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滯銷怎麼辦?

傳說的蜜蜂


農產品和工業產品有嚴格的區分,同時,農產品也是受到全世界市場影響的一個品類。

農產品經常容易滯銷,當然,這裡面的滯銷並不是說供需問題,而是針對生鮮難以長期儲存的產品而言,針對大宗的,比如棉花,玉米,小麥一般不用滯銷這個詞語,經常使用的是價格低迷。

農業上現在高投入,低產出,所以造成了很多的問題,資本市場非常難以進入。但是,民間又確實屬於剛需。

農產品滯銷主要針對那些鮮食的,難以儲存的:西瓜、橘子、洋蔥等作物,會造成了瞬間過多的現象。

其實,最近幾年的滯銷原因很多,其中如下幾個方面很重點:

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大規模設計,經常發現某地說新增百萬畝蘋果,某地十萬畝馬鈴薯,發展產業云云,這些完全就是計劃經濟思維。市場調節起來非常快。幾下子就搞定了。

另外是非常嚴重的互聯網做法,有能力的互聯網了,但是,很多老百姓不懂互聯網,但是經銷商來的時候,漫天要價,以銷售區的價格談判,其實,生鮮產品,路途消耗非常嚴重的,忽略了這點,讓很多經銷商不幹介入,同時,網絡的效果有限,僅僅限於個別人,這個就好比彩票中獎的人群,大多數沒有銷售額,把自己逼到了絕境。

第三是沒有良好的儲存條件,現在老方法儲存的時間不長,新方法太貴,所以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那麼有沒有辦法解決?

其實,看了很多的做法,都是換湯不換藥,什麼庫房建設呀,互聯網啊,品牌啊,商超聯動啊。你叫一個農民去做這些是非常難的。

其實,簡單的方法:除了綠色通道外,讓運送農產品的車輛不受運輸噸位限制和運費補貼,開放農產品銷售的口子:別讓城管在農產品銷售季節惹事了。實際上是最為解決的辦法,流動打通了。所有就通了。

但是,大方面還是一點:大宗商品盈利在於產量和畝數,建議承包多一點面積,小眾的別種植那些供大於求,銷售又在自己之外的東西。就可以了。


柯員之家柯信焦點時間


看到這樣的題目,就想起了瓜農倒瓜,奶農倒奶。那些一幕幕不忍看到的場景實實在在出現在一些農牧地區。這需要地方政府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農民辛辛苦苦種地不容易,一年來的收益也只有在這一車車賣不出的瓜瓜菜菜中,所以,當你在行走在一些地方,看到農民自己出售的農副產品,就買點,也許百八十元就是您的一個快餐錢,但對於農民那就是一家人的一週的開銷費用。但這樣點點滴滴的出售方式完全不能解決大批量的滯銷產品,怎麼辦?

首先,需要農民自己改變種植思想,不能跟風種植,不能去年誰家種了大蒜賣個好價錢,而今年自己大規模的種植,最後導致滯銷。所以,有計劃並順應市場需求來種植。

其次,精品化種植。如今城裡人的生活越來越追求品位,買菜也要挑精裝品,所以,在種植時可不能只求數量,要講求質量。種植土豆要個頭均勻、皮色一致,這樣的精品,顏值高、賣相好,就會有一個好的收益。

第三,線上線下起發力。如今是一個互聯網時代,不出門就能買到世界上一切物品。如今的農民不會使用現代工具,必將淘汰,也會讓自己的農產品滯銷。所以,咱要成為一名新型農民,就要有互聯網+的思路。自己種的那一大棚吊瓜,放在網上讓世界人民知道你的瓜是怎樣的甜,你的瓜是怎樣的汁多皮薄,這樣足不出戶,便能讓產品有了市場。

最後,希望相關部門能將精準扶貧真正落實到實處,農民自己賣出去的產品,咱扶貧部門幫著賣,也是不能讓滯銷的瓜菜倒掉。也希望村委會幹部主動幫助農民找銷售路子,別讓農民的辛苦全部白廢。

以上是我一些初露的想法,誰還有好的點子,都到這裡說說吧。


新華融媒新消費


農產品滯銷不是因為農產品過剩

滯銷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的營銷手段不到位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如今是一個“流量時代”。好的營銷手段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你的產品,從而帶來銷路。各種產業的“互聯網+”和各種明星“農產品”的供不應求便是最好的證明。

轉化農產品銷售方式是最有效的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手段。

以蘋果銷售為例,有5種方法可以促進蘋果銷售:

1.轉變用途法:可以將城市郊區蘋果園中的果樹租給城裡的中小學生,讓他們施肥澆水,不僅豐富了學生生物知識,還可以解決蘋果滯銷問題,提高農民收入;

2.文化誘導法:賦予農產品文化內涵,常見的有聖誕平安果、情人節貼上“我愛你”標籤的蘋果;

3.對比法:將不同檔次和質量的蘋果差別定價以適應不同階層的購買者;

4.狐假虎威法:藉助名人或者大事件效應,如白水蘋果由明星許晴代言;

5.

品牌法:為蘋果註冊品牌進行銷售,如“1216”盒裝蘋果。

雲種養APP-匯聚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點擊“瞭解更多”。


雲種養


這幾年,農產品滯銷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在滯銷的同時,也總能聽到一些人在討論現在買農產品貴,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農產品滯銷?農產品期貨網分析如下:

首先,我國農民生產具有盲目性,具體表現在:什麼漲價就種什麼,什麼便宜就減產什麼,這是最原始的市場經營方式。

而我國大部分農民依然採用這種生產方式,也正是“漲價-擴產-滯銷-減產”怪圈循環的根本原因。農產品價格高,引起大量社會資源流向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轉移,農民盲目擴產,產生供大於求的局面,進而導致銷路不暢問題,農產品豐收而無供應商收購,最終導致滯銷現狀的出現。

其次,農民缺乏基本的市場分析能力,不能及時掌握市場需求信息。目前市場要求農產品生產趨於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而我國農產品生產絕大部分都為小農經濟,小農戶對大市場,技術達不到,產品質量也達不到,無法順暢銜接。並且,農產品流通環節不順暢,物流產業混亂,最終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解決農產品滯銷的辦法:

首先,引導協調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和運銷戶、經營戶到滯銷地加大購買力度。模仿農超對接模式,建立農批對接,即通過合作社實現農戶和批發市場的對接。減少中間環節,直接使農產品進入超市,銷售渠道暢通無阻,且降低了農產品流通成本。

其次,政府應隨市場的發展,建立專業的農民經紀人培訓機構,培育高素質的農民經紀人,使農村專業合作社更好的發揮農戶與批發市場及超市的紐帶作用。

最後,利用媒體宣傳及時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農戶可以利用各地報紙、網絡、電臺等新聞平臺及時播報本地農產品滯銷現狀,當地採購商可及時瞭解信息,解決滯銷問題,利用微博開設“農產品專賣”平臺,即時更新消息。


農產品期貨網


改革開放以來,配合農業產業化、農產品營銷的快速發展,根據一些細分變量來分割市場,農產品營銷開始圍繞目標市場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細緻的研究,進行比較、評價,發掘潛在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適宜的產品,捕捉市場機會,制定合適的營銷戰略和策略。

至此,大多數農產品形成了“生產基地十龍頭企業十專業市場”的一體化渠道系統,一些特色農產品也形成了以顧客需求為

中心的渠道網絡。例如,“農業觀光旅遊”就是一種新型的營銷渠道方式,將生態、休閒、農業和娛樂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親臨其境地“體驗”,提供農家樂旅遊、野餐、現場種植、採摘等綜合一體的增值服務營銷“過程”,讓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同時體驗到樂趣。

農產品流通形成了垂直一體化渠道與以顧客為中心渠道同時並存的格局。同時,積極利用政府力量,參與社會活動,利用報

紙、電視臺等大眾媒體以及其他社會機構為農產品營銷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更多農業資訊,盡在農學谷


農學谷


農民為什麼種地不掙錢,我們以玉米為例來拉拉。

一畝地按一千斤玉米收成,八毛一斤八百塊;種子兩袋加播種五十元,農藥滅草兩次五十元;澆地兩遍二百元,收玉米人工或機收一百元;運輸五十元,脫粒入倉人工一百元,耕地一畝一百元,一畝地一袋化肥一百五,其它人工按三天三百,成本合計一千一百元,等於一畝地賠三百元,坑爹不坑?


沂蒙山二大爺


一是作為政府業務部門的主職責方面:

首先,清查同類農產品的種植規模、農產品產量、銷售渠道、消費群體、消費能力,核算產銷平衡狀態。如:供大於求,依法作出縮減種植規模的決定。

其次,啟動《應急預案》,迅速查明銷售渠道不暢原因,引導物流流向,儘快恢復市場穩定。

再次,加強檢疫、防疫工作部署,確保上市農產品的防疫、防病達標。

二是消費群《應急預案》:開展觀光旅遊採摘農產品活動,減少中間環節損失,讓種植者保本有利,讓消費者得到實惠。

三是物流群《應急預案》:迅速查明市場物流流向,組織採購隊收購農產品,迅速轉銷。

四是國內農產品養殖、種植群。

應當反思,為什麼外國進口農產品在我國銷售的價格已低於中國本地生產的農產品價格?特別是進口糧食的防疫檢疫成本遠高於國產農產品,國產農產品內銷享有自檢疫權,質量穩定的傳統農產品根本不需要開支檢疫費。

進口農產品的物流環節比國產農產品直接收購上市批發、零售的物流環節更多,運距更遠,物流成本更重。單純埋怨國內物流佔壓國產農產品上市銷售利潤的觀點,理由不足。

如,水稻人工收割需開支300元/畝以上,聘請收割機收割水稻只需80元~120元/畝。承包經營者節餘的水稻收割費已是220元~180元/畝。

又如,小麥收割完全可以採用機械收割,節餘小麥收割費,就是承包經營者的利潤空間。

因此,如何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提高效率、降低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才是正道。


黃金時代當家


農產品滯銷是一個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以及消費者需求,非常相關的一個問題。

要處理農產品滯銷,至少有三方面的問題必須解決掉:

一個就是我們生產的農產品,生產的總體規模是多少?

第二個就是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是不是市場所需要的;

第三個就是我們生產出來的原料農產品,能不能通過一些加工的方式,生產成市場所需要的個性化的需求的農產品,然後成為增加值比較高,而且需求量比較大的商品甚至是禮品。

現在有些地方的農副產品出現了滯銷的現象,西瓜,大蒜以及最近出現了一些臍橙,這些都是因為生產的規模,與市場大家的需求不匹配,同時在生產區本地並沒有形成比較好的加工條件,限制了一個銷路的局面。

所以涉及到農產品滯銷這個問題怎麼辦?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一些監測手段實現供銷結合,然後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在種之前就能夠有一些明確的銷路。

另外一個就是農產品的原料產品,能夠通過加工的方式,做得好,更好的產品。 這樣的話,既能夠保證,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在生產者這一端又不用過多的去顧慮農產品銷售的問題。

歸根結底就是,一是你的產品好,二是產品適銷對路,第三個就是要能夠有好的加工場所來增加農產品的產值,保證農民收入也能夠和能消費市場有很好的對接。

>>>持續抒寫超20萬字的三農原創答主——【農業引擎agrisky】
歡迎關注,互動交流; 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返鄉下鄉創業項目、農業農村發展規劃、休閒農場建設運營等相關方面的問題,可以給我留言或者在下面評論。


農業引擎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西方社會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一條讓我記憶猶新,那就是西方社會的生產無計劃性,生產的產品經常過剩,牛奶廠的牛奶賣不出去就往河裡倒。當時聽來覺得十分可笑,給人喝的牛奶怎麼會往河裡倒呢?

我上初中的時候正是70年代,我們農村地區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憑我們當時的想象力,怎麼也想不透,這個世界上還有將牛奶往河裡倒的事件發生。因為書上是這樣說的,我們的社會是按計劃生產,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不會出現產品過剩。

而現實情況是,我們的計劃生產能力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雖然產品不會過剩,但產品短缺卻非常嚴重。一晃40年過去了,我們的生活中也出現了大量農產品賣不出去經常爛到田間地頭的現象,看來這種現象是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啊!

要麼短缺、要麼過剩,無論實行什麼經濟制度,按照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和人們的心理道德水準,想做到社會物資的供需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受傷害最大的總是社會的弱者,糧農、瓜農、菜農、果農,這些帶農字的都是無一例外。

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農產品滯銷除了極少數運氣好的,通過媒體宣傳得到了外銷之外,多數情況是眼睜睜地看它們爛掉,尤其是蔬菜瓜果這些不便於儲藏的時令農產品,能有什麼辦法?市場經濟就有這個陣痛或者說是弊端。


山人的生活感悟


什麼東西滯銷?可以聯繫社員網,最歡迎的就是滯銷農產品的銷售。

社員網農產品B2B交易

主打:實地驗貨,目前社員網線下小紅帽覆蓋的省市都可以做到貨源地實地驗貨,對接客商,促成交易。

對接客商:一般都是批發市場的一批,採購數量比較到,對接的產地一般以代辦為主,可以組織和協調當地的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的貨源,成噸或者皮卡的數量。社員網收取少量的服務費提點,價格由買賣雙方自由協商,一般都是隨行就市。

對接政府:幫助政府做農產皮上行,為當地政府的扶貧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和上行對接,跟政府簽訂服務合同。此種合作模式達成後,當地的農產品貨源,經社員網對接後,不收取農戶的交易費,為農戶免費對接客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