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峯做客「談藝說戲話北京」:京劇一家親

“我不想讓他將來唱戲,他還挺傷心的。”說起自己兒子對京劇的喜愛,著名京劇演員張建峰有一肚子的話。

3月10日下午2點,在西城區文化中心繽紛劇場,2017年度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談藝說戲話北京”北京戲曲分享會請來張建峰一家人與戲曲愛好者和小朋友們分享他教兒子學戲的故事。

本期活動由北京青年報文化版組微信公號“文化客”和都市版組微信公號“教育圓桌”聯合舉辦。

張建峰做客“談藝說戲話北京”:京劇一家親

“學戲並不是想象的那樣恐怖”

“很多人都覺得學戲是一特別痛苦的事情,甚至跟上刑似的,其實學戲並不是想象那樣的恐怖,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張建峰說很多人瞭解京劇是從看電影《霸王別姬》開始的,特別是電影裡小豆子的學戲過程,讓人覺得很“恐怖”,但是自己學戲的感受並不是這樣,學戲雖然很辛苦,但也很愉快。

開場時,張建峰首先讓樂隊老師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了幾段小曲,觀眾們跟著節奏明快的鼓點踏進了京劇的大門。之後,張建峰隆重有請妻子馬珍珍,為觀眾們展示了一場京劇虛擬化表演——《桃花村》裡的“納千層底”,顧名思義,“千層底”就是把白布若干層重疊,中間抹上糨糊,為了讓鞋底更結實,還要用白線一針一針細細地納過去,針腳越細密鞋子的壽命越長。馬珍珍在現場把這個過程演得“活靈活現”,她首先用靈巧的手在空中“搓”好了麻繩,然後開始吃力地“納”起了鞋底,雖然手中並無針線,但她一副“不好扎、不好拔”的生動表情和時不時“在頭上摩擦幾下”的細微動作,贏得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

隨後,張建峰也請臺下的小朋友上來互動,包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寶貝”——紅蟒和富貴衣,請家長穿上,“手把手”教了幾個京劇動作。當然,在這種場合,少不了張建峰和兒子張雲天的“傾情演唱”。一家三口,將京劇之美演繹得淋漓盡致。

張建峰做客“談藝說戲話北京”:京劇一家親

生活中就是“出口成唱”

唱著‘爸爸,清早快起床’”,這一家的一天就在戲曲中開始了。

張建峰是青年京劇奚派老生演員,妻子馬珍珍是北京京劇院梅蘭芳劇團的花旦演員。兩個人是在大學時期排練現代京劇《悲慘世界》時認識的,在排練的過程中磨出了愛情的火花。平時,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去遊山玩水,總要對上兩句。去年八月十五,一家子去山裡玩,看著眼前的山水,張建峰提議,倆人合唱一段《牡丹亭》,喝著茶,唱著崑曲,盡享生活之美。“古人飲酒作詩,出口成章;我們出口成唱,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呢?”

然而,更讓張建峰驚喜的是,有一次夫妻兩人“拌嘴”,兒子張雲天順著他倆的語氣即興就來了一段。“爸爸,你不要再欺負媽媽,你若是再欺負媽媽,我定要與你一決高低……”

張建峰迴憶,那個曲調兒子唱得“有模有樣”,而後,還在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因為在電視節目裡唱了一段京劇,一舉成名。沒有刻意地教,只因為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兒子在京劇方面表現出驚人的天分。

“戲曲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是唱出來的”,張建峰說。

張建峰做客“談藝說戲話北京”:京劇一家親

一家都是“戲痴”

“不瘋魔,不成活”是電影《霸王別姬》中的一句臺詞,也是這一家子的真實寫照。

兒子張雲天,一歲半時,剛會說話就會唱了。上學回來的路上,別的孩子都在跟爸媽講著學校發生的事,張雲天則纏著爸爸“把《珠簾寨》再唱一遍”。張建峰哼了兩遍,兒子就會了。

媽媽馬珍珍在教課時,有時候一個動作要反覆教一節課,可是張雲天看一遍就學會了。“我不想讓他走這條路,如果將來他唱不好,當不上角兒,跑龍套更辛苦”,張建峰說,每次他反對,兒子就一副傷心失落的樣子,只能順其自然。他說,如果兒子一直感興趣,就等他十一、二歲時找個師傅教。但不管兒子將來能不能從事這個行業,至少喜歡京劇,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壞處。

當問到張雲天為什麼喜歡京劇時,他就用了一個字“帥”,至於為什麼帥他也說不上來,就覺得唱戲時妝容扮上、行頭穿上,在臺上一個漂亮的亮相,就是帥!

在對戲曲的熱愛上,張建峰更是“痴”。據馬珍珍回憶說,倆人在去超市路上,馬珍珍經常走著走著就找不到人了,回頭一看,張建峰就站在原地,用胳膊比劃著在舞臺上的某一個動作,嘴裡唸唸有詞。每當這時,她就默默地環顧四周,生怕引來異樣的目光。

張建峰做客“談藝說戲話北京”:京劇一家親

聲音

“從小給孩子埋下 一顆京劇的種子”

“從小讓孩子學京劇,不是為了讓他們從事這行,而是給他們埋下一顆京劇的種子”。張建峰說,瞭解京劇,可以讓孩子早些瞭解幾千年傳唱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像我兒子學校有時會表演一些戲劇,因為他熟悉‘劉關張’的故事,經常可以扮演導演的角色”。張建峰強調說,即使孩子將來不走藝術道路,京劇也可以豐富他的人生閱歷,因為京劇中有很多經典的感人段子,這些戲曲元素在不知不覺中浸潤到孩子的生命中,當他們以後面對人生挫折、面對價值觀樹立時,都有很大幫助。

“除了京劇的內容,京劇的表演,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馬珍珍補充說,她擔任“京劇進校園”的指導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深有體會。比如女孩子應該如何優雅地笑,女孩子該有的身段、坐姿,這些京劇基本功的訓練中都有體現,她在教學時也會把這些細節傳達給孩子們,讓他們從小就有男孩女孩應有的氣質。此外,有些孩子明明唱得還不錯,但是因為膽小怯懦,不敢大聲唱出來,更不敢當眾唱戲,這時馬珍珍就會鼓勵他們,讓他們從唱京劇開始,就學會敢於表現自己。

張建峰做客“談藝說戲話北京”:京劇一家親

一開始對京劇並不“感冒”

事實上,張建峰一開始對京劇“並不感冒”。雖沒生在戲曲世家,但父親喜歡聽京劇,小時候,他聽父親放京劇時,內心是牴觸的,後來被父親送到石家莊藝術學校,也沒想著做出什麼成就來。就這樣誤打誤撞進了京劇大門,唱起了老生。

“沒有抱太大希望,因為老生不是所有人都能唱好,很多男孩變聲之後,聲音變得低沉,就唱不了老生了”。張建峰偏偏是那個例外,他在一次變聲後參加比賽,因為高音好聽,拿了一等獎,這在唱老生的男生中是很難得的。“當時我就覺得是祖師爺賞飯吃”,從那以後,張建峰開始有自信了,也喜歡上京劇,他以後的京劇生涯就變得靈光了。

同張建峰一樣,馬珍珍走上戲曲之路,也是因為她的媽媽喜歡,童年的記憶裡,媽媽總是時不時來上兩嗓子,但因為聲音偏尖,她有時會覺得刺耳而捂上耳朵。但馬珍珍性格外向,學東西也快,被媽媽送進藝校後,在這條道上越走越遠。“說不上為什麼,京劇這東西,一旦接觸,就再也放不下了”馬珍珍說。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統籌/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