。

風力屬於可再生自然資源,在中國的分佈非常不均勻,比較優質的資源主要集中在海上和西北地區。海上的風力資源看似很豐富,但利用起來難度極大,荷蘭作為世界上最早開發風力資源的國家,都沒能熟練掌握如此巨大的風電怎麼讓電網承接的問題,中國目前也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西北地區風力資源豐富,但電力併網同樣是個難題,一方面有國家電網的利益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對電網衝擊的問題,第三方面也有地方經濟落後無法就地消化的難題。

表面上看,風電有水電類似的地方,一次性安裝風機,然後就等著數錢了,但技術難題並沒有真正解決,所以近年來看上去有些沒落,富凱財經(公眾號:fukaicaijing)相信未來隨著技術實現突破,豐富的海上風力資源會成為人類又一能源寶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